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不同部位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按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内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后路关节突切除,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横突间入路进行椎间盘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出血量180ml;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平均出血量330ml,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神经根牵拉试验正常。经过平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除2例术前部分肌力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2种类型,适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5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疗效参考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35例中优29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8.6%。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变。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突出的位置和突出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椎间孔内型者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椎间孔外型者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8年10月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本组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达88.9%。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显微内镜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16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平均年龄42.6岁(35~60岁).20例经开放手术,平均年龄45.5岁(30~64岁)显微内镜手术分别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经关节突入路和经横突间入路,在内镜下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开放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和经横突间入路,进行神经根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平均随访8.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失血68ml,平均住院日13.8d.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4min,平均术中失血95ml,平均住院日16.5d.显微内镜手术组手术后切口疼痛轻,镇痛治疗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随访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12例患者达优,3例良,1例可.开放手术组14例患者达优,4例良,2例可.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比较有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和恢复较快的特点,能够尽可能维持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4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4岁。其中椎间孔内突出型24例,椎间孔外突出型18例。均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的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行下肢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改良MacNad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6 min,平均失血82 ml,与同时期相同入路但未使用微创通道的12例患者相比,两项指标均明显减少(P<0.05)。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6,术后2周平均为2.3,术后半年为1.3。术后半年MacNad评定结果:优26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85.7%。椎间孔内型组和椎间孔外型组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3.3%和88.9%。两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为1例术后伤口血肿。[结论]应用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性好,近期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经椎旁肌小关节外侧入路治疗1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髓核摘除,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全部患者经平均15个月随访,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显微内镜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16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平均年龄42.6岁(35~60岁)。20例经开放手术,平均年龄45.5岁(30~64岁)显微内镜手术分别采用经椎板间隙人路、经关节突人路和经横突间人路,在内镜下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问盘髓核摘除。开放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人路和经横突间人路,进行神经根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平均随访8.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失血68ml,平均住院日13.8d。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14个门,平均手术时间74min,平均术中失血95ml,平均住院日16.5d。显微内镜手术组手术后切口疼痛轻,镇痛治疗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采用改良MaeNab标准评价随访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12例患者达优,3例良,1例可。开放手术组14例患者达优,4例良,2例可。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问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比较有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和恢复较快的特点,能够尽可能维持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8.
显微内镜经后路椎板间隙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ropic discectomy system,MED)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Ⅱ)对53例多节段(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和9例极外侧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50~130 ml,平均70 ml.住院时间5~19 d,平均13 d,术后12 d拆线,切口全部Ⅰ期愈合.137例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无并发症.按Nakai分级标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优40例,良11例,可2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优53例,良17例,可4例,差1例;椎间孔外型中优6例,良2,可1例.结论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Ⅱ)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前绝大多数同行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近五年来,我院手术9例均为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并出口区、椎间孔外突出者。手术方法:采用关节突外侧入路联合椎管内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10.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的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其临床症状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椎管内椎间孔内型(Ⅰ型)、椎间孔内型(Ⅱ型)和椎间孔外型(Ⅲ型).据此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并结合临床分型选择(1)经横突间椎间盘切除;(2)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3)经椎管椎间盘切除+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等手术方式.3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58.4岁.其中L_(3~4) 17例、L_ (4~5) 13例、L_5S_1 8例.单纯椎间盘突出23例,合并椎管狭窄1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出节段出口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其中Ⅰ型中的7例同时伴有下位神经根受压的表现,15例合并椎管狭窄者存在间歇性跛行,21例有明确的腰痛症状.手术前后行根性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MacNab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按照新的临床分型,38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19例、Ⅲ型9例.经横突间行椎间盘切除5例,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7例,经椎管椎间盘切除+PLIF 26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10个月,平均2年11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2周为2.7分,末次随访为3.1分.末次随访MacNab评定结果:优20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并发症:伤口表浅感染1例、减压不满意者1例、脑脊液漏1例.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结论 新的临床分型,对认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及选择手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ME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19-80岁,平均56.5岁;病程1-25个月,平均4.5个月。突出间隙:L3,49例,L4,549例,L5S115例。记录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躯体功能、行走能力等总体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15 min,平均50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110 ml;切口感染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1例。73例均获随访,时间3-8年,平均4.5年。术后VAS及ODI分值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红羽  黄曹  张连仁 《中国骨伤》2005,18(11):663-664
目的:评价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39.8岁。在椎间盘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术前在X线机下,分别于病变节段上位棘突下缘、上位椎板下缘中点定位,置人内窥镜头。在椎间盘镜配套的监视器下咬除部分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板间隙,清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结果:本组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囊破裂改为开放手术,其余14例平均手术出血量60ml,平均手术时问86min。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按照Nakai评级,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常规手术方法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基本保持了脊柱后柱完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及神经根减压。结果随访6~1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优4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2.6%。结论该方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伴轻度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近期疗效好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内窥镜下经横突间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平均46.7岁。俯卧位,棘突中线旁开2.5~3.0cm作一个1.6cm纵行皮肤切口。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由浅入深逐渐分离显露横突间韧带,锐性剥离横突间韧带,找到神经根将其向外侧牵开,显露突出椎间盘并予以摘除。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术中出血60ml,平均住院时间13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16个月。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6例,良2,可1例。结论:该术式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精细、术后效果优良,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5.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L  Tang T  Yang H  Weng W  Zh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3-736
目的 探讨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基础及其疗效。方法 在 34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测椎间孔外区腰椎节段血管与横突、腰神经前支的相对位置关系 ,椎弓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的深度以及腰神经前支的走行等。 1993年 10月~ 1999年 10月 ,采用后侧肌间隙入路和外侧腹膜后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 11例。 结果 L1~L4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 90 %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 1/2的腹侧 ,血管与腰神经前支毗邻并位于腹前方 ,L1~L5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深度约为 1 0~ 2 0cm ,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约为 7°~ 2 5° ,越往尾侧 ,深度与角度逐渐增加。本组 11例中 10例随访 1年 11个月~ 8年 2个月 ,按照LBOS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定 ,优 8例 ,良 2例 ,比较而言 ,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康复时间等相对较少。 结论 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3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LLDH) using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is reported. Between October 1986 and October 1997, we operated on 38 patients with FLLDH: 12 had extraforaminal disc herniation and 26 had foraminal disc herniation. Plain roentgenogram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were obtained before surgery. Postoperative outcomes showed a relief of clinical symptoms with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sign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results encountered in the two surgical groups. A diagnosis of level based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alone is difficult. The combined use of CT and MR imaging helps to confirm the exact localization of disc herniation. Received: 5 November 2001/Accepted: 18 December 2001  相似文献   

1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诊治特点和术式选择。方法23例FLLDH患者中,其中椎间孔型14例,椎间孔外型9例。23例患者中腰痛8例(占31%),下肢痛21例(占91%),直腿抬高试验10例(43%),CT或MRI可清楚地显示位于椎间孔或孔外缘突出的椎间盘。分别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板扩大开窗术,椎间孔切开和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经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22例患者经平均3.6年随访,优15例,良4例,可3例,无差,优良率达86%。在可的3例中,其中1例为经旁正中入路手术,另2例为椎间孔型FLLDH,周缘钙化。结论症状和体征表现常以较高神经节段受损为主,下肢痛是主要症状,CT或MRI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椎间孔型FLLDH可采用椎板间扩大开窗术;对椎间孔外型FLLDH则需行经椎间孔切开术并辅以经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亦可采用经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