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肺复张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是近10多年来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的重大突破,但是目前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30%~40%〔1~3〕。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已作为ARDS重要的辅助通气方式〔4〕。本研究对36例常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无效的ARDS患者分别予以手法肺复张结合小潮气量的常频机械通气(CMV)和换用HFOV治疗,比较其疗效。  相似文献   

2.
高频振荡通气的肺复张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频振荡通气(HFOV)已成为治疗小儿缺氧性呼吸衰竭的重要通气方法,肺复张(recruitment)是高频振荡通气的基本策略,其目的是使HFOV在最佳肺容量状态下进行。肺复张有2种基本方法:持续肺充气和逐步增加平均气道压。它可以减少肺损伤的发生,改善肺部氧合,是HFOV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对小儿心脏手术后重症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心脏手术后常频通气(CMV)治疗无效的重症ARDS患儿行HFOV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并行氧合、通气管理,每次吸痰后行肺复张。观察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HFOV治疗时间、肺复张期间循环指标变化、整体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通气及气体交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12~48 h血气相关指标PaO2、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且稳定。HFOV治疗时间43~238(128.5±67.49)h,肺复张期间循环指标未出现异常变化,末梢血氧饱和度快速恢复至吸痰前水平,呼吸机的吸氧浓度快速降低。整体治疗期间出现气胸9例,均安置胸腔闭式引流。本组患儿存活21例(65.6%),死亡11例。结论 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症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可作为小儿心脏术后重症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MV)对4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种通气方式对患儿的肺通气氧合功能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PaO2/PAO2)在机械通气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治疗后1、6、12、24、48 h PaCO2、FiO2、OI低于CMV组,PaO2/PAO2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FOV组气胸、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安全、有效,并能更好、更快地改善呼吸衰竭患儿的肺通气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90例肺出血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则联合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前两组患儿Pa O_2、Pa C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6h两组患儿Pa O_2、Pa CO_2水平均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通气后24h则较通气后6h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儿通气后各时间段Pa O_2、Pa CO_2水平改善幅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儿通气时间、肺出血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血气指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将32只吸入性肺损伤兔模型随机分成四组各8只,常频机械通气(CMV)组、CMV+部分液体通气(PLV)组行CMV,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及HFOV+PLV组行HFOV,CMV+PLV组及HFOV+PLV组再加用PLV,分次分体位共注入3ml/ks氟碳。4h后将动物脱机处死,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内皮素-1(ET-1)水平,RT-PCR法测肺组织中ET-1 mRNA表达。结果四组肺组织匀浆中ET-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HFOV+PLV组肺组织中ET-1 mRNA表达最低,与HFOV组比较,P〈0.01。认为不同通气模式对肺组织ET-1表达无明显影响。HFOV+PLV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减轻吸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找治疗蒸汽吸入性损伤的合理机械通气方式.方法 将32只制成重度蒸气吸入性损伤兔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各8只,分别行常频机械通气(CMV),CMV+部分液体通气(PLV),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HFOV+PLV,分别于治疗后0.5、1.5、2.5、3.5 h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通气治疗4 h后处死动物,右肺中叶取4个不同部位(依赖区和非依赖区)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组PaO2在通气治疗0.5 h后均明显上升,通气治疗3.5 h内维持较高水平,HFOV组和HFOV+PLV组各时间点PaO2均分别高于CMV组和CMV+PLV组,CMV+PLV组1.5、2.5 h的PaO2高于CMV组,HFOV+PLV组3.5 h的PaO2高于HFOV组;各组不同时点PaCO2、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栽差异;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HFOV+PLV组损伤最轻,CMV组损伤最重.结论 HFOV联合PLV能提高蒸汽吸入性损伤兔的氧合水平,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氨溴索联合机械通气的多种通气模式的疗效区别。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2018年1月之间就诊于本院的7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患者,所有患儿均随机进入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组,其中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为36例、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为39例。两组患者自治疗开始均联合静脉氨溴索(剂量为30mg/kg)治疗。结果 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1、12、24h后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PaO_2/FiO_2)、氧和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比(a/APO_2)的改善均明显优于CMV组(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并发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氨溴索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改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和肺呼吸功能优于常规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9.
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军 《山东医药》2008,48(23):70-70
2004年3月~2007年3月,我院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辅助治疗重度胎粪吸入综合征(MAS)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吸入(inhalation of nitric oxide,i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价值及对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  相似文献   

11.
韩蕾  辛美云  张瑞品 《山东医药》2014,(5):43-44,46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 对10例ARDS患儿行HFOV,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吸氧浓度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行HFOV治疗后,患儿Fi02、PaC02逐渐降低,PaO2、P/F逐渐升高(P<0.05或<0.01).结论 HFOV可有效改善ARDS患儿的通气功能及氧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NRDS纳入标准的患儿52例,根据首选通气方式分为高频震荡通气组和常频通气(CMV)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氧合指数(OI)以及肺气漏(PAL)、Ⅲ-Ⅳ级颅内出血(IVH)、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并发症。结果 HFOV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治疗后6、12、24小时OI值明显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L、IVH、PPHN、VAP、BPD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MV相比,首选HFOV治疗NRDS能更迅速改善患儿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常频通气(CMV)治疗失败后行HFOV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变化、循环指标的变化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均有改善,Pa CO2降低,Pa O2/Fi O2值升高,OI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12h、24h、48h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前后各时间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儿存活20例,死亡10例(33.3%)。结论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度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可作为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应用价值,以及对血气的影响。方法112例NRDS患儿72例应用HFOV治疗为治疗组,40例给予面罩或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吸氧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h后,治疗组患儿PaO2、pH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aCO2、氧合指数下降明显。结论HFOV治疗NRDS,氧合指数改善快,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通气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RD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23例,分别采用HFOV治疗和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HFOV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 h时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动脉二氧化碳(PaCO_2)出现改变,经治疗6h后,氧浓度(FiO_2)、氧合指数(OI)显著下降,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_2)明显上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V组在治疗6h后PaO_2、PaCO_2和OI等指标,与开始治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与CMV组治疗至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FO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气漏并发症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IV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HFOV组比CMV组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通气效果、病程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CMV组,早期应用于RDS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高频正压通气(HFPPV)与高频通气(HFV)、高频呼吸(HFB)、高频喷射通气(HFJV)、高频振荡通气(HFO)等同属一类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是1967年由瑞典SjOstrand首先应用于临床。开始时  相似文献   

17.
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是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肺保护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本文介绍了高频振荡通气的气体交换机制、如何实现肺保护策略、以及在成人的临床应用和调节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机械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重症RD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各33例,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治疗0h时,HFOV组和CMV组的FiO_2、PaO_2、PaCO_2测定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h、4h、8h、12h时,HFOV组的FiO_2、PaCO_2水平均低于CMV组(P0.05),PaO_2水平高于CMV组(P0.05);治疗0h时,HFOV组和CMV组的MAP、p H、OI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24h时,HFOV组的MAP、OI水平均低于CMV组(P0.05),pH水平高于CMV组(P0.05);HFO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CMV组(P0.05)。结论 HFOV治疗重症RDS患儿较CMV能够更加及时改善患儿的通气及血气水平,有利于患儿的救治。  相似文献   

19.
高频通气 ( HFV )技术始于 2 0世纪 60年代 ,近十年来 ,HFV已经成为一种能保证气体有效交换的手段 ,并可减少通气机所致肺损伤 ( VIL I)的发生率。根据通气频率、所用驱动装置及通气方法 ,将 HFV分成四种 :高频正压通气 ( HFPPV)、高频喷射通气 ( HFJV)、高频振荡通气 ( HFO)和高频胸壁挤压通气( HFCWC)。 HFV技术的最新进展是高频叩击通气 ( HighFrequency Percussive Ventilation,HFPV) ,这是一种试图将高频通气与常频通气的优点相结合的设计 ,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显示出其良好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前景。1  H…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呼吸机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比较二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MAS患儿58例,随机分为高频组30例及常频组28例,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及上机前、上机后12h、24 h、48h、72h动脉血气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上机时间等。结果高频组PO_2、a/APO_2在给予呼吸支持后12、24、48、72 h均高于常频组(P均0.05),高频组PCO_2、a/APO_2、SaO_2在给予呼吸支持后12、24、48、72 h均低于常频组(均P0.0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但在气漏、肺部感染、持续肺动脉高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在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常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MAS疗效确切,且与常频模式通气相比,可减少MAS患儿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且高频振荡通气可作为常频模式通气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