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对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口腔感觉和运动功能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渗漏-误吸分级(PAS)和舌骨向前位移(HAM)、舌骨向上位移(HSM)、环咽肌开放幅度。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OIS、PAS、HAM[(7.40±2.76)mm]、HSM[(9.75±2.65)mm]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舌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4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组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来评价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PAS评分、FOIS评分、SSA评分、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1.85±0.75)分]、FOIS评分[(5.45±1.05)分]和SSA评分[(22.45±4.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健侧高频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NMES,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舌骨、甲状软骨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相应的速度,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洼田饮水试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才藤分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PAS分级较NMES组、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速度中,强化NMES组在治疗2周后[(20.52±8.39)mm/s]、4周后[(33.00±19.83)mm/s]较NMES组及对照组增快;PAS分级与舌骨前移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中度相关(P<0.05)。 结论 强化NMES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优于NMES,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增快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25例)和常规训练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感觉刺激、吞咽行为训练及电刺激等常规康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行为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观察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采用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 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生物反馈组的UES开放情况较为优异、PAS较低[(2.04±0.93)分]、FOIS评分[(5.04±1.31)分]较高(P<0.05)。 结论 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改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UES 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靶向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PSD)的效果。方法:选择PSD患者90例分为rTMS组和联合组各45例,2组均给与常规治疗,rTM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高频率rTMS治疗,联合组在rTMS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靶向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量评价量表(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和吞咽时间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吞咽反应时间、咽运送时间、喉关闭时间);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舌喉复合体移动度(包括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比较2组舌骨上肌群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均方根(RMS)值。结果:治疗4周后,2组SSA及PAS评分及口腔运送、吞咽反应、咽运送和喉关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且联合组SSA及PAS评分均低于rTMS组(P<0.01),联合组口腔运送、吞咽反应、咽运送时间均少于rTMS组(均P<0.01),治疗后2组喉关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舌喉复合体移动度及舌骨上肌群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两项评分均高于rTMS组(均P<0.01)。结论:高频率rTMS联合靶向针刺可增加舌喉复合体移动度,改善舌部肌肉运动,缩短吞咽时间,治疗PSD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吞咽功能训练组、普通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每组20例患者。吞咽功能训练组给予常规口腔、咽喉部肌肉感觉及力量训练,普通电刺激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3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及视频吞咽造影功能障碍量表(VDS)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VDS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普通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46.4±8.4)μV和(38.2±9.7)μV]、SSA评分[分别为(21.7±3.0)分和(25.9±4.7)分]、VDS评分[分别为(40.2±9.6)分和(59.2±8.3)分]均显著优于吞咽功能训练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普通电刺激组(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较普通电刺激具有较大优势,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疗程均相同。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FSS)及表面肌电检查(sEMG),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均方根值(RM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及sEMG检查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PAS评分、F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高频组治疗前、后FDS差值[(9.92±4.45)分]明显大于低频组FDS差值[(7.15±3.1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并以高频rTMS的治疗效果可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电刺激对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舌骨上、下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组则辅以单纯舌骨上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并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及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移动距离;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才藤分级、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洼田分级[分别为(2.40±1.26)级和(2.10±0.99)级]、才藤分级[分别为(5.30±1.89)级和(5.20±1.69)级]、DOSS量表评分[分别为(5.20±1.40)分和(5.10±1.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前移距离[(12.15±7.59)mm]较治疗前及治疗A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将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区或舌骨上、下区刺激时其疗效间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舌骨上区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时舌骨前移距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周磁刺激组、中枢磁刺激组、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外周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高频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外周+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PMS+rTMS,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10次(2周)。治疗前和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OIS、FDS、P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磁刺激组[(3.86±0.86)分]、中枢磁刺激组[(3.79±0.89)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5.00分(5.00~6.00分)]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36.50±6.63)分]、中枢磁刺激组[(35.29±8.96)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6.53±7.03)分]治疗前后的FD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2.07±0.73)分]、中枢磁刺激组[4.00分(2.00~4.00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00分(4.00~6.00分)]治疗前后的PA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与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磁刺激组和中枢磁刺激组比较,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显著较大(P<0.05)。 结论 下颌舌骨肌rPMS联合皮质rTMS可以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疗效较单一常规吞咽康复、下颌舌骨肌rPMS、皮质rTMS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常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将36例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改良曼恩吞咽功能评估量表(MMAS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MMASA评分[(62.0±8.2)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SSA评分[ (28.2±4.0)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MMASA评分[ (77.9±12.6)分]、SSA评分[ (32.9±3.6)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拔管率(47.1%)明显优于对照组(1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雪颖  杨荣 《中国疗养医学》2023,(11):1139-1142
目的 观察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辅助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病例纳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05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常规组(52例)和联合组(53例),常规组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组采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舌喉骨复合体动度、吞咽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舌骨前移距离、舌骨上移距离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治疗3、7、14 d后的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吞咽障碍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9.43%(5/53)低于常规组26.92%(14/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辅助常规药物治疗能促进患者舌喉骨复合体动度恢复,对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CVA后吞咽障碍患者9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观察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临床疗效、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及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法分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两组sEMG平均波幅均明显升高,吞咽时限缩短,其中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MGBF治疗急性出血性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较NMES更明显,且能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26例)和生物反馈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术、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功能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后,采用吞咽造影观察患者食管上段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并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OIS评分、UES开放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后,2组FOI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且生物反馈组训练后FOIS评分[(3.76±1.42)分]高于常规训练组[(2.77±1.42)分](P<0.05)。训练后,常规训练组UES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8例,生物反馈组训练后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20例和5例,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sEMG-BFB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UES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双侧刺激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对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单侧刺激组则对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健侧相同刺激点给予安慰性磁刺激;对照组则在双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给予安慰性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及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3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55±2.79)分和(34.14±3.48)分]、PAS分级及DOS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单侧刺激组(P<0.05)。 结论 双侧高频rTMS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侧磁刺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肌力量及吞咽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两组患者均训练干预2 w。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舌肌力量(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舌压持续时间)、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舌骨前移、舌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误吸风险〔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结果干预2 w后, 两组患者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舌压持续时间和舌骨前移、舌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度以及VGF、SWAL-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干预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肌力量、舌骨喉复合体动度, 促进其吞咽功能恢复, 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顾怡雯  舒锦 《中国康复》2021,36(10):599-60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基础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吞咽康复训练组(A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B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C组),每组40名患者。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和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颏下肌群肌电信号(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生活质量[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所改善(P<0.05),且B组、C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吞咽时限较治疗前缩短,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上述指标优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吞咽肌肉相关训练等,抗阻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压抗阻训练系统治疗,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VFSS、PAS、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VFSS、PAS、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VFSS、PAS、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FSS[(8.9±1.4)分]、PAS[(1.6±0.9)分]、FOIS[(6.7±0.6)分]评分优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减少误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基于力量和技能训练生物反馈(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咽喉上升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咽喉上升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器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联合组则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仪的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X光荧光透视检查(VFSS)检查,并采用VFSS量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分别为(5.85±0.88)分、(35.45±1.90)分和(4.1±1.10)分,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和咽喉上升组治疗后(P<0.05),而咽喉上升组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亦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口肌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口肌生物反馈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康复治疗师在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生活质量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治疗组的吞咽功能VFSS评分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6.90±0.82)分和(346.3±69.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口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