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银杏内酯B抑制血小板CD40Ligand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对活化血小板CD40 Ligand(CD40L)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正常人血分离血小板,用不同浓度银杏内酯B孵育血小板5 min,然后用胶原(collagen)刺激血小板活化。用Westernblot分析PI3K表达,Akt磷酸化,CD40L的变化。结果①用collagen刺激血小板聚集,银杏内酯B(0.2、0.4、0.6 g.L-1)预处理血小板5 min,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聚集率分别为77%,60%和48%。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胶原刺激血小板活化后CD40L表达明显增加,银杏内酯B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了CD40L表达。③银杏内酯B对胶原刺激的血小板PI3K表达无明显影响。④collagen刺激血小板活化后Akt的磷酸化增加,银杏内酯B抑制了Akt磷酸化。结论银杏内酯B能够有效抑制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以及CD40L的表达,并明显抑制了Akt磷酸化,表明银杏内酯B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2.
银杏总内酯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银杏总内酯抗血栓形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和Chandler氏血栓形成法,利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测定血栓形成抑制率、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银杏总内酯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和Chandler氏体外血栓形成,减轻血栓重量,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达到 41.58%和 59.31%;银杏总内酯可抑制PAF和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降低其最大聚集率.结论:银杏总内酯可明显对抗血栓形成,并具有显著的抗PAF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3.
聂珍贵  王文杰 《药学学报》2003,38(2):98-102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B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刺激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粘附、趋化及脱颗粒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用MTT比色法、Boyden小室法及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法分别检测PAF诱导的粒细胞粘附、趋化及脱颗粒反应。结果10 μmol·L-1 银杏内酯B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反应;1~1 000 nmol·L-1 可剂量依赖性抑制10 nmol·L-1 PAF诱发的粒细胞趋化反应,其IC50为4.84 nmol·L-1; 0.01~10 μmol·L-1可抑制1 μmol·L-1 PAF诱发的粒细胞释放β-葡糖苷酸酶,其IC50为3.56 μmol·L-1。结论银杏内酯B能够抑制PAF刺激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粘附、趋化及脱颗粒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源性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激活的多核形中性粒细胞 (PMN)是否具有低浓度氧自由基模拟缺血预适应 (IP)对缺血再灌注 (IR)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结扎冠脉左前降支 30min ,再灌注 3h制备大鼠心脏IR模型。以缺血前给予 2次 5min缺血 ,10min再灌注作为IP。实验分为6组 ,IR组、IR +PAF组和IR +银杏内酯B(GB、PAF拮抗剂 )组 ,分别于缺血前 2 5和 10miniv生理盐水、PAF(3μg·kg- 1)和GB (5mg·kg- 1) ;IP +IR组、IP +IR +PAF组和IP +IR +GB组分别于IP 2次 10min再灌注开始时iv相应药物。观察分析心功能、梗死面积、PMN计数、心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TUNEL阳性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给予PAF明显加重IR引起的心脏损伤、PMN浸润及凋亡的程度 ;GB对IR引起的心功能下降没有明显影响 ,但明显减少梗死面积、PMN浸润及凋亡细胞 ;PAF明显削弱IP的保护作用 ;GB对IP作用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IR后PMN浸润可能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PAF激活PMN可能不具有模拟IP对IR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反而取消IP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表达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7例无微血管病的T2DM患者(A组)和67例伴有微血管病的T2DM患者(B组)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表达的相对平均荧光强度(RMFI),另以78例非糖尿病标本(C组)为对照。结果 B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表达的RMFI分别为(31.96±8.96)和(177.95±48.38),明显高于C照组的(20.10±12.10)和(150.59±37.15)或A组的(17.64±10.94)和(158.09±25.55)(P<0.01)。微血管病累及部位的数量与粒细胞RMFI密切相关(P<0.01)。结论伴有微血管病的T2DM患者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异常增高;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与微血管病累及部位的多少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银杏内酯B对高糖诱导内皮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以及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用高糖刺激内皮细胞,用Western blot分析TLR4、炎症蛋白表达以及Akt磷酸化。免疫荧光检测NF-κB核转位。结果高糖(30 mmol·L-1)刺激内皮细胞TLR4和PAF受体表达明显增加,PAF受体抑制剂银杏内酯B(0.6 g·L-1)和CV3988(30μmol·L-1)分别抑制了TLR4及PAF受体表达。银杏内酯B有效地抑制了高糖刺激内皮细胞ICAM-1、VCAM-1表达。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银杏内酯B明显抑制了高糖诱导的Akt磷酸化,以及NF-κB p65的核转位。结论高糖刺激内皮细胞TLR4和PAF受体表达增高,银杏内酯B能够抑制高糖刺激TLR4、PAF受体和炎症蛋白表达,分子机制与抑制Akt磷酸化以及NF-κB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因子CD11b、CD64表达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记录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疑为细菌感染的6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培养、脑脊液培养结果,检测5项非特异性指标。分为败血症组33例,非败血症感染组30例,另设对照组15例。各组患儿在入院后24~48h内取外周静脉血1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CD64表达。败血症组在恢复期(治疗1周后)复查。结果:败血症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64表达均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败血症组在恢复期CD11b、CD64表达水平下降(P<0.05)。以CD11b≥320MFI(MFI为平均荧光强度)、CD64≥20MFI为临界值阳性标准,其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分别为72.73%和75.00%,特异度分别为94.74%和80.49%。CD11b和CD64在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感染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黏附因子CD11b、CD64,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依据之一,动态观察其水平变化,对判断感染程度、治疗效果评价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对脂多糖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生成及大鼠胸腔多形核白细胞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用L929细胞结晶紫染色法检测TNFα的含量,用电泳迁移率改变检测法检测NF-κB的结合活性.结果1和10 μmol·L-1银杏内酯R能够显著抑制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生成,其IC50为0.26μmol·L-1:1 mg·L-1LPS和1 nmol·L-1PAF均可活化大鼠胸腔多形核白细胞NF-κB;银杏内酯B能够抑制LPS或PAF刺激的NF-κR活化.结论银杏内酯B能够抑制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生成及大鼠胸腔多形核白细胞NF-κB的活化.PAF参与LPS激活NF-κB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银杏内酯B前体药物(PGB)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采用LC-MS/MS法测定PGB在体外和体内的降解情况,并以比浊法观察PGB体外、体内给药对PAF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 PGB在体外血浆中的降解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体内外均能迅速水解出银杏内酯B(GB);在体外、体内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体外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67、20.01、50.60、73.01,体内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2.24、58.03,其作用强度接近于原药GB。结论 PGB通过分解出的GB拮抗PAF受体实现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脑血管疾病治疗前体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内毒素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和呼吸氧爆发的影响.方法 腹腔内注射内毒素(10 mg/kg)复制脓毒症模型.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内毒素刺激组;内毒素刺激 氯胺酮(5 mg·kg-1·h-1)治疗组;内毒素刺激 氯胺酮(25 mg·kg-1·h-1)治疗组;内毒素刺激 氯胺酮(50 mg·kg-1·h-1)治疗组.在1、4、6 h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和呼吸氧爆发.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内毒素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CD11b的表达和呼吸氧爆发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内毒素刺激组相比,使用氯胺酮治疗组CD11b表达和呼吸氧爆发明显减少(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内毒素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的CD11b表达和呼吸氧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