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3例脑梗死患者及90名正常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63.4%,单纯内膜增厚检出率21.9%;55岁以上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55岁以下组(P<0.05)。正常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6.7%;单纯内膜增厚检出率11.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患有高血压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6%,患糖尿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0.0%,同时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4%,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以55岁以前为关键期,是一种无创、有价值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魏敏 《中华综合医学》2001,2(10):875-87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内动脉血流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3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和28例正常人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严重程度,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及多普勒彩超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9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测量参数为颈动脉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等指标;包括血管走形、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及部位,血流性质和方向、有无彩色充盈缺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结果:189例中二维超声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TM)增厚,合并一处或多处斑块者113例;彩色多普勒出现斑块处充盈缺损的97例,频谱多普勒出现异常的110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发病因素,软斑是引起脑梗死的危险信号;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查作为一种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在脑梗死患者病因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斐  杨珊  陈国新 《广西医学》2012,34(10):1378-137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EUB-6500彩超仪器对3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8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查.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软斑比例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 );脑梗死组左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EDV)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阻力指数(RI)比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脑梗死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云 《伤残医学杂志》2013,(11):300-301
目的:观察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86例脑梗死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斑块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85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6%,多为软斑和混合宽,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PSV和EDV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不稳定斑决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其梗死部位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3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入院1周内检测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梗死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非梗死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非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死的部位与受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无关;而与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罗凝春  宋晓玲 《吉林医学》2011,(18):3739-3739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用PHILIPS非凡,探头频率为3.5~12 MHz仪器对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CDFI观测血流速度变化,频谱改变,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结果:126例脑梗死中有粥样硬化斑者105例,硬化斑出现于颈总动脉及分叉处者78例,占62%,斑块见于颈内动脉者29例,占23%,斑块见于颈外动脉者12例,约占10%,颈动脉闭塞者7例,约占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及超声特征,为临床早期防治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66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66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且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中不稳定斑块46例,稳定性斑块11例,均经CT证实。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估测其稳定性,及早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特点。结果声像图特点是管腔内探及低、中、强及混合回声斑块,CDFI血流信号变细或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血流速度局部增快或慢及无。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助于提早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秀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07-170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86例患者中,61例患者被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约为70.93%。扁平斑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叉部位(BIF),且右侧发生率略低于左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类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受阻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 (CVI- Q )评价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 方法 :采用 CVI- Q技术检查 6 0例正常人和 4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 ,观察颈总动脉走行、内膜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片 ,测量血管内径(d) ,峰值血流速度 (Vmax) ,阻抗系数 (RI)和血流量 (Q)。结果 :脑梗死组中 75 %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 ,45 %的患者有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片 ,且 71%的斑片位于膨大及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各项测值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显示 :(1)颈总动脉 d较正常人明显增宽 (P<0 .0 5及 P<0 .0 1) ;(2 )颈总动脉 Vmax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5 ) ;(3)颈总动脉 RI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 .0 5及 P<0 .0 1) ;(4 )颈总动脉 Q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1)。结论 :CVI- Q技术可用于检测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为临床脑梗死缺血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预防中老年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康复科80例中老年脑栓塞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包块颈内、外和颈总动脉)内有无斑块,斑块性质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同一时期另78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8.8%)明显高于非梗塞组(33.3%)(P〈0.01);同时脑梗死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V mean)较非梗塞组均明显降低(P〈0.01),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提高病变治愈率,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延缓脑梗死的发生。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实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建议使用彩超定期对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方法对22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发观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颈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有无血管狭窄。结果225例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有197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出现部位多集中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中扁平斑块78例,软斑块64例,溃疡型斑块31例,硬斑块24例。结论粥样硬化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脑梗死预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脑梗死组和9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128例有90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0.3%,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5.5%,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8.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中、重型患者软斑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患者。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US)对3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32例无脑卒中病史(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形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有30例(93.75%)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67处,颈动脉狭窄23例(71.88%),其中轻度狭窄3例(9.38%),中度狭窄12例(37.50%),重度狭窄及闭塞各4例(12.50%);对照组有12例(37.50%)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22处,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2例(6.25%)。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US显示不规则、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US对早期干预和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80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1.2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6.25%)(P〈0.01)。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部位斑块检出率。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62.5%)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前循环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前循环脑梗死624例,应用颈动脉斑块的Crouse、斑块指数以及内-中膜(IMT)评价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病变程度,同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和非责任病灶侧相比,责任病灶侧颈动脉斑块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P<0.05);责任病灶侧颈动脉斑块Crouse评分越低,NIHSS评分越高,两者呈负相关(r=-0.546,P=0.004);IMT评分越高,NIHSS评分越高,两者呈正相关(r=0.672,P=0.003).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与病灶侧颈动脉硬化合并斑块形成的程度,更与斑块性质有关,责任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IMT对于预测前循环脑梗死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