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进行预后判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对照组好。结论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例,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稿约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凯 《当代医学》2011,17(15):4-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00例9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愈率且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治疗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书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77+79-77,7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尼奠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7.
何安邦  刘仲海 《海南医学》2002,13(10):14-1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的疗效。方法:对88例外伤蛛网膜出血(tSAH)患者将其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3例),结果:45例治疗组中存活33例,43例对照组中存活23例(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tSAH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脑脊液置换联用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头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脑血管痉挛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缓解头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镇静、止血及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且两组GO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其中治疗组的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好,可以明显改善GOS评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军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28):3727-3728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与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方法88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纽,观察纽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对照组行间断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脑积水、脑梗死、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总体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预后较好,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止血、脱水、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0.5μg·kg^-1·min^-1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d,后改尼莫地平片剂40mg,每日4次,连用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多普勒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CVS发生率及疗效。结果经积极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痊愈13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痊愈8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大脑前、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CV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vs44.00%,P〈0.05),再出血率也低于对照组(2.86%vs24.0HD%,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75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观察2组患者脑积水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脑积水患者共2例,发生率为5.2%;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脑积水患者共9例,发生率为24.3%;观察组患者发生脑积水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预后评定,观察组患者中良好预后共28例,占73.6%;对照组良好预后共19例,占51.3%;观察组良好预后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贫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贫血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0 IU与500 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静滴,2~3次/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1/3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症状会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法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具有更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的常规治疗。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每日清除率、头痛缓解时间、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评价等。结果置换组并发脑血管痉挛(10o%)、脑积水(67%)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分别为33.3%和26.7%)显著降低伊〈0.05)。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0.0%,对照组:133%);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事(73.3%)较对照组(46.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郑政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76-1477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止血、脱水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GCS评分(8.4±0.5)分,相较对照组的(8.5±0.4)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12.4±0.5)分,相较对照组的(10.7±0.6)分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症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综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麻熄风汤联合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在本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天麻熄风汤加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两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管收缩峰流速(Vp)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两侧ACA、MCA的Vp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熄风汤联合尼莫地平能有效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CT证实的1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前后分别予以CT、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 尼莫地平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并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继发脑梗死的机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伴发病、出血量、治疗方法选择、血压、红细胞压积、平均住院时间及预后等情况,并与同期收治的无继发脑梗死的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1&#177;6)岁,其中伴发高血压11例,糖尿病9例,出血量按Fisher标准为B型者22例;治疗方法上选择止血芳酸、6一氨基乙酸、立止血、甘露醇(应用超过l周)、尼莫地平(每日用量大于90nag)、脑脊液置换术、降血压治疗、补液量(每天超过1500mJ)等治疗患者分别为16、13、1、19、17、7、14、12例;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及治疗后平均收缩舒张压分别为(176&#177;10)、(134&#177;8)、(85&#177;8)mmHg,入院后男女病人红细胞压积为(0.52&#177;0.02)L/L和(0、48&#177;0.04)L/L;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3.33%和(42&#177;12)d。这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出血量、治疗方法选择有关,而且预后差,要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分别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2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尼莫地平注射液组(60例)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6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