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杨旭芳  宣彩君 《中国药房》2009,(13):971-972
目的:强化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目前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介绍持续质量改进(CQI)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并评估效果。结果:经过实施CQI,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有明显提高,检查发现的问题由实施前的158次减少为2次。结论:CQI是一种不间断进行的活动,有利于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赵维仕  庞燕  李锐曦 《中国药业》2013,22(13):62-63
目的加强对病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2011年7月起,医院每月进行药品质量检查共144次。分析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加强督导检查、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流程、组织学习和培训等一系列措施,规范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结果与2011年7月至12月检查结果相比,2012年7月至12月发生高危药品管理不规范项的次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提高。结论实施病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和能力,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收集各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未放置专柜、未按储存要求、高危药品无明显标识、无专人管理、药品有效期的管理不严格等。全院护士参与FMEA,实施12个月后评价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和效果。结果实施12个月后,高危药品未按要求储存、未按规范放置、过期失效等问题明显改进,危险分值的计数(RPN),除未及时清点一项外,其他各项均比实施FMEA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高危药品管理缺陷从626件下降至46件。结论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管理,可有效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强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为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高危药品的潜在风险因素,制订我院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模式,加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知识培训。结果与结论完善高危药品的使用和病区高危药品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相关认识、加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使用管理等,可提高药物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小英  薛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3):439-442
目的:探究与分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成效.方法: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病区高危药品(病区备药、抢救用药目录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护士根据医嘱使用高危药品、护理部与药剂科联合质控等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其制定提高高危药品规范管理的措施,拟定对策、定期检查与处理,并对其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完善高危药品管理目录,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采取加强全员培训及科室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等多项措施,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率由改进前的89.88%提高到改进后的97.52%.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张小英  薛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3):439-442
目的:探究与分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成效.方法: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病区高危药品(病区备药、抢救用药目录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护士根据医嘱使用高危药品、护理部与药剂科联合质控等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其制定提高高危药品规范管理的措施,拟定对策、定期检查与处理,并对其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完善高危药品管理目录,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采取加强全员培训及科室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等多项措施,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率由改进前的89.88%提高到改进后的97.52%.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施规范病区贮备药品管理对提高用药安全的效果。方法 2008年每月进行药品质量检查共120次;2009年1月起开始实施病区贮备药品规范化管理,每月进行药品质量检查共120次。比较2008、2009年药品质量检查情况。结果实施病区贮备药品规范化管理后各项不规范问题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病区贮备药品规范化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对各类药品的风险管理意识及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对某院100多个病区急救等备用药品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药品定位存放、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检查等方法实现质量控制,评价管理实施6个月后的改进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药品摆放混乱、高危药品摆放不符合规定、备用药未定期检查或记录的病区数分别由实施前的114、109、121个减至15、6、3个,各病区未见过期、失效和不合格药品。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促进了病区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促进对高危药品的管理,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到各个病区检查高危药品管理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论述。结果:病区存在着诸如高危药品概念掌握、高危药品摆放、高危药品警示标示、高危药品使用剂量和给药途径等管理问题。结论:病区应重视高危药品的管理,保障患者安全的使用高危药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中心药房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循环管理方法对我院中心药房管辖的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更新药品目录、完善各种记录、定期检查等方法实现质量控制,评价管理实施前后的改进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种数、有高危药品或抗菌药物的病区数均显著减少。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管理得到规范。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促进了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师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12年1月~12月期间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存在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国内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经验以及策略,组建高危药品管理小组开展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由药师监督指导药品管理并进行教育培训。比较2013年和2012年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发生率等情况。结果2013年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发生率为13.33%,较2012年的37.50%显著降低;2013年高危药品用药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为15.15%,较2012年的33.33%显著降低;2013年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理论知识及管理实践工作考评得分较2012年显著提高(P<0.05)。结论药师介入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建立并完善高危药品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安全应用意识和能力,确保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凡  邓明  吴燕漫  何艳玲 《中国药房》2013,(45):4261-4263
目的:探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法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从某院高危药品目录的确定、摆放、调剂、使用、检查等方面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根据制度实施后出现的实际问题再采用PDCA法,以提高高危药品标识正确率为指标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定期检查效果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采取了完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加强全员培训及重点科室的检查等多项措施进行质量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标识正确率由改进前的80%提高到改进后的100%。结论:该院建立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切实可行,且PDCA法能够促进高危药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并建立适合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高危药品管理模式,保障病人用药安全。方法: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合本院高危药品管理的实际,探讨并建立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结果和结论:高危药品管理模式应结合医院实际和专科特点,通过筛选确定高危药品品种、限制同品种数量、设定专区专柜、完善药房药品货位标识、落实责任制等管理措施、建立信息支撑体系、制定各项工作的标准流程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按JCI标准规范高危药品的使用、管理程序,确保高危药品的正确配置、使用和处理,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按JCI标准要求制定高危药品文件,使管理流程标准化;优化高危药品使用流程,减少风险发生;对临床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时采取对应措施。结果:通过对比评审前后的变化,可看到高危药品管理内容及制度越来越完善,标准化管理流程可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高危药品管理得到了有效执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我院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加强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部分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回收率为91.84%。结果显示,受访医务人员中有69.61%的医师、72.62%的护士和71.79%的药师明确高危药品的概念;对高危药品的品种能够准确辨别的医师仅为4.90%,护士为20.24%,药师为15.38%;约20%的受访医务人员对于科室建立的高危药品风险防范措施不清楚;用药差错报告的意愿率为88.44%;对高危药品知识的需求途径主要是专题讲座,占受访医务人员的88.00%;最易发生风险的前5类高危药品分别为高渗电解质注射液、胰岛素制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抗凝血药、抗心律失常药。结论:我院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存在一定不足,对高危药品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建议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务人员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程度和警惕性,使其牢记风险防范措施,减少或杜绝由此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任爽  梁健华 《中国药物警戒》2013,(8):501-504,507
目的探讨药师在医疗机构内高危药品管理的作用和具体方法。方法参考美国ISMP公布的2012年版最新高危药品目录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推荐目录,并查阅文献搜集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的管理经验和策略。结果阐述了高危药品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最新的国内外公布的药品分类和管理办法;总结了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在高危药品管理上的新理念、技术和举措;分析了药师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作用;介绍了我院开展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及体会。结论建立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推荐目录和自身特点制定本机构内的高危药品目录,建立符合自身的管理策略,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军区总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医院高危药品的用药风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在确定我院高危药品种类的基础上,利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及Power Builder编程语言,开发了"北京军区总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系统"软件,对高危药品管理各环节进行计算机管理。结果与结论:该软件由字典维护模块、库房管理模块、处方预警模块、摆药预警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组成。该软件的应用使科室对高危药品数量管理一目了然,减少护理及卫生技术人员出错几率,避免了患者用药失误,有效降低了用药风险,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盈碧  梅慧红  徐洁  杨孝军 《中国药房》2013,(46):4392-4394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静脉化疗及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妇科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妇科肿瘤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静脉化疗及腹腔热灌注治疗的患者行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并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同一病区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前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文书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1例(3.33%)显著低于实施前的6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患者化疗基础知识知晓率、并发症预防知晓率、生活方式管理知晓率、化疗不良反应知晓率、心理疏导知晓率、满意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静脉化疗及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妇科肿瘤的患者应用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杨舜娟 《北方药学》2011,8(3):78-79
目的:了解我院病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组织人员对于各病区麻醉、精神药品管理进行全面检查。结果:病区护士缺乏药学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够,造成麻醉、精神药品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结论:病区麻醉、精神药品的管理至关重要,规范化的管理才能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医疗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