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结合术后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5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术,以主动膝关节训练结合CPM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39例),以单纯主动膝关节运动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2、4、6和12 周患膝关节的伸膝活动度和屈膝活动度,Rasmussen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伸膝活动度比较,第12周观察组伸膝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的屈膝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除术后第4周外,两组患者患膝关节的屈膝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asmussen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从各个时间点看,除基线水平及术后2周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x2=0.457,P=0.928),其余各时间点观察组优良率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886,P<0.001);各时间点优良率趋势均随时间逐渐上升.结论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结合术后CPM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提高临床疗效,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被动运动(CPM)对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60例TP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主动训练,实验组加用CPM。比较两组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水平、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6周膝关节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2周、6周膝关节ROM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2周、6周和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44.62%vs. 30.0%)(P0.05)。结论 TPF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CPM,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肿胀和活动度、降低疼痛,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助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5例,在采用膝关节镜术后分为CPM+主动运动训练(CPM组)47例和主动运动训练(非CPM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4、6、12周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和术后3个月、12个月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患膝屈曲角度比较,CPM组第2、4、6周均优于非CPM组(P<0.05),而第12周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smussen临床评分比较,术后3个月优良率CPM组优于非CP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CPM训练有助于缩短其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何小勇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7):1169-1171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期间50例经6个月以上随访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对骨折进行治疗。首先在关节镜下探查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情况并进行修复,之后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骨折并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进行循序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关节活动度改变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Rasmussen评分系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上述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内出现骨折畸形愈合3例,手术切口坏死或感染2例;术后6个月患者膝关节屈膝达75°115°,平均(93.4±7.8)°;伸膝为0°15°,平均(3.9±1.8)°;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5~7.0个月,平均(3.8±1.1)个月;采用Rasmussen评分系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显示治疗优良率为88%。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在关节镜监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有利于关节面及下肢力线的恢复,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视野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PM)机辅助早期功能锻炼在胫骨平台骨折(FTP)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手术治疗的FTP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膝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锻炼,观察组术后CPM机辅助早期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术后1、3及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胫骨平台内翻角(TPA)与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PSA)的变化,并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3及12个月ROM及Rasmussen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TPA与PSA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PM机辅助早期功能锻炼用于FTP患者术后不仅可提升膝关节活动度,改善膝关节功能,而且可减少FTP患者术后内外髁塌陷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康复治疗对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膝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抬高患肢及随意活动;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包括物理因子、中药熏蒸、局部按摩及被动运动(CPM机)和主动运动等。结果治疗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达90°时需要时间为(66±11)d,对照组为(117±14)d,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小腿肿胀(小腿周径)的恢复时间2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膝关节及其周围手术后患者应尽早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避免膝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半伸膝位膝关节外入路置入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0月选取浙江金华广褔医院骨2科收治的46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行半伸膝位膝关节外入路置入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的切开髌腱或髌腱旁入路术治疗。术后对2组患者随访6~12个月,评估2组患者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 结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56.52%(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度(142.36±7.82)°、伸直角度(9.85±0.82)°、踝关节背屈度(22.85±5.42)°和跖屈度(48.32±3.45)°均大于对照组(132.14±4.58)°、(1.25±0.22)°、(15.62±6.33)°、(32.59±4.78)°,P<0.05。观察组负重时间(2.45±0.62)个月、骨痂出现时间(2.52±0.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42±2.22)个月、去除内固定时间(10.22±3.56)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3.78±0.56)个月、(3.89±0.72)个月、(10.48±2.69)个月、(12.89±3.79)个月(P<0.05),而术后疼痛评分(4.02±1.12)分低于对照组(7.26±2.12)分(P<0.05)。 结论 半伸膝位膝关节外入路置入髓内钉能有效提高胫骨干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观察综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胫骨平台骨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护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综合早期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8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对照,观察组患者在膝关节 Lysholm 评分[(74.2±8.9)分>(56.2±13.1)分]、ROM(关节活动度)[(93.8±16.2)°>(72.4±21.6)°]以及疼痛 VAS 评分[(1.41±0.86)分<(2.85±1.24)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加强综合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膝关节腔内注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及关节功能的影响,为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1日在六安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确诊为早期膝骨关节炎(Kellgren-Lawrance 0~Ⅲ级)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实验组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疗程均为3次,每次间隔1个月,根据WOMAC骨关节炎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后4、12和24周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WOMAC、VAS评分分别为38.4±14.0、5.3±1.3和38.7±12.6、5.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12和24周后对照组WOMAC评分分别为24.6±7.3、27.8±8.3、34.6±12.4,VAS评分分别为3.5±1.3、4.4±1.4、4.9±1.4;实验组WOMAC评分分别为19.7±4.8、21.4±5.3、24.5±8.3,VAS评分分别为3.4±1.3、3.9±1.4、4.3±1.2;2组WOMAC、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平均WOMA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有效率在治疗后12周时分别为65%、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24周后实验组有效率为7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P<0.05)。 结论 膝关节腔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能够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可以作为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膝前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KA 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随机分为未去神经组(对照组)和去神经组(观察组),每组30例(30膝)。两组术中均不行髌骨置换,观察组对髌骨周围电灼行去神经化处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膝关节活动度范围(ROM)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WOMAC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月时WOMAC膝关节评分(450.7±83.5分,473.7±97.7分),膝关节活动度(101.1±7.5分,105.8±8.4分)和VAS评分(2.1±0.8分,1.5±1.0分)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患者WOMAC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膝关节活动角度ROM及VAS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处理可降低TKA后膝前痛程度并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四柱分型理论指导下应用MIPPO(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技术联合抗骨质疏松等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8月苍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和浙江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在四柱分型理论指导下应用MIPPO技术内固定,2组围手术期均给予抗骨质疏松和抗感染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股胫角(FTA)、膝关节活动度、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骨折愈合、骨密度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119.36±6.47)°]、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85.39±9.86)分]、骨折愈合情况[(3.12±0.64)个月]、术中出血量[(62.63±9.58)ml]、切口长度[(5.17±1.89)cm]、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7%)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PA、PA、FTA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四柱分型理论指导下应用MIPPO技术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稳定持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48例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Ⅳ型11例,Ⅴ型20例,Ⅵ型17例。术前均行X片、CT检查,必要时行膝关节MRI检查。所有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连续被动运动(Continous Passive Motion,CPM)功能锻炼。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获得6个月-3年,平均22.8个月的随访。无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临床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6.6周。膝关节屈曲110°~135°,1例出现轻度膝关节内翻。采用改良的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27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9.6%。结论对于由高能量导致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稳定的内固定,充分的植骨,同时术中尽可能减少对骨折血运的干扰,保护膝关节的附属结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将明显改善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运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46例,术后早期结合CPM机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45例患者获得8~24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膝关节功能参照Merchant功能评定标准,优27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1.3%。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对机体创伤小,固定牢靠,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梁立伟 《医学综述》2014,(24):4596-4597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保定市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锁定钢板内固定组(19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内固定+关节恢复器(CPM)组(16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伴有CPM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6个月。锁定钢板内固定+CPM组在进行手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93.7%vs 63.16%)(P<0.05);锁定钢板内固定+CPM组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6±0.8)°,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的(4.7±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效果好、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可以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再结合CPM康复训练,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对骨关节炎患者预后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共120膝)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置换髌骨(观察组)或不置换髌骨(对照组)者各60例.术后随访2年,采用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应用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而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分别为(80.4±13.8)分、(88.4±6.1)分、PS评分分别为(19.6±4.6)分、(24.9±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11.2)分、(76.3±12.4)分和(17.1±3.3)分、(18.5±2.2)分,而VAS评分[(3.3±1.1)分、(2.4±0.9)分]低于对照组[(4.3±1.3)分、(3.5±1.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置换髌骨可明显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而对2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7.1个月后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采用膝关节活动范围( ROM)和Lysholm评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优16例,良7例,优良率92%;对照组优4例,良5例,优良率3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ROM和Lysholm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综合康复的介入能使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透明质酸钠与几丁糖在防治膝关节松解术后再粘连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几丁糖与透明质酸钠防止膝关节松解术后再粘连的效果。方法:对64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进行手术松解,根据术中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A组(术后关节腔内涂布2%几丁糖)22例,B组(术后关节腔内涂布1%透明质酸钠)21例以及C组(术后关节腔内涂布生理盐水)21例。手术后第2天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随访观察膝关节伸屈活动度改善程度以评定疗效。结果:随访时间8~26月,平均16月。A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恢复到(111.7±16.5)°比术前增加(86.0±10.7)°;B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恢复到(106.1±12.6)°,比术前增加(80.9±14.1)°,C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恢复到(80.0±15.1)°,比术前增加(56.1±11.5)°。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术后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增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术后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增值均大于C组(P<0.05)。结论:生物材料透明质酸钠和几丁糖均具有明显的防止组织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Logistics回归分析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模型预测,进一步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奠定基础。 方法 选取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328例作为研究对象,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估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进一步评估该模型预测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 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328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82.93%,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17.07%;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知,年龄、体重指数、术前(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手术时间、骨质疏松、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是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当Logistic(P)>3.87时预测价值最优,敏感度为67.9%,特异度为93.5%。 结论 受年龄、体重指数、术前ASA分级、手术时间、骨质疏松、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存在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风险,临床应加强预防性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