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死亡原因,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江苏省2005—2011年期间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病例,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68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死亡,其中男女比例为2.57∶1,40岁以上的死亡病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64.8%,死亡病例中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5.4%;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为主,占85.1%;治疗未满6个月的死亡病例为96例,占57.1%。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50的病例95例,占56.5%,早期死亡病例数呈下降趋势。结论江苏省艾滋病死亡原因多为艾滋病相关疾病,早期治疗能降低艾滋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西某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死亡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对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广西某市2015年报告的HIV/AIDS病人死亡报告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广西某市共报告死亡病例586例,其中,HX、BYX、LAX居于前3位,占55.97%;男性占83.96%,女性占16.04%;50岁及以上年龄段占69.9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96%;农民占71.16%;异性传播占83.28%;病死率为5.29%;死因属于与艾滋病疾病相关症状死亡占18.60%,其他疾病死亡占72.53%,意外伤害占8.53%,无法判断死因占0.34%;62.63%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89.93%做了CD4检测,接受CD4检测病例中,60.72%的病例CD4<200个/μl;48.64%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存活>2年的仅占36.5%。结论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初中以下文化50岁以上男性病例,晚发现、较晚接受抗病毒治疗甚至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检测和治疗体系,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争取HIV/AIDS病人,特别是死亡病例数居于前3位县的中老年病人,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1985-2016年温州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985-2016年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5-2016年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AIDS病例3 512例,其中死亡516例,病死率为14.69%。在所有死亡病例中男性占83.72%, 5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56.01%,已婚有配偶占57.75%,小学及以下占54.85%,农民占35.85%,医疗机构发现占79.46%,异性传播占80.62%。死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者占51.74%,2010-2016年历年因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比例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81,P=0.016)。死亡病例确诊阳性后中位存活时间为173 d,1年内死亡的占60.66%。接受过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占33.53%,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所占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9.43,P=0.000)。死前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者占56.01%,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200/μl者占58.82%。 结论 最近几年温州市非艾滋病相关死亡成为HIV/AIDS病例的主要死因,死亡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今后需扩大检测覆盖面,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加强随访管理,以减少HIV感染者死亡,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潍坊市艾滋病扩大检测效果,为艾滋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潍坊市实施艾滋病扩大检测前2007~2012年和扩大检测后2013~2018年的HIV抗体筛查和确证报告数据信息、新报告HIV/AIDS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资料和2007~2018年死亡病例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共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257例,占全市历年累计报告数的19.51%;实施艾滋病扩大检测后的2013~2018年共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923例,占全市历年累计报告数的70.08%。扩大检测前2007~2012年与扩大检测后2013~2018年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分别为73.98%(199/269)和90.39%(856/947),CD4+200个/mm~3的比例分别为22.11%(44/199)和15.19%(130/856)、死亡比例分别为12.27%(33/269)和4.12%(39/947),扩大检测前后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CD4+200个/mm~3比例、死亡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潍坊市实施艾滋病扩大检测策略,能早期发现HIV感染者/AIDS病人,对早管理、早治疗、减少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南阳市艾滋病流行现状,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11年南阳市艾滋病疫情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累积检出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6 899例,其中艾滋病人3 363例,死亡2 653例;HIV以血液和性传播为主,比例分别为64.72%、21.47%,但随着年份增加,血液传播报告人数和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性传播报告病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加;通过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感染,HIV感染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进一步加强供血途径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性行为的干预,遏制HIV经性传播。抗病毒治疗有效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应继续积极开展艾滋病的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红河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死亡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下一步艾滋病防控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 HIV/AIDS病例报告、随访检测和抗病毒治疗随访资料。结果 红河州自1998年报告首例HIV/AIDS死亡病例以来,截止2016年底,累计报告5 379例死亡病例。80%死亡病例病程进展为AIDS,平均年龄为(45.76±14.71)岁;54.50%的死亡病例通过性传播感染,41.40%的通过注射吸毒传播感染;31.3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在不同死亡年份、不同死因分类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等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病死率近四年呈下降趋势。结论 及早发现病例和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规范地开展治疗仍然是红河州当前应该采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温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病人病死率,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管理”数据库收集相关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全市累计治疗死亡病例94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55.55±15.27)岁,男性占86.2%,女性占13.8%,治疗病死率为7.2%,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18.0%,CD4+T淋巴细胞51-20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7.5%,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2.6%;大部分病例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占总病例的59.6%;在治疗3个月内死亡占54.2%,12个月内死亡的占70.2%。结论温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治疗时机较晚,应加强病人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才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英 《卫生软科学》2014,(5):312-314
[目的]分析昆明市五华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感染者/AIDS病人或PLWHA)死亡情况。[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按录入日期选择2012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五华区的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止2012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五华区的PLWHA死亡病例达138例。其中64.5%的死亡病例年龄为20~40岁;HIV确认阳性后5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65.9%的主要死因是AIDS。[结论]五华区的病例大部分死于青壮年;主要死因是AIDS;病例发现过晚,应加大检测力度,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张越新  丁伟  袁芳 《预防医学论坛》2013,(7):531-532,534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方法对青州市2006~2012年接受HAART的22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2年合计22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接受HAART,其中HIV感染者10例,AIDS病人1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5岁;治疗时间平均为36.5(3~76)月;目前接受治疗和随访的15例,3例转往原籍地,1例失访,死亡3例;12例随访超过48个月。22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治疗前CD4细胞数为152.55±101.67个/μl,在治疗6、12、18、24、36、48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前发生机会性感染的3例,均治愈;目前接受治疗和随访的15例均病情稳定。结论 HIV感染者/AIDS病人HAART效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普洱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死亡情况,以改进防治措施、降低AIDS死亡率。[方法]对2007~2011年艾滋病疫情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累计确认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045例,男性占58.19%,女}生占41.81%;死亡345例,男性占66.09%,女性占33.91%。HIV染者在不同行为、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累计确认病例中有16.87%的病人死亡,345例艾滋病(AIDS)死亡病例中1年内死亡的占50.14%,超过3年死亡的占23.77%,不同年份AIDS病人存活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951,P=0.000);年死亡率由2007年的21.53%下降到2011年的16.39%,接受治疗者死亡率远远低于未治疗者。[结论]经过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抗病毒治疗有较好效果,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非在治原因,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方法调查黑龙江省截至2019年5月31日末次治疗状态为非在治的现存活HIV/AIDS病人,调查日期为2019年6月1日-6月30日,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23. 0软件分析,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 646例非在治HIV/AIDS病人未在治原因中未匹配病例728例,其中未匹配原因以疫情系统未录入治疗编码(39. 6%)为主;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1 918例,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原因中以联系不到感染者(50. 0%)最多;118例治疗系统失访/停药病例中,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原因主要为药物毒副作用(41. 5%),475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而不愿接受治疗病例中,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原因更多为身体尚佳,没必要服药(62. 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 247,P <0. 01)。调查期内,通过疫情系统信息核改,治疗比例从核改前的77. 5%提升到核改后的81.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 385,P <0. 01);调查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黑龙江省抗病毒治疗比例短期内明显提升,由调查前的77. 0%提升到80. 6%。结论黑龙江省提高抗病毒治疗比例面临的困难较多,建议尽快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全面治疗政策信息宣传,提高感染者随访管理能力,改善治疗服务管理。  相似文献   

12.
周超  吴国辉  冯连贵  周颖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94-5395,5401
目的 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死率,分析治疗病例死亡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提供建议.方法 从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导出治疗病人基本数据库,数据库核查后导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累计治疗死亡病例21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42.8±11.5)岁,男性占72.1%,女性占27.9%;治疗病死率为10.5%,开始治疗时CD4≤5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28.7%,CD4在51~20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11.7%,CD4> 20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2.2%;在治疗3个月内死亡的占54.4%,12个月内死亡的占80.5%.结论 过晚抗病毒治疗不利于减少艾滋病死亡,建议加强对感染者早期治疗的宣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IV/AIDS病人死亡原因,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徐州市1997-2013年报告的死亡个案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13年徐州市累计报告HIV/AIDS 792例,死亡218例。死亡病例中男性占52.29%,女性占47.71%;农民占88.99%;初中以下文化占88.53%。因输血/血制品感染的占54.13%;82.11%的病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66.97%的病例未做过CD4检测;接受CD4检测病例中68.06%的CD4+T计数200/μL。结论影响死亡的原因为病例被发现较晚、未能及时抗病毒治疗等,提示需要进一步扩大HIV/AIDS病例的治疗覆盖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1—2014年钟山县新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4年钟山县新报告艾滋病感染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2014年现住址为钟山县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HIV/AIDS)累计报告479例,男女性别比为2.80∶1;已婚有配偶居多,占55.95%;50岁及以上人群占49.27%;小学及以下人群占68.2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3.92%;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96.45%;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新报告病例以 HIV 感染者为主,首次发现即为 AIDS 的比例逐年上升,新报告病例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占77.45%;抗病毒治疗比例为67.22%,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年报告当年死亡病例占16.49%,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钟山县新报告HIV/AIDS病例以异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人群以中老年、农民及低文化人群为主。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医疗机构推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对HIV初筛阳性者实施“一站式服务”,早发现、早管理、早治疗,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降低艾滋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抗病毒治疗数据资料,对湖南省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9月-2006年10月共有2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其中有40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40例死亡病例中,37例(92.5%)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例(5%)死亡原因不明,1例(2.5%)意外死亡;接受治疗前CD4细胞计数CD4细胞最小值为2个/μl,最大值为242个/μl,平均为45.5个/μl,并且已经有了机会性感染;从接受治疗到死亡的时间间隔最小3d,最长975d,30例(75.0%)的治疗时间小于180d。结论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开始治疗时CD4水平过低及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东莞市2010-2014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入组时的流行特征,为提高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东莞市2010-2014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入组时的数据资料,分析其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 1412例治疗病例的平均年龄为(35.99±10.13)岁,80.17%为男性,已婚或者同居者占55.88%。经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比例分别为占42.14%和29.67%。入组时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是(218.93±123.35)个/μl,接受治疗时间与HIV确证阳性时间的间隔天数的中位数为74.5 d(P25=32,P75=321)。入组治疗治时,采用D4T/AZT/TDF+3TC+NVP方案的比例为70.11%。治疗病例的在访率为87.89%。结论 东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较之以前有所提前,应继续采取措施尽早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同时加强MSM病例的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防城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死亡情况及主要死因,为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死亡且现住址为防城区的艾滋病患者历史卡片,统计病死率和分析死亡原因。结果2010—2015年防城区共报告HIV/AIDS 死亡303例,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5年。2010年至2015年,年病死率分别为5.19%、5.48%、7.95%、5.35%、5.22%和4.25%。HIV/AIDS 人员死因中,艾滋病占65.35%,其他疾病占25.41%(主要为肺心病、心脑血管疾病),伤害占2.31%,吸毒过量占2.64%,自杀占4.29%。死亡病例抗病毒治疗比例为25.41%,死亡前一年 CD+4T 细胞检测比例为45.21%。结论防城区2010—2015年艾滋病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艾滋病为主要死因。应加强CD+4T细胞检测和转介抗病毒治疗,在随访的过程中做好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加大关怀和救助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杭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开展大学生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报告地为杭州、病例类型为艾滋病确证病例或实验室诊断病例、审核标志为已终审卡、确证年份为2007—2015年、职业为学生、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对人口学特征、时间、地区、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测和治疗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截至2015年12月,杭州市报告大学生HIV/AIDS 230例,死亡4例。其中HIV感染182例,AIDS患者48例;男性226例,女性4例;病例报告时平均(21.43±2.40)岁。自2009年起,大学生HIV/AIDS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加,病例报告数占当年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大学生HIV/AIDS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同性性传播占78.70%。病例主要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和性病门诊发现,分别占35.65%和19.13%。在HIV抗体确证阳性后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病例占92.17%,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占74.35%,并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同性性传播感染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81.77%,高于异性性传播感染病例的48.89%(P0.01)。从确证到开始抗病毒治疗间隔时间有明显缩短趋势(P0.01)。结论近年来杭州市报告的大学生HIV/AIDS病例数增长较快,同性性行为是主要危险行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相对较低,应加强宣传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病毒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1耐药毒株的出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减少耐药毒株的出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和基因型分析法对随州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共调查193例HIV-1感染者(109例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84名未接受治疗),其中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95例PCR阳性者进行了耐药检测,未治疗、终止治疗和正在进行治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0.3%、25%和53.3%。结论基因突变是HIV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接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例耐药突变率及总的耐药相关突变率均高于未治疗的病例及已经终止治疗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2005-2015年成年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死亡情况,了解并提高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质量,进一步降低凉山州艾滋病病死率。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管理数据库收集凉山州艾滋病死亡病例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凉山州2005-2015年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成年人患者14 219例,其中死亡1 425例,病死率为10.02%。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为主(58.9%)。病死率与性别、年龄、感染途径、抗病毒治疗时长、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患者所处临床分期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有关(P<0.001),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病死率增加、治疗时临床分期越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病死率越高;死亡病例中男性占82.6%,已婚或同居1 182例(82.9%),死亡年龄集中在30~39岁组(48.6%),开始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的占49.7%;61.2%的治疗死亡病例在最后一次检测中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16.2%的治疗死亡病例在最后一次检测中CD4+T淋巴细胞≥500个/μl;44.5%的死亡病例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一年内死亡。结论 感染者开始接受治疗时间晚,死亡病例的治疗成功率低。应早期、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加强对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抗病毒治疗病例档案随访信息质量管理,有效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