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闭环靶控输注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脂肪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于闭环靶控输注下行全身麻醉手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深麻醉组(70例)和浅麻醉组(50例),其中深麻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设置为40,浅麻醉组BIS值设置为50,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天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血清脂联素、内脂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并统计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on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率,分析MoCA评分与血清脂联素、内脂素、MDA水平及SOD活性的相关性。结果(1)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MoCA评分均低于术前,与术前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深麻醉组患者MoCA评分明显高于浅麻醉组,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MoCA评分均回升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对比,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7 d内,深麻醉组有8例(11.4%)患者出现POCD,浅麻醉组有13例(26.0%)患者出现POCD,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血清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深麻醉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浅麻醉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低于浅麻醉组,两组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均有所回调,其中深麻醉组患者两者均回调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浅麻醉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仍低于术前、血清内脂素水平仍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血清脂联素水平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内脂素水平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7 d内,两组患者血清SOD活性均呈先降低后回升的趋势,而MDA水平则呈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P均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SOD活性及MDA水平组内两两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深麻醉组患者血清SOD活性高于浅麻醉组、MDA水平低于浅麻醉组,两组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深麻醉组患者SOD活性与浅麻醉组患者基本持平,两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MDA水平则低于浅麻醉组,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术后MoCA评分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及S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内脂素及MD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闭环靶控输注下对老年手术患者选择适度深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OCD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调节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探讨高血糖状态及Hp感染对血清FFA表达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T2DM患者(设为T2DM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空腹采集肘部静脉血,检测血清FFA、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表达水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活性,以及Hp的感染情况。结果 T2DM组研究对象血清FFA、MD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均无Hp感染,T2DM组患者中存在Hp感染者69例,Hp感染率为43.1%; T2DM合并Hp感染者血清FFA、MD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者,SOD活性明显低于非感染者,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DM合并Hp感染者血清FFA表达水平与MD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及Hp感染均可提高T2DM患者体内FFA及MDA的表达水平,降低SOD的活性,增强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以T2DM合并Hp感染者最为显著,而高浓度的FFA及高强度的氧化应激反应均可损伤胰岛β细胞的功能,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加剧T2DM患者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闭环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神经外科手术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闭环靶控输注罗库溴铵调控肌松程度,对照组采用普通模式;比较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中肌松药使用总量、停药后苏醒时间及医师满意率等。结果:(1)两组麻醉及手术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两组手术期间肌松药诱导用量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人工追加次数、肌松药追加量及肌松药使用总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copper评分、麻醉医师满意率、手术医师满意率及麻醉后苏醒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术中出现呛咳、低体温、躁动、人机对抗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环靶控输注罗库溴铵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肌松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位硬膜外麻醉平面不高,SPO2正常情况下常规面罩吸氧对血清SOD、MDA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侧硬膜外麻醉患者,ASAⅠ~Ⅱ级,麻醉平面不超过T6,手术时间大于4h,术前spo2≥95%,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一组常规面罩吸氧,一组不吸氧,两组均在麻醉前及手术结束时各抽静脉血一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变化。结果吸氧组术前、术后对比SOD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DA及不吸氧组MDA、SO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观察SPO2情况吸氧组稍高于不吸氧组,但二者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麻醉平面低于T6的4~6h的手术吸氧可致SOD下降,因设计SPO2变化幅度小,且无MDA的变化,所以吸氧及不吸氧对氧自由基活动的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在严重烧伤休克期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急诊收治的38例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按照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靶控输注静脉全麻,对照组选择丙泊酚麻醉,治疗组选择丙泊酚加右美托咪定麻醉。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的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的血清TNF-α和IL-6值均明显升高(P0.05),随后治疗组逐渐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继续维持高位,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肢体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烧伤休克期应用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安全可靠,能有效保持麻醉效果,并能减轻炎症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门诊宫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门诊宫腔镜手术的患者130例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5例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65例采用丙泊酚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麻醉。结果在意识恢复时两组患者MAP、HR均显著低于麻醉前,且观察组患者的MAP和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1~T_2时刻,两组患者SpO_2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诱导时间稍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苏醒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镇痛效果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舌后坠,术后头晕及术后需吸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门诊宫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肝硬化患者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系统静脉麻醉,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和苏醒质量、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80例行脾切除,食道静脉横断手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靶控输注BIS监测。实验组设定BIS值50为反馈控制变量,调控全麻药用量,对照组进行常规监测靶控输注,2组患者诱导前3 min均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5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诱导开始丙泊酚血浆浓度靶控输注,浓度设定为2.5 μg/mL诱导。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切皮时(T3)、手术30 min(T4)、手术结束(T5)、出室前(T6)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出室时间,丙泊酚、瑞芬太尼用药总量。结果 实验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出室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手术开始30 min(T4)时MAP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丙泊酚使用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麻醉中使用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全麻用药更为精准,更加量化,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l)、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sRAGE)、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对TACE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收住的42例患者(共计56次TACE治疗)分别在TACE术前、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HMGB1、sRAGE、DNase的表达水平.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TACE术后疗效评估,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的病例归为获益组,疾病进展者归为无效组.比较TACE术前、术后,获益组及无效组之间的血清HMGB1、sRAGE、Dnase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ACE术前与术后24 h血清HMGB1、sRAGE、DNas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P=000,P=0.001),且术后较术前呈升高趋势.56例次TACE中,24例次为稳定(SD),2例次部分缓解(PR),30例次为肿瘤进展(PD),将SD和PR患者归为获益组(n=26),PD患者为无效组(n=30).在TACE术前,获益组与无效组血清HMGB1、DNas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395,P=0.091);在TACE术后24 h,血清HMGB1、DNase在获益组和无效组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54,P=0.182).而sRAGE在获益组与无效组之间的表达水平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而在术后24h,两组间sRAGE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 ①TACE术后血清HMGB1、sRAGE、DNase表达水平较术前升高;②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清中sRAGE与TACE疗效相关,可以作为TACE治疗肝癌疗效早期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芬太尼持续泵注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麻醉方法 随机分为A组(40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 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B组(40例):持续泵入芬太尼[3 μg/(kg·h)],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成功后(T1)、插管后(T2)、切皮时(T3)、停药时(T4)、睁眼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手术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麻醉诱导成功后(T1)至停药时(T4)HR与麻醉前(T0)相比明显减慢(P<0.01),睁眼时(T5)HR较麻醉前明显增快(P<0.01);B组HR在麻醉过程中与麻醉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HR在T0~T4期间未见明显差异,T5时A组高于B组(P<0.05).所有患者T1~T4期间MAP、BIS比T0均明显下降(P<0.01),SpO2未见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在MAP、SpO2、BIS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B组,VAS评分A组高于B组(P<0.01),而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术后苏醒快,是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复方丹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是否能抑制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从而防止失血性休克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A组)、失血性休克组(B组)和失血性休克丹参组(C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采用化学反应法测定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失血性休克组血清IL-1β、IL-6、TNF-α及MD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丹参治疗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比较,丹参治疗组血清IL-1β、IL-6、TNF-α及MDA浓度显著降低(P均<0.05),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6).结论 复方丹参能有效抑制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强SOD的活性,从而抑制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后血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左心室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PCI的 75例冠心病患者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无侧支循环组 (4 4例 )和侧支循环组 (31例 ) ,在术前及术后分别测定静脉血MDA、SOD水平 ,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Tei指数。结果 :两组术后 2h静脉血MDA升高、SOD降低 (均P <0 .0 1) ,术后 2 4h无侧支循环组MDA回降、SOD上升 ,与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组间PCI后MDA、SOD及Tei指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能减轻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下肢皮肤溃疡患者血清中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下肢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物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对比,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氧化应激反应相关因子MDA、AOP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GSH-Px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两组对比,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SOD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两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显著调节糖尿病下肢皮肤溃疡患者血清中的炎症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物水平,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 2 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治疗术前及术后 1、2 4和 72h血液中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0例和健康者 2 0名作对照 ,MDA和SOD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其血清含量 ,并随访术后 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MD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 ,介入治疗后 1h进一步升高 ,持续至 2 4h(P =0 .0 0 1) ,72h回复至术前水平 ;单纯行冠脉造影者 ,术前与术后无明显改变。SOD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者 (P〈0 .0 5 ) ,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低。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MDA和SOD在 72h内有动态变化 ,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高压氧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参考.方法 将36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和造模后高压氧处理组.用D-半乳糖(120 mg/kg)和亚硝酸钠(90 mg/kg)制作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认知功能检测,并检测小鼠海马中的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较,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高压氧处理前组相比,高压氧处理后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多,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较,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小鼠海马中SOD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高压氧处理前相比,高压氧处理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海马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机体抗自由基损伤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变化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用分光光度计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3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治疗前后SOD活性、MDA的水平。结果: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SOD活性低于治疗后SOD活性(P〈0.01);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MDA的水平高于治疗后的水平(P〈0.05)。结论:氧化失衡存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中,SOD和MDA可能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药茵栀清肝汤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对C反应蛋白、超氧化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和中药治疗低、高剂量组,中药组分别予以茵栀清肝汤1g/kg、2g/kg,1/d口服,共15 d.对照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和中药治疗组均给予护肝治疗.治疗前后留取血清标本,检测肝功能;测定血清CRP、SOD及MDA的含量.结果 中药茵栀清肝汤治疗组患者血清AST、A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OD活性有明显的升高作用(P<0.05),并降低血清CRP、MDA的含量(P<0.05).上述各项指标在中药茵栀清肝汤高剂量治疗组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栀清肝汤具有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和抗氧化应激反应,维护体内CRP、SOD及MDA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氧自由基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血液灌流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方法 测定31例正常对照组及72例APP患者血液灌流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活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PP组血液灌流前后血浆百草枯浓度、SOD及MDA活力均有显著性差异;APP患者血清SO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病死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而MDA较正常组明显升高,病死组与存活组之间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液灌流在有效清除血液中百草枯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氧自由基活力,SOD及MDA水平能提示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并可作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辅助治疗对骨折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治疗联合持续被动活动对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96例,经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治疗联合持续被动活动组(HBO组),对照组患者50例,HBO组患者46例.观察术后2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骨折愈合的变化.结果 血清AKP活性,HBO治疗组在术后2、3周时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周时HBO组血清AKP活性快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2组血清AKP活性持续下降,至术后12周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内骨折愈合率HBO组为84%,对照组为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愈合HBO组占14%,对照组占24%,骨折愈合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O治疗联合持续被动活动可影响骨折患者血清AKP的活性及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刘传辉  陈浩  邱庆明  戴继 《武警医学》2017,28(9):905-908
 目的 观察丙泊酚和异氟烷两种麻醉药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血清NSE、S100B蛋白、炎性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1至2015-12 符合标准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9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维库溴铵、依托咪酯行麻醉诱导,其中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照组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术前、术中2 h、术毕、术后48 h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术前、术后48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水平,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采取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术中2 h、术毕、术后48 h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TNF-α、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后6个月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与异氟烷吸入麻醉相比,丙泊酚静脉麻醉可有效降低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颅脑损伤程度,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充糖肽饮料对一次性抗阻训练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从血液抗氧化酶活性及自由基时相性变化的角度观察补充糖肽饮料对血液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30名男性运动员随机分为服用大剂量糖肽饮料(HCP)、服用小剂量糖肽饮料(CP)、服用含糖对照饮料(CHO)三组,分别进行强度为80%、100%、100%8RM三个循环力量训练;第三个循环运动至力竭,并记录完成的动作次数。在运动前30 min(6 ml/kg)、第二个循环训练结束后(3 ml/kg)和第三个循环训练后(6 ml/kg),受试者分别摄取HCP(糖:肽=2:1)、CP(糖:肽=4:1)和CHO(单纯糖)饮料;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 h、6 h、24 h取肘正中静脉血,测定血清SOD、GSH-Px活性及T-AOC、MDA水平。结果:第三个循环运动至力竭完成的单位瘦体重总负荷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SOD活性、GSH-Px活性、T-AOC和MDA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T-AOC、MDA水平和SOD活性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GSH-Px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次性抗阻训练时补充糖肽饮料对人体运动能力影响不明显,提高人体血液抗氧化能力效果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