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成药》2014,(9)
目的探讨西红花中西红花苷-1经肌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大鼠经肌肉注射西红花苷-1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西红花苷-1的量,DAS 2.0软件计算各组大鼠西红花苷-1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西红花苷-1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曲线符合单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1/2a(107±23.18)min,t1/2(160±59.45)min,Tmax(87±29.83)min,Cmax(3.75±0.71)μg/mL,AUC(764±82.05)μg/(min·mL),CL(0.019±0.005)L/(min·kg),V(4.01±1.07)L/kg,MRT(142±23.09)min。结论西红花苷-1肌肉注射后吸收较快,分布广泛,平均体内滞留时间短,为快速处置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相妍笑  刘沙  魏春敏  魏欣冰  郭瑞臣  张岫美 《中草药》2012,43(11):2247-2249
目的 考察乙酰葛根素ig和iv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大鼠ig给予400 mg/kg或尾iv给予160 mg/kg乙酰葛根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血浆样品中葛根素.结果 乙酰葛根素在大鼠体内代谢为葛根素,葛根素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ig给药葛根素AUC0~∞为(44.76±4.13) mg·h·L-1,iv给药葛根素AUC为(36.67±5.3) mg·h·L-1,ig给予乙酰葛根素后大鼠体内葛根素的暴露水平(生物利用度)为48.12%,ig给药的Cmax为(12.07±0.15) μg/mL,tmax(1±0.33)h,t1/2为(2.52±0.21)h.结论 HPLC法可作为乙酰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检测手段,ig乙酰葛根素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暴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金娜  陈苹苹  尚小广  李范珠 《中草药》2011,42(11):2261-2264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S-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ig给予水飞蓟宾自微乳(SMEDDS)533 mg/kg,实验组大鼠ig给予水飞蓟宾-S-SMEDDS 533 mg/kg。采用Accusampler清醒动物自动采血装置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大鼠ig水飞蓟宾-S-SMEDDS后水飞蓟宾的血药浓度,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方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tmax分别为(1.00±0.40)、(1.50±0.84)h,Cmax分别为(5.68±0.52)、(16.10±4.06)μg/mL,AUC0→t分别为(27.30±3.29)、(82.64±12.36)μg.h.mL 1。结论将水飞蓟宾制成S-SMEDDS可进一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失调对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茜  张硕  孟小夏  张敏  高秀丽 《中草药》2017,48(18):3783-3788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对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4组:黄芩苷组、抗生素+黄芩苷组、黄芩素组、抗生素+黄芩素组。利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模5 d,诱导大鼠肠道菌群失调。采用药动学相关技术和方法,正常大鼠和肠道菌群失调大鼠分别ig给予等摩尔剂量(370μmol/kg)的黄芩苷和黄芩素,于20 h内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LC-MS/MS测定血浆中黄芩苷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用DAS.2.2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比较黄芩苷和黄芩素在正常大鼠和菌群失调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变化。结果黄芩素ig给药后,原型药完全被代谢,血浆中主要检测到代谢产物黄芩苷;与黄芩苷组达峰浓度[C_(max),(16.35±9.48)mg/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苷组的C_(max)[(7.80±5.52)mg/L]显著降低,与黄芩苷组AUC0~t[(75.16±48.40)mg·h/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苷组AUC0~t[(32.60±18.88)mg·h/L]显著降低;与黄芩素组C_(max)[(60.39±56.32)mg/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素组的C_(max)[(10.28±5.57)mg/L]显著降低,与黄芩素组AUC0~t[(212.51±101.25)mg·h/L]相比较,抗生素+黄芩素组的AUC0~t[(71.67±54.49)mg·h/L]显著降低。结论肠道菌群失调抑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李国信  王光函  姜鸿  邹桂欣  邸子真 《中草药》2010,41(12):2052-2053
目的 研究射干提取物中鸢尾苷及鸢尾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Wistar大鼠一次性ig给予相当于32倍临床等效剂量即10.8 9/kg射干提取物(每1 g提取物相当于5 g生药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中鸢尾苷和鸢尾黄素进行定量测定,应用DAS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鸢尾苷及鸢尾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max均为1.5 h,Cmax分别为0.89、3.35 μg/mL,AUC0-t分别为0.983、19.769 mg·L(-1)·h,AUC0-∞分别为1.034、23.927 mg·L-1·h;鸢尾苷及鸢尾黄素的t1/2分别为1.05、8.863 h.结论 鸢尾黄素与鸢尾苷的达峰时间相同,但鸢尾黄素的消除半衰期比鸢尾苷消除半衰期长,说明鸢尾黄素在体内的药效有可能发挥得更持久.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二苯乙烯苷的RP- HPL C测定方法,研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方法 色谱条件:用Diamonsil TMC1 8色谱柱(2 5 0 m m×4 .6 m m,5μm) ,乙腈-甲醇-水(15∶18∶6 7)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32 0 nm。大鼠iv二苯乙烯苷2 0、10 m g/kg及ig二苯乙烯苷10 0、5 0 mg/kg,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浆及组织,HPL C法测二苯乙烯苷血药浓度及在组织中的浓度。数据用3P97软件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iv不同剂量二苯乙烯苷后药动学模型为二室开放模型;ig不同剂量二苯乙烯苷后药动学模型符合一室模型;大鼠iv及ig二苯乙烯苷后,在体内分布广泛,大鼠iv二苯乙烯苷后以肝、心、肺中分布较高;ig二苯乙烯苷后心、肾中分布较高。结论 建立了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二苯乙烯苷的RP-HPL C测定方法,阐明了二苯乙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焦建杰  李芹  刘洁  汪云  李家男  惠洋洋  娄建石 《中草药》2012,43(9):1799-1802
目的以氯唑沙宗作为探针药物,研究苦参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 2E1(CYP 2E1)体内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组、苯巴比妥阳性对照组。苦参组大鼠ig给予苦参颗粒(100 mg/kg)溶液,对照组ig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ip苯巴比妥注射液50 mg/kg,各组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5 d。第6天各组大鼠尾iv氯唑沙宗(5 mg/kg)溶液,于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眼内眦静脉取血0.8 mL,HPLC法测定氯唑沙宗血药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组给予苦参5 d后,氯唑沙宗的AUC和Cmax明显降低(P<0.05、0.01),CL明显升高(P<0.05);而苦参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与苯巴比妥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苦参可明显诱导大鼠CYP 2E1的体内代谢活性,其作用强度与苯巴比妥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西红花水提液ig给予大鼠后的入血成分,初步揭示西红花体内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主要入血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方法对照西红花ig给药前后的HPLC图谱,采用HPLC-DAD-ESI-MSn鉴定吸收入血成分及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西红花中11个主要化学成分被鉴定,大鼠ig给药后发现4个吸收入血成分,包括1个原型成分和3个代谢产物,其中苦藏花素以原型入血。《中国药典》西红花质量评价指标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II,在所有时间点的血浆中均未发现,而检测到的是西红花苷类化合物的代谢产物(西红花酸和西红花酸单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苦藏花素吸收入血后60 min达峰值,而西红花苷的代谢产物西红花酸在30、120 min出现"双峰"现象。结论吸收入血的苦藏花素和西红花苷的代谢产物可能是西红花体内发挥药效的潜在物质基础。该研究为更合理地选择西红花质量评价指标、完善西红花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系统研究西红花体内药动学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复方麝香黄芪滴丸中7个活性成分(Z-藁本内酯、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苦杏仁苷、芍药苷)在正常大鼠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药动学过程,探讨其药动学规律差异。方法 SD大鼠ig复方麝香黄芪滴丸后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血药浓度,采用Kinetica 5.1药动学软件计算各给药组中7个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使用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药动学参数在ig低、中、高剂量复方麝香黄芪滴丸的正常大鼠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 7个生物活性成分的某些药动学参数在正常大鼠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有显著性差异。各剂量下的Z-藁本内酯的达峰浓度(Cmax)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在低剂量时明显增加;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苦杏仁苷和芍药苷AUC有所降低;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半衰期有所增加。结论 为进一步探讨复方麝香黄芪滴丸治疗脑缺血疾病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策...  相似文献   

10.
张晓岩  喻静  张先钧  贾炜  蒲小燕  梁宏 《中草药》2013,44(10):1314-1317
目的 研究西红花苷-1对急性低氧条件下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即分为5组:对照组,低氧模型组,西红花苷-1低、中、高剂量(25、50、100mg/kg)组.西红花苷-1各组每天im给药1次,给药3d后低氧环境下刺激72 h,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免疫组化法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SIRT1蛋白表达.结果 与低氧模型组相比,西红花苷-1各剂量使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且穿越甲台次数增加(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显示,西红花苷-1各组大鼠海马组织SIRT1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低氧模型组(P<0.05),其中以中、高剂量组作用明显.结论 西红花苷-1预先给药,可增加急性低氧大鼠海马组织SIRT1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低氧条件下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藏药佐太中的汞在大鼠体内吸收和排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藏药佐太主要成分汞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排泄情况. 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技术和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血清、肝脏组织、肾脏组织、尿液和粪便中的汞含量.结果 实验1组和实验2组大鼠分别连续给予佐太7 d和21 d后,血清中汞含量较低,肾脏组织中汞含量显著增多;实验1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汞含量显著增多,但实验2组显著减少;实验组大鼠尿液中检测到的汞较少,粪便中检测到大量的汞.结论 佐太中的汞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少,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长期使用在肾脏有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大承气汤经灌胃给药后,5种游离蒽醌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大承气汤9g/kg后,采集血浆、尿液,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并用DAS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灌胃给予大承气汤后,血浆中检测到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尿中检测到芦荟大黄素、大黄酸,血液和尿液均以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含量最高。大鼠灌胃大承气汤后,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T1/2(Ka)(h)依次是0.36、1.03、1.92、1.89、0.66;T1/2(Ke)(h)依次是0.31、1.17、2.33、2.19、0.81;Cmax(mg/L)依次是48.47、21.69、10.49、5.76、38.76;Tmax(h)依次是4、4、6、4、2;AUC0-t(mg.L-1.h-1)依次是85.73、66.73、65.91、41.84、96.40。结论:大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可以吸收进入体内,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为主;体内葸醌类成分以尿排泄为主。同时建立经灌胃大承气汤后大鼠血浆中5种游离蒽醌含量的测定方法,并阐明其药动学特性;为大承气汤的体内成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左太"是很多名贵藏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其在藏药体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左太"中含有汞、金、铅等许多有毒重金属,所以迫切需要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该文将对近年来有关"左太"的研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归纳,以"佐塔"、"左太"等为关键词,检索了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发现有关"左太"的文章86篇,同时检索了Springer等英文数据库,未发现有关"左太"的研究文献。 通过遴选,采纳86篇中文文献中的23篇文献为参考文献,从化学成分研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做如下综述,力求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洋  胡连栋  唐星 《中草药》2009,40(2):228-230
目的 测定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RP-HPLC法,以蛇床子素为内标物测定大鼠口服川芎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后藁本内酯的血药浓度,使用3P97药动学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主要的药动学参数:t_(1/2)(α)为(1.429±1.161)h,t_(1/2)(β)为(6.877±2.275)h,t(peak)为(3.401±1.951)h,AUC为(70.87±25.92)μg/mL·h.结论 以蛇床子素为内标,RP-HPLC法能够准确、灵敏地测定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15.
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吸收入血成分及药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大鼠口服西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西红花苷-1后,药物的吸收入血成分及药动学。方法 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的血浆经过含酸丙酮或丙酮沉淀,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在420 nm检测波长下,分别分析经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前后血浆中的西红花苷-1(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48∶52)与西红花酸(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74∶36)。结果 在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以及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血浆中未检出西红花苷-1成分,但是在血浆中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西红花酸,葡萄糖醛酸水解后的血浆中西红花酸含量未见明显增加。对大鼠口服1 mg·kg-1西红花苷-1后24 h内的血浆样品中的西红花酸进行血药浓度分析,结果显示,西红花酸在6只大鼠的血浆中都显示多次达峰现象,10 h之内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平均血药浓度显示第一达峰时间(tmax1)在20 min,峰浓度为(0.17±0.18 )μg·mL-1,第二达峰时间(tmax2)在6 h,峰浓度为(0.14±0.07)μg·mL-1,平均滞留时间(MRT0-t)为(5.4±0.7) h,末端消除半衰期(t1/2k)为(3.0±0.6) h。结论 西红花苷-1口服给药后以代谢物西红花酸形式快速吸收入血,消除半衰期和体内滞留时间较长,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征。对于西红花苷-1在体活性的研究需要重视对体内吸收成分——西红花酸的药理作用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药效学-药动学(PK-PD)结合模型探索银杏总内酯在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模型,再灌注后分别以鼻腔、ig和尾iv给予银杏总内酯溶液,于给药后0.25、0.33、0.5、0.75、1.0、1.25、1.5、2.0、4.0、6.0、9.0、12.0 h眼眶取血,利用LC-MS测定血浆中银杏内酯B的质量浓度,绘制药-时曲线;通过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量,绘制时-效曲线;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拟合PK-PD结合模型。结果给药组大鼠体内中银杏内酯B的消除半衰期(t_(1/2))均较小,鼻腔给药组大鼠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ig组和尾iv组。结论银杏内酯B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有良好的保护和缓解作用,鼻腔给药方式较iv和ig方式更具有药动学优势,可以为研发银杏内酯B的鼻腔给药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藏药“佐太”的粉末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维恩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79-1184
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对藏药“佐太”、朱砂、轻粉的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进行比对分析,明确了藏药“佐太”中汞主要以黑色的立方晶系β型HgS形式存在,建立了“佐太”粉末X射线衍射法指纹图谱。“佐太”粉晶主成分黑辰砂和硫的X射线衍射花样以强线d-(I/I0)% 分别表达为:黑辰砂3.356 4/100,2.061 4/55.0,2.911 8/35.0,1.760 1/37.0,1.339 5/12.0,1.304 5/10.0,1.192 0/10.0,1.683 4/7.0,1.458 0/5.6;硫3.824 4/100,3.197 5/40.2,3.442 2/38.1,3.095 6/19.7,5.690 9/16.8,2.851 0/16.3,2.414 4/11.3。这16条衍射谱线可作为“佐太” 粉末X射线衍射法指纹图谱的主要参考值,对“佐太”的快速、无损分析和 “佐太”质量标准的补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质。方法考察不同给药途径对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HPLC测定静脉注射、灌胃和腹腔注射10 mg·kg-1马钱子碱溶液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3P97程序进行拟合。结果马钱子碱溶液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3%和74.9%。与静脉注射相比,灌胃和腹腔注射后的药动学特性发生显著改变。静脉注射和灌胃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但腹腔注射符合一室模型。结论给药途径是影响马钱子碱体内药动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佐太是含重金属藏药的典型代表,迄今仍缺乏现代安全性评价数据。该研究通过佐太的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单次给药汞分布试验、长期汞蓄积毒性试验及其复方当佐的临床安全性初步观察,以期获得佐太的药用安全数据。急性毒试验发现:半数致死量试验的各组KM小鼠未出现死亡和中毒现象,未做出佐太LD50;佐太的最大耐受量为80 g·kg-1。亚急性毒性试验发现:佐太在低剂量(13.34 mg·kg-1·d-1)和中剂量(53.36 mg·kg-1·d-1)时可降低Wistar大鼠血清ALT,AST,Crea水平,且在低剂量时具有显著性差异;高剂量(2 000 mg·kg-1·d-1)佐太可显著增加血清ALT,AST,Crea,MDA水平;血清BUN和GSH水平随着剂量增加而降低,呈显著性量效关系。单次给药分布试验发现:佐太单次给药24 h后,Wistar大鼠的肾脏、肝脏及肺中汞含量出现升高趋势,且在肾脏中呈显著剂量依赖性。长期蓄积毒性试验发现:KM小鼠在临床等效剂量(6.67 mg·kg-1·day-1)给药佐太4.5个月、停药1.5个月,从2.5个月时肾脏开始出现显著性汞蓄积,停药后又逐步降低,而肝、脾和脑中汞含量及血清ALT,AST,TBIL,BUN,Crea均无显著性变化;在给药4.5个月时KM小鼠肾、肝和脾组织有轻微结构性变化,停药后又恢复正常;佐太组动物体重增加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当佐临床安全观察发现:受试者在临床剂量下服药当佐1个月,血清生化、血常规和尿常规各指标均无不良变化。该研究证实了传统藏药佐太的毒性极低,其临床配伍药用安全性较好,在临床剂量下和临床服药周期内对机体无不良作用,但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会对肾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藏药佐太中的碳的含量、存在形态与结构。分别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热失重等手段对佐太进行了分析,发现佐太中含有49.7%的碳,其主要存在形式为无机形态,结构主要特征为氧化石墨。说明在佐太制备过程中加入的有机物基本上转化为了氧化石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