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建明  邵纯清  肖林  刘力  江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4,(23):4381-4382,4393
目的调查荆州市首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传染来源及危险因素,为今后布病疫情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对重点人群进行病例搜索、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查重点人群26人,采样检测26人,试管凝集试验(SAT)阳性4人,阳性率15.38%,发病3人,罹患率11.54%;检测283只存栏羊中的71只羊血清标本,检出阳性20份,对阳性检测的2户养羊户的羊和狗全部扑杀,焚烧后深埋。结论本起布病疫情的传染源是未经检疫的波尔山羊从外地引入,提示应加强家畜流通过程中的检疫,对重点人群开展监测。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分析贵州省布病疫情,高危人群感染状况,为今后布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对养殖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确定为感染者采血进行细菌培养并鉴定,对既往感染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2010年贵州省诊断首例布病病例,截至2012年贵州省累计报告18例,病例报告区域不断扩大;除首例为接触牛感染外,其他病例均为接触羊感染;2008-2012年监测点采集血清7 081份,布病抗体阳性112份,阳性率为1.58%,其中接触奶牛阳性率2.82%,接触山羊阳性率0.26%;培养分离布病菌株共15株,经鉴定均为羊种3型。结论 贵州省报告病例区域逐步扩大,病例发病以养殖山羊职业人群为主。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布鲁菌病控制达标后疫情回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浙江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控制达标后人畜布病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存栏牲畜采血作血清学检查,对重点人群采用布病皮试、血清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控制达标后的1996-2004年中,共检查奶牛、耕牛、羊和猪等家畜116552头,检出阳性奶牛496头,阳性率为0.42%;对职业人群监测13389人,其中皮试3469人,阳性19人,阳性率为0.55%;血清学检查9920人,阳性26人,阳性率为0.26%,其中3例为急性期病人,人畜布病阳性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结论应做好牲畜检疫,建立牲畜健康证制度,加强对牲畜养殖、屠宰、生皮毛加工等重点人群的布病监测,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布病疫情由北方扩散至南方,防控形势严峻。江西省历史上少有布病病例报告,动物防疫部门鲜有发现家畜布病疫情。自2011 年报告首例血清学阳性布病患者以来,2012 年主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液检测,首次从当地人群分离到布鲁氏菌,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布病重点人群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了解该病的感染流行情况,为布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共493例重点人群血清采用RBPT和SAT方法进行布病抗体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共检测血清样本493份,布氏杆菌抗体阳性158份,阳性率为32.05%,2013年重点人群抗体阳性率高达43.21%,为五年间最高;男性阳性率为39.35%,女性为19.67%,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1-60岁以上人群阳性率为37.39%;发病人群职业以从事饲养放牧及肉类乳品类加工人群为主,阳性率为35.65%。结论检测结果表明重点人群布病感染率较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做好畜间检疫和预防接种,加大对布病重点人群防病知识的宣传和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昌吉地区人群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情况,调查人群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现状及特征,进一步控制布病疫情。方法:对当地村民分群抽样进行布病流行病学调查,采血做虎红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血清抗体,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血清凝集滴度1∶100(++)及以上者为阳性。结果:2011年昌吉市检测1070人,血清阳性率为1.78%(19/1070)。总体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男、女及各年龄组之间布病检测阳性率无差异(P>0.05);不同民族检测阳性率有差异(P<0.05);不同职业检测阳性率有极显著差异(P<0.005)。结论:当地人间布病感染风险较大,畜群患布病是人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2010-201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感染情况,了解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阳性或可疑标本进一步利用试管凝集试验判定。对高危职业人群布病感染情况及人间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4年顺义区共报告病例35例,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5.002,P<0.05);农民发病病例占51.43%,71.43%的患者发病前有牛、羊接触史。累计检测高危人群1 025人,阳性20人,阳性率为1.95%,重点职业人群布病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6.960,P<0.05),其中直接接触牛、羊的职业人群布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7%和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P<0.05);农村地区、城区及城乡结合部职业人群阳性率分别为3.21%和0.48%,两地区布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7,P<0.05)。结论顺义区人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直接接触牛的人群为高危职业人群,应加强对顺义区重点职业人群布病的监测和健康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四川省阿坝州布鲁杆菌病(布病)疫情动态,为牧区科学防治布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9年阿坝州人间布病固定监测点设在若尔盖,临时监测点设在理县和茂县,动物间布病监测2011-2012年在红原、阿坝、壤塘、松潘、马尔康、若尔盖和金川7县,2013-2016年在全州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方法检测相关动物及与动物接触的人群。对检测样本用虎红平板试(PAT)验进行初筛,试管凝集试验确认诊断。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判定为阳性。结果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人间监测: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固定监测点若尔盖县血清监测2 247份,发现阳性血清17份,阳性率为0.76%(17/2 247),患者年龄集中在20~70岁之间,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牧民、肉加工等职业为高危职业,牧区、半牧区均有发病。流动监测点未检出阳性血清。动物间监测:13县羊布病血清阳性率为2.02%(259/12 851),牛布病血清阳性率为1.72%(1 804/105 176),羊检出率高于牛(χ~2=6.00,P0.05)。结论阿坝州人间布病呈散发,人间、动物间布病疫情形势严峻,今后应继续加强人间和动物间布病监测,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9.
黄坚 《应用预防医学》2011,17(6):346-348
目的 通过对隆安县2006~2010年人间布病监测点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检查资料的整理,分析近年来人间布病的流行趋势、流行特征,为今后布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监测点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资料,分析布病的流行强度、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和地区差异.结果 2006~2010年隆安县人间布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深圳市一起本地传播COVID - 19聚集性疫情溯源调查中,对重点涉疫人群开展抗体检测,帮助明确疫情扩散范围,追踪可能的源头。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手段锁定重点涉疫人群,除对其开展SARS - COV - 2核酸检测外,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抗体,对阳性者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和抗体检测,判断其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结果 该疫情的9名个案在病程中均检测到IgM抗体、IgG抗体阳性。5 606名涉疫人员检测了抗体,26人阳性,初筛阳性率为0.47%,其中11人IgG抗体阳性,15人IgM抗体阳性;但中和抗体实验和核酸检测均阴性。3人曾经出现过呼吸道症状,均否认与深港货车司机、国外入境人员、冷冻进口货物和发热呼吸道病例接触史。某口岸附近小区阳性率高于其他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9,P = 0.004)。结论 通过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可判断,本起疫情传播范围较为局限;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法有一定假阳性率,可以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的辅助方法,对有流行病学史的涉疫人员进行筛查,但不宜对一般人群进行大规模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自贡市一起布鲁菌病(布病)聚集性疫情相关高危人群感染及疾病认知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疫情中高危人群进行抗体检测,分离抗体阳性患者菌进行生化鉴定,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了解疫情中羊群血液布鲁菌抗体情况;并通过现场问卷形式对25名职业人员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从业人员布病相关认知、行为等信息。结果本次疫情采集33名职业暴露人群(非养殖人员38.10%(8/25),养殖人员61.90%(17/25))血样进行布病抗体检测,发现病例1名,感染者2名,抽取37份羊群血液,阳性9份,阳性率为24.32%;对危险行为分析:布鲁菌病感染者有外地引种、饲喂过程不穿戴工作服及口罩行为。其中外地引种行为感染率较非暴露组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表1)。结论自贡市畜牧从业人员对布病了解程度低,防护差,相关部门应在健康教育、监测等环节加强防控,阻止疫情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流行病学概况。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对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相关宿主动物进行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抗体。结果对808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及727份鼠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0%(59/808),各调查点人群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7,P<0.05);水网及旱地间人群发病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8.068,P<0.01);鼠类阳性率平均为0.55%,其中褐家鼠为0.47%,黄胸鼠为3.17%。结论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野鼠中存在钩体隐性感染,其感染幅度与该地区钩体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宣化县2008年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调结果的分析,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依据《张家口市人间布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对韩家坡、李家庄2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流调了1310人,血清学检测107份,阳性24人,阳性率为22.42%,可见人间布病疫情依然严峻。结论布病的有效防控,需要多部门配合,做好畜间、人间布病的防疫,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病知识宣传和布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治疗,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方法现场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样检测布病抗体。结果患者血清布病抗体阳性。结论患者在无病畜直接接触史的条件下,通过用生羊奶洗脸造成布鲁氏菌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珠海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情况、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方法采用血清流行病学监测方法,选取2010-2012年珠海西部地区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重点人群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检测布鲁氏菌抗体。收集2010-2012年珠海市阳性布鲁氏菌病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珠海市共监测布鲁氏菌高危人群508人,共检出阳性感染者46例,检出率9.2%。阳性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学历普遍较低,主要从事喂料和挤奶工作,从事幼畜接生工作感染布鲁氏菌的可能性高于其他工种(OR=7.04)。职业人群的布病知识知晓率逐年升高。结论珠海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感染阳性率较高,幼畜接生工作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职业暴露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进行分析总结,为该病低流行地区的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及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病例个案调查,重点人群病例搜索;对疫情发生的养殖场羊群、职业暴露人群进行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该起布病聚集性疫情是职业暴露引发,该养殖场羊群布鲁氏菌病检测阳性率11.25%,从业人员布鲁氏菌病检测阳性率28.57%。结论在布鲁氏菌病流行二类地区防治工作存在较多问题:畜牧兽医部门对市场流入牲畜检疫力度不够;养殖人员对布鲁氏菌病危害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医务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治认识不足,误诊误治。建议加大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加强牲畜流通管理、疫情监测及检疫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一起职业性暴露引起的布鲁氏菌病(布病)聚集性疫情。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本起布病聚集性疫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检测结果及调查处理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5名职业岗位人员中,血清学检测阳性4例,罹患率为26.67%。4例患者均为该厂清洗羊胎盘作业工人,系职业操作中防护不到位引起,该厂其他作业人员未发生布鲁氏菌感染。结论本起疫情是因清洗羊胎盘职业活动中感染布鲁氏菌而引起的聚集性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浙江省布鲁氏菌病防治现状。探讨今后布病防治对策。方法:对存栏牲畜采血作血清学检查,对重点人群采用布病皮试、血清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人畜布病疫情,采取防控对策。结果:1983-1995年间全面开展了畜间布病普查。共查11个地市的86个县(市、区)的奶牛、山羊和猪等家畜共计238403头,检出布病阳性326头,阳性率为0.14%。人间布病共监测11个地市42个县(市、区)18098人,皮试阳性355人,阳性率1.96%,血清学阳性7人,阳性率为0.04%。控制达标后的1996-2005年中。共检查奶牛、耕牛、羊和猪等牲畜180675头,检出阳性奶牛和山羊1245头,阳性率为0.69%。对职业人群监测18262人,其中皮试5182人,阳性28人,阳性率为0.54%;直接血清学检查12897人,阳性110人,阳性率为0.85%,发现布病病人31例,人畜布病阳性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结论:应做好牲畜检疫,建立牲畜健康证制度,加强对牲畜养殖、屠宰、生皮毛加工等重点人群的布病监测,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拆房工地发生的一起麻疹暴发进行调查处理。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4例患儿麻疹IgM抗体均阳性,麻疹血液抑制抗体阳性率100%,GMT≥1:32。暴发原因系首例病人未及时就诊以及外来人口未进行免疫接种所致。结论做好外来人口的卫生防疫工作,克服免疫空白,消除疾病暴发的隐患,已成为我们当务之急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兴安县暗娼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性行为情况,为制定适合暗娼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3年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广西艾滋病流行病学专题调查工作方案(2013年版)》和《兴安县开展暗娼人群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2013—2014年对兴安县暗娼人群进行一般人口学、行为学、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与血清学检测。结果两次问卷调查与检测共500人,检出HIV抗体阳性3人,阳性率为0.6%,HCV抗体阳性6人,阳性率为1.2%,梅毒抗体阳性67人,阳性率为13.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6.8%。结论虽然该县暗娼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高,但梅毒感染率也较高,应继续加强对低档暗娼人群行为干预,扩大干预覆盖面,减少艾滋病/性病在该人群流行,从而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在暗娼人群与中老年人群中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