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江山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江山市查灭螺、查病和环境改造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江山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查病61 220人·次,血检总阳性率为0.56%(343/61 220),粪检均为阴性;耕牛查病4 231头,其中血检阳性12头,阳性率0.28%(12/4 231),粪检均为阴性;查出螺点422个,有螺面积46.915 hm2,解剖钉螺31 68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面积达3 625.492 hm2,进行环境改造11处,改造有螺面积17.880 hm2,改造历史钉螺孳生环境204.380 hm2。结论 江山市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然存在钉螺输入和血吸虫病再流行风险,需继续加强螺情和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凤仪村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血吸虫病对居民肝、脾损害情况。方法对5~65岁居民进行查病,确定感染情况,同时对受检者用B超进行肝、脾检查。结果人群血吸虫感染率4.81%,各年龄组均有患者,男、女人群肝、脾肿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异常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肝纤维化异常率增高,有病史人群与无病史人群、粪检阳性人群与粪检阴性人群肝、脾肿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凤仪村人群血吸虫病病情仍较严重,肝、脾损害明显,同时提示超声检测能评价人群血吸虫病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市居民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与查病依从性的关系.方法 2010和2011年每年1次对样本村6 ~65岁常住居民采用尼龙袋孵化法进行检查,要求受检率达到90%以上;将居民查病依从性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分级统计每日工作进度、问卷调查和检查结果等;分析居民依从性对查病结果的影响及影响居民查病依从性的原因.结果 受检居民4 817人,好、中、差三级受检居民构成比分别为39.98%、31.80%和28.22%,粪检阳性率分别为0.10%、0.20%和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3,P<0.01);依从性为差级的居民,认为不会有血吸虫病的占52.47%,其次,嫌麻烦的占35.39%.结论 大理居民血吸虫病查病依从性差的人群,其粪检阳性率较高;应创新健康教育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血吸虫病查病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湖沼垸内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经费投入和防治费用的关联性,为优化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江陵县为研究区,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法分析当地2006-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路径递归模型分析经费投入与防治费用对当地疫情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 2006-2013年,江陵县人群校正感染率、耕牛存栏数与钉螺面积分别下降了77.42%、76.34%和19.43%;钉螺感染率与人群血检、粪检阳性率及耕牛感染率均呈显著相关,且与耕牛感染率呈直线回归关系(P均0.05)。各级投入与人群血检和粪检阳性率、耕牛和钉螺感染率,以及各类费用与人群粪检阳性率、耕牛和钉螺感染率的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各类费用与人群血检阳性率回归模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人群血检阳性率、人群粪检阳性率、耕牛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的分别为县级投入、综合治理费用、人工费用与查治病费用、国家级投入与查治病费用(P均0.05)。结论 2006-2013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各级投入、防治费用均有关联;各疫情指标相互显著相关的现象提示应开展综合性监测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以及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居民、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等进行监测,对血检阳性率、校正感染率、粪检阳性者特征、家畜感染情况等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4个潜在流行县(市、区)开展了监测。5年间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从3.35%降至1.63%,校正感染率从0.05%降至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从1.15%降至0.75%,校正感染率从0.20%降至0.001 03%。不同省份、职业和年龄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5年累计发现132例粪检阳性者,其中本地居民97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47~61岁;流动人群35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26~48岁;两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5、2016年分别发现5头和1头血吸虫感染牛,2017—2019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低度流行阶段,未来应将监测工作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更多采取流动监测点监测,以及早发现风险、切断传播途径,助力我国血吸虫病消除。  相似文献   

6.
余杭县原有43个乡镇流行血吸虫病,从1984—1992年,有40个乡镇经过考核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以下简称达标),并开展了监测工作.对象和方法1 查漏补缺 对达标前历史查病中漏检或受检不足3送9检的居民,以及病原治疗后复查不足3次的历史病人进行补查.无病史者用COPT、IHA、ELISA方法(以下简称血检)过筛,阳性者粪检,有病史者直接粪检.2 未治病人 对遗留未治的慢性病人建卡登记,定期随访检查,并用血检复查.3 外地迁入者 对达标后自疫区迁入的人进行3次检查,方法是在试过筛,阳性粪检,或直接粪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省以往考核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均采用3送3检粪便孵化法查病,由于该法费工、费时、费钱,在已控制地区很少检出阳性病人,难以深入开展,故改用皮试、COPT、粪检法查病,并用于考核防治效果,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对象被考核村7岁以上在家人群,要求受检率达95%以上。1.2方法以往无血吸虫病史(无史)人群光用皮试过筛,皮试阳性者抽血作OOPT;以往有血吸虫病史(有史)人群直接抽血做COPT,环沉率>3%者为阳性,再作粪便3送3检或大粪便量1送3检尼龙绢集卵孵化,粪孵阳性者进行虫卵计数,分别统计3种方法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了解海宁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 案》, 2012-2014年对海宁市海昌街道勤民村省级监测点螺情、 常住居民、 流动人口病情等进行监测。结果 结果 2012-2014 年监测点共调查常住居民600人, 血检阳性率为3.17% (19/600), 粪检均为阴性; 3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50% (5/200)、 0 (0/200)、 7.00% (14/200), 2014年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2013年 (χ2 = 14.508, P < 0.01)。3年共监测流动人口1 591人, 血 检阳性率为0.94% (15/1 591), 粪检均为阴性; 其中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92% (14/1 521) 和1.43% (1/ 7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659, P > 0.05); 各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50% (8/534)、 0.56% (3/531)、 0.76% (4/526),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752, P > 0.05)。螺情监测显示未发现阳性钉螺环境和钉螺输入。结论 结论 海宁市存在血吸虫病传 染源, 需警惕局部流行的可能。今后仍需加强螺情监测和外来流动人员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要求,在全市11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11个监测点常住居民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为2.97%(97/3 269),粪检阳性率为0;流动人群IHA阳性率为0.52%(12/2 298),粪检阳性率为0。家畜粪检未发现阳性。查出有螺面积147.295 3 hm2 ,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但仍需加强监测工作,以巩固现有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的现场筛查效果。方法选择安徽省长江流域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7个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查病对象,在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三检)合并尼龙绢集卯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采用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进行血清特异抗体检测,评估其现场筛查效果,并与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比较。结果7个村共有3004人同时接受2种病原学检测和3种血清免疫学检测,IHA、DDIA和ELISA法的阳性率分别为40.81%、59.79%和59.25%,与病原学检测阳性率2.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病原学检测为金标准,IHA法的特异度、约登指数、一致率和阳性预测值高于DDIA和ELISA法,分别为60.48%、52.37%、61.25%和5.55%;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9%和99.66%,均介于DDIA法和ELISA法之间。IHA法与DDIA和ELISA法的一致率分别为65.25%和69.91%,IHA检测结果与DDIA和ELI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检测阳性者中,IHA法与DDIA和EI,ISA法的一致率均为90.54%,IHA检测结果与DDIA和ELI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适用于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筛查,但需进一步提高该试剂盒的特异度,最大限度地排除阳性者中已经治愈的中远期感染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013年湖北省19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县(市、区)的防治效果。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 样原则,在每个被考核县随机抽取考核村,对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螺情、急性感染防控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现场考 核。结果共计血清学检查29 631人,阳性2 068人,阳性率6.98%(0.78%~16.47%);血检阳性者粪检2 021人,检出阳 性47人,感染率为0.16%(0~0.82%)。19个县主要家畜均为耕牛,其中17个已于2013年实施以机代牛。对蔡甸区、黄 陂区105头耕牛进行粪检查病,未查出血吸虫卵阳性。现场抽查了154个环境,调查面积1 579.37 hm2,共调查31 829框, 捕获钉螺4 857只,其中活螺1 935只,经解剖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09年以来,19个被考核县均建立了以行政村 为单位,能反映当地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的血防档案资料。结论湖北省19个被考核县(市、区)均达到了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江苏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在全省8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3个监测点发现了粪检阳性者,常住居民总感染率为0.15%,流动人口感染率为2.74%。7个监测点查到钉螺,其中4个监测点查到感染性钉螺。1个监测点发现粪检阳性家畜,其中牛和羊的总感染率分别为2.82%和3.19%。结论监测区疫情较2005年有所下降,但流动人群和局部区域的家畜感染率仍较高,需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以更有效地降低当地的血吸虫病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传播控制、人群感染率低的血吸虫病流行形势下,调查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江陵县和公安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的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放、回收有效问卷826份,有效率为100%。97.0%的调查对象听说过血吸虫病,86.3%的调查对象知道经皮肤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高年龄组(41~84岁)对于本地区是否为流行区([χ2] = 57.860)、如何感染血吸虫([χ2] = 87.045)、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χ2] = 27.268)、钉螺传播血吸虫([χ2] = 55.856)的知晓率显著高于低年龄组(6 ~17岁)(P均 < 0.05);男性对于本地区是否为流行区的知晓高于女性([χ2] = 13.442,P < 0.05)。36.6%的调查对象一天多次接触湖泊或池塘水,66.5%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血防宣传活动。结论 荆州市江陵县和公安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对血吸虫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流行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自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运用基于社区的两级健康教育模式对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进行干预, 探索低流行水平下的健康 教育模式。方法 方法 在湖北省江陵县选取两个血吸虫病流行村, 干预村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两级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和常 规防治措施, 对照村仅实施常规防治措施, 比较干预前后两村村民血防知识知晓率、 健康行为率、 查病和治病依从性等。 结果 结果 2014年基线调查结果显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4.00%和77.45%, 正确行为率分别为72.00% 和63.73%, 治病依从率分别为80.36%和82.28%,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干预后, 干预组与对照组行为正确 率分别为92.31%和80.37%, 查病依从率分别为95.11%和82.55%, 化疗依从率分别为84.13%和63.64%, 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 (P均 < 0.05); 与干预前相比, 干预组干预后查病、 治病及化疗依从率增幅分别为20.97%、 15.33%、 23.29%, 对照组增 幅分别为14.27%、 4.17%、 -3.77%, 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结论 基于社区的两级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目标人群的 查、 治病依从性, 适宜在湖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血吸虫病控制效果, 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11- 2014年宜州市血吸虫病监测资料并进行疫情分析。 结果 结果 2011-2014年宜州市累计查螺面积为770.38 hm2 , 查出有钉 螺分布点2个,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流行区居民血清免疫学筛查3 524人, 血清抗体阳性38例, 2013年与其余3年 相比血清阳性率较高 (χ2 = 15.08, P < 0.05); 分别解剖野鼠和家犬432只和28只,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 耕牛粪检1 697头,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 结论 结论 宜州市各项血吸虫病监测指标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观察抗血吸虫感染新植物药防蚴灵现场防护效果。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和瞄场村村 民为研究对象, 接触疫水前涂擦防蚴灵的村民作为实验组 (A组), 未涂擦村民为对照组 (B组)。对两组村民进行问卷调 查, 并进行保护率 (血检和粪检) 比较。结果 结果 A组共调查139人, 血检阳性率为3.13%, 粪检阳性率为1.92%; B组共调查 162人, 血检阳性率为9.34%, 粪检阳性率为6.44%, 两组各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结论 防蚴灵具有 较好的现场防护血吸虫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