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建立并初步验证病理状态中药四性数学模型。方法 用HR3000数显热量计测量小柴胡汤及寒证小鼠模型服药前后体内代谢产物的燃烧焓,计算小柴胡汤加减配伍经小鼠体内代谢产物燃烧焓的变化,据此判断药物寒热,验证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所建立中药四性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 计算得到寒证模型小鼠各药物组及模型组的燃烧焓值,并判断出黄芩-柴胡组、黄芩-柴胡+甘草组为寒性药物,小柴胡汤组、人参-生姜-大枣-半夏组、人参-生姜-大枣-半夏+甘草组、黄芩-柴胡+人参-生姜-大枣-半夏组为热性药物,甘草组为平性药物。结论 所建立的病理状态中药四性数学模型能正确反映小柴胡汤加减配伍对病理机体的寒、热变化,可用来定量反映中药(复方)四性。  相似文献   

2.
许小雪  郭盛  尚尔鑫  朱悦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1):3594-360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含姜-枣药对的方剂信息,分析其配伍特点及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指导。方法 检索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数据,采用Excel软件提取方药信息,并运用R语言、Cytoscape软件对方剂组成、剂量、配比、功效、病证等进行频次统计及关联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47首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涉及中药475种,使用频次9786次,常用药对为生姜-大枣和干姜-大枣,其次为炮姜-大枣、煨姜-大枣、姜炭-大枣。目标方剂共涉及19种功效及63种病证,其中功效以补益、和解应用最为频繁,且生姜-大枣侧重于解表,干姜-大枣侧重于温里;病证以内科病证为首,主要为虚劳、腹痛、感冒等。大枣每人日服量集中于20枚以下,与补益、和解、解表等关联较强;生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20 g,与和解、解表相关联;干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5 g,与温里、和解相关联。生姜-大枣配比以>1为主,与补益、安神、和解相关联;干姜-大枣用于补益、安神时配比<1,用于和解时配比≥1。与生姜-大枣、干姜-大枣高频配伍的药物组成相近,均有甘草、人参、白芍、茯苓等药味;核心药物组成有所不同,与生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生姜-大枣-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白芍-甘草,与干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干姜-大枣-甘草-人参、干姜-大枣-当归-甘草、干姜-大枣-甘草-肉桂、干姜-大枣-茯苓-甘草。结论 含姜-枣药对方剂功效以补益、和解为主,针对不同疾病姜-枣的剂量和配比需适当调整,与姜-枣药对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为甘草、人参、白芍、茯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儒门事亲》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 通过阅读全文收集《儒门事亲》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31首方剂,包含77味中药,高频使用中药(频次≥8次)为甘草、生姜、人参、白术;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肺、脾、胃经;功效以补虚类药物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石膏-甘草、滑石-甘草、当归-白术等药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3个新方:①白矾、人参、生姜、石膏、滑石;②甘草;③白术、当归、黄芩、蜂蜜。结论 张子和治疗咳嗽尤重化痰止咳,且寒热平调,补益与攻邪并举,肺、脾、胃三脏同调,同时用药精简。  相似文献   

4.
<正>将《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到呕吐的经文进行系统整理,并将涉及到的方剂录入数据库。共收集张仲景呕吐用药方43首,出现药味52种,使用频次共计212次。用药排名前15位的中药分别为: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干姜、人参、桂枝、黄芩、附子、芍药、茯苓、白术、黄连、柴胡、细辛,其中高频用药且频次≥10者为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干姜、人参、桂枝。功效比较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补气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用药归经比较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脾经、肺经、心经、肝经和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厦门地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内服中药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对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住治疗的223例境外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药处方进行中药使用频次分析,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分析,中药关联分析,中药聚类分析及中药复杂药理分析。结果 在223例患者的中药处方中,涉及156味中药,总用药频次3181次,药性以温、微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药物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柴胡-黄芩、半夏-柴胡、黄芩-甘草等为主要药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物组合为柴胡、黄芩、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贯众、北沙参、前胡;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归纳为4个聚类方,主要为小柴胡汤、达原饮、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等聚类方。结论 湿邪为此次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偏于湿热;治疗上当宣肺祛邪,清热燥湿,开达膜原,通利三焦;用药当寒温并举,以温为主,肺脾同治,间者并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证的用药特点及组方特征,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防治优势。方法 检索并整理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证经验、验案等文献,采用Excel2016建立数据表,运用医案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症状、辨证、单味药、剂量区间、药物组合等进行频次及关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共收集到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验案77则,涉及中药121味;高频药物有黄芩、甘草、柴胡、法半夏、麻黄等;核心药物组合有法半夏-柴胡-黄芩、白芍-柴胡-黄芩、枳实-生姜-黄芩、金银花-黄芩-甘草等。结论 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麻杏石甘汤、达原饮以及藿朴夏苓汤的加减,治则上以扶正透邪、疏肝健脾、宣肺祛湿等法为主,重祛邪、防传变;但临证中还需兼顾其可能伤气、伤阴、结瘀等病机特点,适当佐以温阳补气、滋阴润燥之品,以防伤阴损阳、疫毒入血的重症转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及大枣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生姜泻心汤为该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甘草泻心汤为在此基础上重用甘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挖掘分析中医治疗重症流感样病例的用药规律,为临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收集重症流感样病例的医案,分析其处方的中药频数、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总结用药规律。结果 高频用药为甘草、杏仁、连翘、黄芩等,2味药的高频药物组为杏仁-甘草、黄芩-甘草、连翘-杏仁、麻黄-甘草等,3味药的高频药物组为麻黄-杏仁-甘草、金银花-连翘-甘草、石膏-麻黄-杏仁、石膏-杏仁-甘草等。互相关联的药物主要构成5组:①桔梗、甘草、五味子、生姜、细辛、麻黄、石膏;②忍冬藤、海浮石、桑叶、赤芍;③桂枝、前胡、麻黄、陈皮、半夏、桔梗、薄荷、茯苓;④橘红(陈皮)、桔梗、赤芍、半夏、连翘、桂枝、紫苏、甘草、荆芥;⑤前胡、旋复花、半夏、厚朴、杏仁、葶苈子。结论 重症流感样病例用药主要有清热类、止咳化痰类、解表类;关联的药物组以解表、通络、清热、化痰(饮)治法常见,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得出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是仲景为伤寒邪伏少阳而设的有效良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七味药组成。方中柴胡、黄芩、生姜、半夏是祛邪的。属于泻实之药。人参、甘草、大枣是扶正的。属于补虚之药;柴姜去表邪,芩半去里邪;柴参草枣升清阳,芩半姜除浊阴。药仅七味,各尽其妙。此方对表里之邪得解,寒热之邪可祛。虚实之证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方大家胡希恕所撰《经方传真》中医药治疗伤寒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撰《经方传真》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复方223首,涉及124味中药,总用药次数为1 053次。种类上主要有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炒白芍、法半夏、人参、炮干姜等;药味多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多温、寒,善用平药;归经以脾、肺、胃、心、肝、肾为主,累计频率达80.28%。结论:胡氏用药治疗内科杂病善于补虚温里,治疗外感善用解表清热、化痰止咳药;核心药物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炒白芍、法半夏、人参、炮干姜等;药味药性分别以甘、辛、苦、温、寒、平为主;药物归经依次以脾、肺、胃、心、肝、肾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遣方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84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中药处方,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和核心网络方法对组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40-59岁就诊人数最多,有1451例,占总人数的51.04%;中药使用频率排前5的分别是:黄连(7472次,7.19%)、黄芩(4087次,3.93%)、干姜(3892次,3.75%)、知母(3109次,2.99%)和黄芪(2956次,2.84%);药物功效分类、药性、药味和归经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清热药(22.28%)、性寒(28.21%)、味甘(31.18%)、归脾经(17.76%);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黄连为核心药物,并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关联规则结果显示,黄连-干姜(CI:0.97)、黄连-黄芩(CI:0.95)、黄连-清半夏(CI:0.92)、黄连-天花粉(CI:0.90)均是置信度较高的配伍组合;方剂使用情况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陷胸汤、大柴胡汤使用频率位居前5,分别占10.42%、7.91%、6.71%、6.62%和4.69%。结论 2型糖尿病整体治疗手段以清热、补虚、活血为主。清热药以黄连为核心,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形成“辛开苦降”、“苦寒甘润”、“苦酸制甜”不同配伍组方模式,扩大了黄连的临床使用范围,切中中医诊疗过程中糖尿病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补虚活血药以黄芪为主,黄芪系列方剂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新用李新存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272600)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治疗“但满而不痛”心下痞证的主方。近几年来,笔者利用本方治疗血管性头痛,心肌梗死,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感染,取得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胡国俊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传承名医经验。方法 收集胡国俊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方药,将数据统计整理后,采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到有效方剂205首,涉及中药107味。胡国俊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使用的高频药物包括僵蚕、蝉蜕、麻黄、黄芩、甘草、苦杏仁、枇杷叶等,共计38味,出现频次占86.46%。按功效大致可归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等10类。聚类分析得出僵蚕-蝉蜕-甘草-赤芍-旋覆花,麻黄-苦杏仁-桔梗等6个聚类方。因子分析得出葶苈子-薏苡仁-冬瓜子-芦根,麻黄-苦杏仁-桔梗-半夏等10个公因子。结论 胡国俊教授辨治慢性咳嗽重视肺脾不足、风痰内扰的病机,治疗多从风、痰、热入手,治疗多以祛风解痉、清肺化痰、疏风宣肺为大法,兼以补肺、健脾、化瘀、敛肺等;用药重视补肺气肺阴,健脾气与补胃阴相结合,攻补兼施,苦辛并进,寒温并用,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慢性咳嗽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与《伤寒杂病论》其指导思想、辨证原则、治疗方法以及方药运用等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据初步统计,金匮用药共155味,而入方10次以上者有22味,其中属于温热药有炮附子、桂枝、生姜、干姜、半夏、人参、白术、麻黄、当归、细辛、厚朴、川芎等12味;寒凉药有芍药、黄芩、大黄、石膏、杏仁、枳实等6味;平性药只有甘草、大枣、茯苓3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痰饮的方剂用药与组方规律,以期对痰饮临床治疗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汉代以来著名医家的痰饮论述与医案共涉及208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痰饮数据库单药、对药、角药的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提取核心组合与新方发现,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最常见单药是半夏(117次,占56.25%);最常见对药是半夏-茯苓(62次,占29.81%);最常见角药是半夏-陈皮-茯苓(33次,占15.87%);关联度最高的药物组合是生姜 + 茯苓→半夏(置信度为0.8636);得到18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生姜、甘草、桂枝等;得到治疗痰饮9个新候选处方。结论 提示今后痰饮治疗及新药研发时,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半夏、陈皮、茯苓;配伍优先考虑:生姜、茯苓配伍半夏;核心方剂优先考虑:杏仁-麻黄-桑白皮;新候选处方优先考虑:杏仁、麻黄、桑白皮、阿胶、款冬花。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颇有疗效。现不揣粗陋,拟从方药组成、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略述心得如下。1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及《伤寒论》中,药由半夏、黄芩、黄连、大枣、党参、甘草、干姜等七位药物组成。笔者每以此方为主,并加经验方“三元胶囊”(玄胡、乌贼骨、三七)组方:半夏10g,干姜5-10g,黄芩10g,黄连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进行数据挖掘并探究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84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症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中药处方65首,涉及中药125味,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中药为桂枝(45次)、白芍(45次)。高频药对有桂枝-白芍、桂枝-大枣、白芍-大枣等。主要核心处方为白芍、桂枝、大枣、甘草、生姜、黄芪、当归。结论 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分析得出的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用药规律研究可指导临床应用,但须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19.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本方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类为苦寒药如黄连、黄芩;一类为辛温药如干姜、半夏;一类为益气补中药如人参、甘草、大枣。属于调和剂范畴,原治因小柴胡汤误下形成的痞证。所谓痞证即胃脘痞满、堵塞不适之感。《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方剂计5个,其中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的有3个,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三方在病因病机及适应证方面同中有异,但均以本方为基础而进行化裁。方中以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以清中焦之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应用其治疗慢性胃炎10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