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三七化学成分研究的进展作了概述。三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三七皂甙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目前已从三七各不同生长部位中分离并鉴定到20种单体皂甙成分;三七还舍有其它的药用成分如三七素、黄酮、挥发油、氨基酸、植物甾醇、糖类及无机盐和无机离子等。本文同时对三七皂甙成分的提取、分离及舍量测定方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三七致敏反应综述及分析容小翔,宁在兰广西民族医药报社编辑部(530001)三七,又名山漆、血参、参三七、人参三七、田七、田三七、田漆等,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psudo-ginsengWall.var.notoginsng(burkill)Hoo...  相似文献   

3.
中药三七是一种传统的常用药,在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中对三七的药用价值都给予了肯定。现在药理学研究发现,三七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本文就三七的药理药效作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考察不同包装下三七粉和熟三七粉外观性状、水分及有效成分含量等变化情况,确定包装对三七粉和熟三七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恒温恒湿箱中对三七粉和熟三七粉进行加速试验,于0、1、2、3、6月对三七粉和熟三七粉外观性状及含水量进行考察,同时以皂苷类成分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七粉和熟三七粉中的皂苷类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样品经6个月加速试验后观察未见霉变、虫蛀等现象,外观性状基本一致,水分含量增高但其含量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水分含量≤14%)。三七粉中人参皂苷Rg1、Rb1、三七皂苷R1含量的总和及熟三七粉中人参皂苷Rk1、Rh4含量的总和无显著减少。真空与非真空2种包装状态对饮片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小,但对饮片的吸湿性有影响。结论:PTE/PE复合而成的食品级铝塑复合膜是较理想的包材,能保证三七粉和熟三七粉质量的稳定,真空包装可以显著降低样品的吸湿程度。  相似文献   

5.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同属植物秀丽假人参(竹节三七)、峨嵋三七及羽叶三七的根,功用同人参三七相同,另有山漆、金不换、血参、参三七、田三七、田七等别称。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胃大肠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7.5~15g;研末,2.5~5g;外用: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禁忌:孕妇忌服。  相似文献   

6.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块根,又有田七、金不换、参三七、人参三七等名称。三七与人参同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不仅形态相似,而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乃至临床应用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二者比较,人参在补气方面居优,而三七则在活血、止血、补血,止痛等方面见长。  相似文献   

7.
徐鹏  汪燕红  李鲲 《中医杂志》2023,(12):1287-1291
梳理自明代至今有关三七的文献,基于三七产地、生长环境特征、药性、药味分析和临床应用等,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对三七补气功效进一步分析。认为三七的归经除公认的肝经、胃经外,还可归脾经。提出三七具有补脾摄血作用,可通过补脾气、促进脾发挥统摄作用而治疗内伤出血。经脏腑辨证属脾不统血证和经气血津液辨证属由气及血、津液者,均可在方中加入小剂量三七粉冲服,或以蜂蜜搅拌,增强止血及甘缓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三七粉质量标志物的研究结果,完善三七粉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一测多评”等分析方法,对三七粉质量标志物进行含量测定,对不同厂家三七粉及不同商品规格原料药材进行质量标志物差异分析。建立指纹图谱,采用新的相似度计算模型-等同系数法和模式识别对三七粉及原料药材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结果 不同厂家三七粉中三七素含量存在差异,收集到的白云山和黄中药三七粉中三七素含量均高于其余厂家,提示三七素可能为白云山和黄中药三七粉的优势指标。原料药材中三七素和皂苷含量与头数不具相关性,但与季节、部位具有相关性。皂苷方面表现为冬三七>春三七,芦头>主根>须根>筋条;三七素方面表现为冬三七>春三七,须根>芦头>筋条>主根。应用等同系数法计算指纹图谱相似度实现了不同厂家三七粉的区分,进一步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实现了不同规格原料药材的区分。结论 建立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行,专属性强,对于控制三七粉质量具有显著意义。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相比,该文修订了三七粉含量测定项,增加了HPLC指纹图谱项,可为三七粉的质量标准提升及其原料药材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三七、红曲的认识及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功效被证实之后,三七、红曲被普遍用于药品、保健食品及药膳之中,对防治心脑血管等疾病及强体健身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七与混充品姜黄的性状、显微及薄层鉴别贺蕊,刘葆琴,冯海鹰,姜霖,许彦国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Panaxpseudoginsengwall的干燥根,具有止血、祛瘀、消肿、止痛等功效,是一种珍贵药材。笔者在药材市场上发现三七中混有姜科植物姜黄Curc...  相似文献   

11.
 三七为我国特产名贵中药。近年来,发现有以莪术、藤三七、木薯淀粉等多种伪品在市场销售。为保证用药准确,我们收集了已发现的伪品共7种,与三七进行了植物来源、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试验等方面的分析比较鉴定。文中列表区别,并附有三七及7种伪品的外形图。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对三七药理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环香  张洪 《中药材》1995,18(3):144-146
本文将生三七及经热处理后的三七制品进行了止血、抗炎、扶正固本等药理作用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经110℃1h热处理后的三七其止血、抗炎作用明显降低,而扶正固本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人参三七是由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根炮制的生药。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可有两种药材(生三七及熟三七)。有报道认为人参三七中含有人参皂甙、三七皂甙等皂甙及人参醇、多糖体等。此次,为解析人参三七的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三七及其伪品的鉴别方法,确保临床药品质量.方法:从性状特征及显微特征入手,鉴别三七及其伪品.对比分析三七及其伪品在功效、气味、性状及来源等多方面的差异.结果:三七、菊三七、藤三七、莪术等均有不同的性状特征及功效.结论:注重三七及其伪品的特征差异,从性状、显微特征等多方面综合鉴定,对辨别三七真伪、确保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七总皂苷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及四川等地。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药用主要取其根,其中三七总皂苷(PNS)是其主要有效成分,约占三七块根的12%;目前已从三七各不同生长部位中分离并鉴定到20种单体皂苷成分,如人参二醇型皂苷Rb1、人参三醇型皂苷Rg1等。药理学研究中发现三七总皂苷在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抗炎以及物质代谢、抗肿瘤等方面均有较好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在PNS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晓丽  狄群英 《中医药学刊》2003,21(5):778-779,785
“三七冠心宁片”是以云南名贵药材三七为原料精制而成,据祖国医学记载,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三七皂甙甲、三七皂甙乙、黄酮式、生物硷等。其控制心绞痛的机理,可能与其直接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块血状态有关。而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及心肌摄氧量降低,可间接的达到降低心肌代谢和心肌氧耗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三七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本文聚焦三七新品种选育、连作障碍克服、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从产区选择、田间管理、收获储藏等过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解决三七种植中精准选址、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施肥管理、病害防控等关键问题,实现三七栽培的精准化及最优化,建立了三七 持续种植复合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七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土壤复合改良技术、三七栽培技术及质量追溯技术。获得首个三七抗病新品种,为其持续种植提供可行性前提。建立三七连作土壤复合改良技术并应用于大 田,连作土壤的修复及改良为三七持续种植提供保障。发布了首个无公害三七质量标准,为其高品质树立规 范。完成了品质溯源体系,保障了三七的质量可控。该复合技术体系为其它中药材精细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化感物对三七病原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病原菌培养方法,考察不同化感作用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生长年限的三七水培营养收集液、三七鲜根水提液、三七总皂苷三种物质,加入到培养基中培养病原菌,从中寻找具有化感作用的化学物质。结果表明三七水培营养收集液、三七总皂苷及三七鲜根提取液对毁坏柱孢菌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三七鲜根提取液及低浓度的三七总皂苷对腐皮镰刀菌也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不同化感物对三七地上部分病害三七黑斑病病原菌人参链格孢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结论结果验证了三七轮作后有病害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三七,又名参三七,滇七,田七等。因其叶左三右四,合而为七.故改为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要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其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经,兼入心与小肠。具有化瘀止血之虞,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广泛应用于人体各种出血之证及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其效卓著,医林皆知,除诸家熟知的功效外,尚有以下功用,特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柴景秀  台虹  唐晓丹  丁瑞  李聪  王媛  刘胜茂  吴金峰 《中成药》2023,(10):3360-3363
三七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具有抗炎、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多糖。因其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和复杂的糖结构,三七多糖生物活性多样。研究发现,三七多糖在维护和改善皮肤健康中有重要作用,这与TGF-β/Smad信号通路、Nrf2/AREx信号通路、MAPK信号传导等密切相关。本文对三七多糖在抗皮肤氧化、抗皮肤衰老、防止紫外线诱导皮肤光老化、皮肤保湿、皮肤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三七多糖在皮肤疾病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