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1壶腹周围肿瘤伴梗阻性黄疸现状及争议近年来,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胰头癌,已成为西方国家第四大致死原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为壶腹周围癌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由原先的20%下降到5%左右,但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仍然高达40%~75%[1]。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壶腹周围癌的常见临床症状,大多数壶腹周围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伴有梗阻性黄疸,这类  相似文献   

2.
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壶腹周围癌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均明显上升,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9位,但病死率却高居肿瘤的第4位。美国统计每年大约有超过30000人死于壶腹周围癌,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壶腹周围癌手术治疗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案,这是众多解剖学家、病理学家、外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腹周围癌是指胆胰壶腹周围2cm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壶腹部癌(胆总管末端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降段的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方式,但该手术对于壶腹部癌和胰头癌的疗效有所差别.将我院近7年收治病例的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是指来源于十二指肠乳头或其周围lcm范围内组织或器官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胰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段癌及乳头周围的十二指肠癌,按其发生比例高低依次为胰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十二指肠癌,但胰腺来源的壶腹周围癌预后远不如非胰腺来源的壶腹周围癌 [1].  相似文献   

5.
壶腹周围肿瘤是发生在Vater壶腹及其周围组织的肿瘤,包括来自Vater壶腹、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部的肿瘤。近年来,壶腹周围癌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报道,壶腹周围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9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8例壶腹周围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与术后生存情况。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壶腹周围癌1年及3年累积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壶腹周围癌与同期随访的117例胰腺癌的生存情况及壶腹周围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壶腹周围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48例壶腹周围癌15例死亡,33例存活,1年及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5%和55%,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同期随访的117例胰腺癌病人,89例死亡,29例存活,1年及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59%和42%,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示壶腹周围癌起源部位、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而分化程度、脉管转移与预后无关。多因素生存分析示壶腹周围癌起源部位、淋巴结转移是两个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壶腹周围癌预后明显好于胰腺癌;壶腹周围癌起源部位、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式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对治疗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的病人的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6例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分别随访36个月,24个月,20个月,10个月,8个月及6个月,均存活,未发现术后肿瘤复发,返流性胆管炎及脂肪泻等并发症。结论: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扩大了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切除范围,是治疗壶腹及周围良性肿瘤,无明显区域淋巴结转移移早期癌及重度黄疸,高龄,全身状况差病人首选的一种安全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壶腹周围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6-1998年收治的29例壶腹周围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9例,均严格糖尿病处理,术前血糖控制在5.3 ̄7.6mmol/L。围手术期疗效满意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可提高壶腹周围癌合并糖尿病病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胆总管在穿经十二指肠壁时与胰管汇合后略膨大,称胆胰壶腹(简称壶腹)。壶腹及其外周环绕的括约肌向十二指肠腔突出,使二十指肠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乳头。在壶腹周围(包括壶腹)上述组织结构所发生的肿瘤统称壶腹周围肿瘤,可为良性或者恶性,以恶性居多。恶性肿瘤包括来自壶腹、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的癌肿,临床上把前三者统称壶腹部癌,连同胰头癌统称壶腹周围癌。  相似文献   

10.
壶腹周围癌施行全胰腺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导致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缺乏,碳水化合物代谢失调。本文报告壶腹周围癌病人术前术后胰岛A-细胞的功能变化。 [资料和方法] 10例壶腹周围癌病人,5例胰头癌,3例壶腹乳头状癌,2例壶腹癌,所有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一周,术后4~15周(平均7.5  相似文献   

11.
壶腹周围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腹部周围癌包括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Vater壶腹癌和胆总管下端癌,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我院近年来59例胰腺癌和55例其他壶腹部周围癌病人血清CA19-9、CEA、CA153和CA125的联合检测,探讨它们对壶腹周围癌诊断及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罗丁 《肝胆外科杂志》2011,19(3):164-166
壶腹周围癌指起源于十二指肠乳头2 cm以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壶腹癌、胆管下段癌、十二指肠腺癌和胰头癌,其中以胰头癌最为多见。即使在影像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能获得治疗性切除的胰头癌仍只占20%左右[1],外科对壶腹周围癌,  相似文献   

13.
正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是指起源于Vater壶腹2cm以内(即胰腺头颈部、胆总管末端、Vater壶腹、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黏膜)的恶性肿瘤~([1-2])。这些来源不同的肿瘤,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类似的临床表现、相同的治疗方法、甚至在术中也难以将其截然区分,故统称为壶腹周围癌。临床上主要包括胰头癌(约占60%)、胆总管下段癌(约占20%)、壶腹癌(约占10%)和十二指肠乳头  相似文献   

14.
ERCP对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ERCP对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和合理应用。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2l例典型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ERCP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剖腹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壶腹周围癌,90.5%的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的时间早于黄疸l~2个月,壶腹周围癌的ERCP直接、间接征象和特征性改变明显。结论 重视壶腹周围癌早期非特异性症状,若B超发现阳性征象,应及时、合理地应用ERCP检查,同时结合CT、MRCP等其他影像学方法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胆总管在穿过十二指肠壁时与胰管汇合 ,汇合后略膨大 ,称Vater壶腹 (简称壶腹 )。壶腹及其外周环绕的括约肌向十二指肠肠腔突出 ,使十二指肠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乳头。在壶腹周围 (包括壶腹 ) ,上述组织结构所发生的肿瘤统称为壶腹周围肿瘤 ,并以恶性居多。壶腹周围的恶性肿瘤包括来自壶腹、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的癌肿 ,临床上把前三者连同胰头癌统称为壶腹周围癌。目前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主要手段 ,提高壶腹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技术水平是患者获得治愈的唯一途径。壶腹部肿瘤因其组织来源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亦表现出很…  相似文献   

16.
胆总管下端、壶腹、十二指肠乳头及胰头的恶性肿瘤因为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统称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一直存在困难,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肿瘤根治术后整体长期存活率是外科医牛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就PD术预后而言,壶蝮部癌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癌最高,远端胆管癌次之,胰头癌最差。对于壶腹周旧癌行PD术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得到公认的包括肿瘤病理来源、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等。而近年国内外在该方而又有了深入研究,现就壶腹周围癌PD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临床上将胰头部癌和壶腹部癌合称为壶腹周围癌,因两者的临床表现有若干共同之处。实际上两者手术切除和预后差距均较大。在病理上,则多除外胰腺癌,而称为壶腹周围区域癌。壶腹周围癌多来自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及胰主管末端粘膜上皮。一般在癌的早期,尚可区别其组织来源,晚期癌将组织解剖破坏,其区别多不可能,但三者的临床病史发展过程应有所区别。二、手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治疗自Whipple(1935)报道十二指肠根治切除以来,40多年中无多大进展。切除率10~79%,手术病死率2.3~30%,术后复发率75%,常见于肿瘤的切缘、肝门和短路术  相似文献   

18.
雷斌  王羽 《腹部外科》2011,24(1):61-62
Vater壶腹部周围癌是指壶腹部、胆总管下段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这三类肿瘤临床症状类似,术前常不易鉴别。本文就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0例Vater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乳头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允怡  赖俊雄 《腹部外科》2005,18(3):134-135
十二指肠乳头癌是较少见的肿瘤,在所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乳头癌不到1%。但是,在壶腹周围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乳头癌占第2位,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十二指肠乳头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60~65岁间更常见;男女发生比例约3∶2。大部分研究显示,十二指肠乳头癌比其它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有较高的手术切除率,且预后较好[1-6]。相反,最常见的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如胰头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很低,预后很差[7]。本文目的是讨论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特性、检查、治疗及预后。一、临床特性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黄疸、体重减轻及腹痛而较少见的症状有并发…  相似文献   

20.
沈世强  闫瑞承 《腹部外科》2010,23(6):324-325
<正>Vater壶腹部周围癌是目前己知的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是指Vater壶腹周围2cm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包括Vater壶腹癌、胆总管末端癌、十二指肠乳头癌,通常不包括胰头癌,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手术切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