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疗效。方法: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共97例,随机分为2组:胺碘酮组(Ⅰ组)47例和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组(Ⅱ组)50例,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维持窦性心律情况及左心房内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前6个月两组间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9个月后,Ⅱ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Ⅰ组患者,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左心房内径在治疗6个月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选取58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28例患者为房颤合并心衰组,30例为单纯房颤组,另选取30例无慢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参数。结果: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组与单纯房颤组及对照组相比,NT-proBNP、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VEDD、LAD均增大(P<0.05),LVEF均降低(P<0.05)。单纯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NT-proBNP、Hs-CRP水平升高,LAD增大,LVE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与神经体液调节、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心房颤动与慢性心力衰竭有相互促进、加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和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 方法:检测127例AF患者及109例窦性心律人群血清IL-6、血脂水平以及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长径.比较组间指标的差异. 结果:AF组左心房长径(53.81±8.93)mm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38.95±3.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组IL-6水平(524.07±142.98)pg/ml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268.75±115.4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组血清IL-6水平与左心房长径呈直线正相关(r=0.70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左心房长径为AF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IL-6水平与AF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定量评价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MS)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改变。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RMS且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5d、3个月、12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并记录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率(LVFS)。应用2D-STI技术获得心尖位长轴切面整体纵向应变及左室各短轴切面整体圆周应变值作为评估指标,应用一阶自回归型协方差结构模型进行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术前术后各时间段患者左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1常规心脏超声结果比较:术后LAESD、LVEDD、LVESD较术前总体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LAESD较术前减小,LVEDD、LVESD较术前增大,LVEF、LVFS较术前总体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时间点上述五个参数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结果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尖位各长轴切面整体纵向应变值各时间段总体均明显大于术前(P<0.01),短轴各水平切面的整体圆周应变值各时间段总体均明显大于术前(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各切面应变值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MS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应用2D-STI可较准确地评价RMS患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观察组,n=35)、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对照组,n=35),随访1.0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6、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第9、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从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本科二尖瓣手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钳Cox MazeⅣ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58例左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对照组,70例双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且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实施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21.52±13.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61±6.25)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57±8.18)min、(61.54±4.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律占比94.29%、窦性心律维持率8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5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前左房内径、房颤时长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实施双心房消融术可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心房扑动发生率,临床上也需对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6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50例,窦性心律18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组织CVF(15.89%±1.29%)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8.46%±3.45%,P<0.01)。术后50例心房颤动患者4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4例转复未成功;随访12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35例(76.07%),心房颤动复发11例(23.97%);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组(P<0.05,P<0.01)。结论心房纤维化程度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尚亚楠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65-316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服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服胺碘酮,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后1、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后1个月,参照组和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9.31%(23/29)、82.76%(2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患者左心房内径较参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缩小患者左心房内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胺碘酮组,共50例)和对照组(非洛地平+胺碘酮组,共50例),治疗1年后,计算两组治疗后第4、8、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完成研究.治疗后第4、8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87%、80%,高于对照组的81%、72%,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对照组为5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1±1.9)mm、(37.21.9)mm、(37.3±2.0)mm,对照组为(36.9±2.1)mm、(37.5±2.1)mm、(38.2±2.2)mm,两组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下降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抑制左房扩大,预防房颤复发的疗效优于非洛地平联合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6)、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Ⅱ组,n=28),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Ⅰ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总结208例风心病人,二尖瓣病变占98.5%,主动脉瓣病变占8.7%,其中房颤114例(54.8%),窦律94例(45.2%)。房颤组年龄、病史、左房内径与窦律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二狭与二狭二闭的房颤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房颤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内HCN4蛋白表达量,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30例为实验组,同期取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非房颤19例为对照组,通过Westernblot检测心房肌细胞内HCN4蛋白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HCN4基因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分别是0.29±0.03和0.13±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确实存在HCN4基因的表达上调,提示HCN4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可能参与了调控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左房血栓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影响左房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 收集205例风湿-陛心脏病患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对照组,分析左房血栓形成与年龄、左房大小、房颤、二尖瓣口面积及二尖瓣返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左房较大,心房纤颤发生率明显增高,二尖瓣狭窄程度重,返流量明显小,均有统计学显性差异。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检出大部分左房血栓。左房血栓的形成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左房增大、二尖瓣狭窄及返流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e of 10,263 school-going children in the age group of 6-16 years from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chools were screened for the prevalence of rheumatic feve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s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Fourteen children were found to have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with valvular lesions either single or in combination eg, pure mitral stenosis (6 cases), mitral regurgitation (4 cases), combined mitral stenosis and mitral regurgitation (3 cases) and aortic and mitral regurgitation (one case). Eight children ha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 the form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3 cases), atrial septal defect (2 cases),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2 cases) and congenital bicuspid aortic valve (one case) while none had active rheumatic fever.  相似文献   

15.
对12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包括伴单纯房颤68例,房颤伴左房血栓36例,近期内有脑或其它部位栓塞病史者8例人溶栓结法令口服2周、4周、6周、期间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用量,然后进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手术成功率98%,术中及术后11例发生脑或其它部位栓塞,轻度出血合并症为2.8%。结果显示,华法令在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心血栓近期内有栓塞史病人的抗凝治疗中疗效确切,出血合并症少,病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包括脑梗死等。国外 对此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了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患者,指导临床干预。方法 结合186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以及心房大小对房颤并发梗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分析表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是房颤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对房颤并发脑梗死无显著影响。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并发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可能需要进行抗血栓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微波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中房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中附加微波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方法将66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在二尖瓣手术中行心内膜微波消融治疗,另外33例设为对照组单独行瓣膜手术。结果微波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长于对照组(分别为(63.818±17.738)minvs(47.545±18.018)min;(108.879±32.191)minvs(85.333±22.885)min,P〈0.051;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23.212±5.946)dvs(24.697±9.252)d,P〉0.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出现需要二次手术的情况。平均随访(2.3±1.4)年,微波组72.727%(24/33)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15.152%(5/33)为窦性心律,P〈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风心二狭)患者心房肌组织HCN4基因表达及动作电位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为风心二狭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手术患者心耳组织100mg,提取RNA后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mRNA含量,并对PCR产物测序分析;以HCN4基因mRNA和内参β-actin含量的比值作为评价HCN4基因mRNA表达水平指标;采用急性分离心肌细胞的方法将其分为MS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组和窦律(Sinus rhythm,SR)组,记录两组的动作电位(AP),观察两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的改变。结果:风心二狭房颤组及对照组HCN4基因mRNA与β-actin含量的相对表达值比值分别为0.696±0.257和0.125±0.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病人心房肌APD、APD复极至50%的时程(APD50)及APD复极至90%的时程(APD90)较窦性心律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心肌细胞HCN4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及APD缩短可能共同参与了调控风心二狭房颤的发生过程,揭示了风心二狭房颤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电流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房附壁血栓分为两个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AF患者左房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单纯二尖瓣狭窄;联合瓣膜病;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结论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RHD合并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纯二尖瓣狭窄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存在使左房血栓形成的风险下降。  相似文献   

20.
对32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术后优良进步308例(96.3%)。发现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为病变程度、心脏功能、瓣口返流和心房纤颤。强调了手术入路和闭式扩张分离的适度。指出了闭式扩张分离术仍是一种治疗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如能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加强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和后续治疗,将会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