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活化表达与血瘀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 ,以单克隆抗体做分子探讨 ,经流式细胞术测定了 3 2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及 3 0例健康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2 P、CD63、TSP表达。结果 ,出血性中风患者的 CD62 P、CD63、TSP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1) 。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 ,是血瘀证的重要分子学基础。说明了对出血性中风进行瘀血辨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血性中风临床经过凶险,病死率高.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键.近年来,学术界对涤痰通腑、活血化瘀等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西医综合处理有一定的优势,在各级各类医院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护理疗效.方法:对我院运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护理工作直接影响采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中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减轻该病患者治疗后的功能障碍程度,减少后遗症正成为医学界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针和复方丹参针治疗出血性中风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38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进行辨证治疗。结果 本组 1 38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86 .2 3 % ,无效及恶化率为 1 3 .77%。结论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好 ,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时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日常活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配以活血化瘀法,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可快速清除脑中淤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热休克蛋白70(HSP70)、NO和NOS的影响,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全血,培养加药,检测上清中TNF-α、HSP70的含量及NO浓度和NOS的活性。结果:加药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的含量下降,HSP70的含量升高、上清NO、NOS水平升高。结论:凉血通瘀方作用于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NF-α的表达,升高HSP70的表达、影响NOS的活性和促进NO的分泌。这可能是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中风353例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探讨其发病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将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 (0~ 24: 00)化为角度坐标,作圆形统计,确定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再以住院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月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再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期.结果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中午 11: 00~ 13: 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的高峰时间点在 12: 11: 34;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日期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结论 日中午时是出血性中风的关键时段,欲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临床宜注意日中午时的治疗和护理;出血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应时时预防以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昏迷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血性中风患者出现昏迷则治疗困难,临床病死率、致残率很高.我们1995年10月~2001年10月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患者5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中风起病急骤、病情重、致残率高,常危及生命,因此早期采取减脑压、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手段是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便秘对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5例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兼便秘与10例不兼便秘病人的ET-1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出血后3个时期变化意义和临床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出血后1d、4d、10d、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便秘对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ET含量变化有影响,故治疗便秘有助于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预后和疗效。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中风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冀求为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将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及其中90例死亡患者的发病与死亡节气构成比进行比较,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结果: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要减少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各个高发节气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证候学特点及回顾性分析活血化瘀方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按是否在急性期运用活血化瘀方法将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证候学分析,并进行血瘀证积分比较;以1个月为观察终点,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6种基本证候中血瘀证在治疗前后出现频率最多。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卡方检验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确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出血性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出血性中风后失语的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将出血性中风后失语分成痰热内闭证、肝阳暴亢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拟定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以4周为观察终点。观察治疗前后语言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患者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且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出血后失语为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3年8月收住的出血性中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00例)和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100例),观察比较 ADL、QOL等。结果:4周后,观察组MBI、QOL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8周后,MBI分级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正>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它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学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优势,并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已有诸多研究。但对于活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其研究程度却不够深入,故需进一步加强。笔者现将近年来活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头部腧穴透刺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东氏头部腧穴透刺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59例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头穴透刺,与对照组做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59例患者疗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头部腧穴透刺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中风是脑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历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进行了丰富的论述及探讨,为临床认识与治疗本病提供了有益参考。为系统认识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优势与不足,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刘飞 《双足与保健》2019,(14):37-38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且出血性中风占据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存活患者仍有多数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强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康复锻炼、药物指导等,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远期预后较差,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较差。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是将毫针根据一定的角度刺入体内,配合捻转、提插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实现临床治疗的目的。而推拿是指在人体上根据经络、穴位利用推、拿、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但是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该文以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为起点,分析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急性出血性中风超早期应用活血化瘀治疗临床观察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彬  路健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8):461-462
观察336例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起早期治疗情况,经颅脑CT检查,发现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与应用活血化 瘀治疗有关,而且患者治疗后的评分也有较大的差异。结果提示,急性出血性中风超早期应慎用活血化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