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 右氯胺酮在欧洲已广泛使用,与常见的消旋氯胺酮比较,具有药效更强、可控性更好、副作用更少等优势. 目的 对右氯胺酮的药理学特点和目前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内容 通过与常见的消旋氯胺酮比较,阐述右氯胺酮在药效、可控性、副作用等方面的优势.围术期小剂量应用右氯胺酮可减少术后额外镇痛药的用量,延长术后镇痛的时间,提高镇痛质量. 趋向 右氯胺酮可能在一些临床应用中取代消旋氯胺酮.  相似文献   

2.
背景 氯胺酮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但其除了具有传统的麻醉作用外,近年来对氯胺酮抗炎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的 综述氯胺酮抗炎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为其在围术期应用提供参考. 内容 氯胺酮有炎症调节作用,能够及时防止局部炎症反应的恶化,又避免了过度抑制促炎反应.氯胺酮是免疫调节剂,而非免疫抑制剂. 趋向 如何优化氯胺酮的给药剂量、方式和时机,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 右旋氯胺酮在欧美各国已广泛使用,与我国临床使用的消旋氯胺酮比较,其麻醉、镇痛效应更强,精神副反应及分泌物更少,苏醒时间更短.目的 综述右旋氯胺酮的临床应用,为该药在国内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就右旋氯胺酮在麻醉诱导与维持、疼痛治疗、ICU的镇静镇痛及小儿麻醉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趋向 使右旋氯胺酮更加安全、有效、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背景 氯胺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静脉麻醉药,尤其在小儿麻醉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由于此药的一些副作用限制了它的运用,曾淡出临床医生的视野.近年来,氯胺酮又被陆续报道出有许多其他的药效,譬如:减少痛觉过敏、神经保护、抗抑郁、抗癌和抗炎等. 目的 综述近年来发现的氯胺酮的非麻醉应用. 内容 回顾氯胺酮的镇痛作用、神经保护作用、抗抑郁作用、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趋向 为临床上氯胺酮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氯胺酮拟精神症状及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胺酮是一种临床上广泛用于麻醉与镇痛的具有分离麻醉作用的麻醉药.研究表明氯胺酮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拮抗剂,可诱发拟精神症状和认知损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但随着氯胺酮在术后镇痛及神经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和研究氯胺酮诱发拟精神症状的机制与防治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同时,近年来研究发现氯胺酮对严重抑郁症患者可以产生强大、快速且相对持久的抗抑郁作用.现就氯胺酮的拟精神症状与抗抑郁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eus,RSE)发病机制不明,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大量研究发现氯胺酮对RSE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 综述RSE发病机制、氯胺酮用于治疗RSE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副作用的防止策略,为氯胺酮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RSE的发病机制主要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的变化、谷氨酸(glutamine,Glu)过量释放等有关.氯胺酮复合用药能够安全有效地终止RSE发作.趋向 氯胺酮复合用药早期介入RSE的治疗可能改善其结局,其远期应用前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氯胺酮是一种临床广泛用于麻醉和镇痛的苯环己哌啶类麻醉药.近年来研究发现单次小剂量氯胺酮具有快速强大且持久的抗抑郁作用,具有临床治疗抑郁症前景.目的了解小剂量氯胺酮快速强效抗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认识氯胺酮在抗抑郁作用中的独特优势.内容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小剂量氯胺酮快速抗抑郁作用的研究价值,作用机制和临床及动物学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作进一步展望.趋向深入探讨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可能为临床抑郁症的治疗带来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氯胺酮和γ-羟基丁酸钠对支气管平滑肌腺苷酸环化酶(AC)和磷酸二酯酶(PDE)活力的影响.方法:离体实验,分为对照组、氯胺酮组和γ-羟基丁酸钠组,每组8只家兔.氯胺酮和γ-羟基丁酸钠的实验浓度分别为2.3×10-4M和3.0×10-3M.结果:氯胺酮和γ-羟基丁酸钠对AC活力无明显影响,但均可显著抑制PDE的活力.两组PDE活力分别为2.42±0.63U和3.60±0.87U,与对照组4.58±0.42U相比,分别P<0.01和P<0.05.结论:氯胺酮和γ-羟基丁酸钠均可减少支气管平滑肌中cAMP的降解,这可能是氯胺酮和γ-羟基丁酸钠在麻醉中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氯胺酮诱导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脑组织中不同区域的表达.方法 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分别在腹腔注射氯胺酮80mg/kg和生理盐水3ml.24h后取鼠脑,应用HSP7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胼胝体压部后皮质、海马、大鼠后扣带回和枕叶皮质中HSP70的表达,并用MIAS-2000图文分析系统分析上述区域HSP70阳性细胞百分率、阳性细胞密度(个/mm2)和阳性产物灰度值.结果 氯胺酮可诱导大鼠大脑特定区域表达HSP70;大脑各区域HSP70表达不同.结论 氯胺酮诱导HSP70在大脑特定区域的表达,提示可能产生神经细胞损害;氯胺酮对大脑特定区域产生损害.  相似文献   

10.
右旋氯胺酮,亦称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的同分异构体,与氯胺酮相比,具有镇静、镇痛作用更强,呼吸抑制作用小,消除半衰期短,苏醒快的临床优势,使用后患者较少发生精神激动和梦幻等不良反应 [1].临床研究还提示,右旋氯胺酮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2].目前的外科快速康复理念的目标之一就是应用联合镇痛的方法控制围术期疼痛,尽可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3].右旋氯胺酮是围术期镇痛的极佳选择,且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目前该药物在国内上市,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现将右旋氯胺酮的药理学特点及围术期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疼痛程度的变化.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疼痛程度变化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术后6h内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物用量、术后6~24h内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物用量、感觉阻滞时间(骶管阻滞)和术后24h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精神类症状)发生情况.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95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455例,氯胺酮组500例.氯胺酮全身麻醉患儿术后6h内疼痛评分降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氯胺酮局部麻醉患儿术后6~24h疼痛评分降低,术后6h内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氯胺酮骶管阻滞患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术后6h内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和精神类症状的发生率无变化.结论 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6h内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物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氯胺酮作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是小儿麻醉的常用药物.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Dex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 梳理Dex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概述Dex和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以及两者复合麻醉在小儿患者创伤性检查、术前、术中以及困难气道处理中的应用.趋向 Dex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静脉麻醉在小儿日间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包皮环切术的患儿(1岁~6岁)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氯胺酮复合生理盐水组(KS组)和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组(KB组).KS组患儿静脉给予氯胺酮2 mg/kg复合生理盐水2 ml行麻醉诱导,KB组患儿则给予氯胺酮2 mg/kg复合2 ml含有30 μg/kg的布托啡诺,若患儿术中出现明显的体动反应,则静脉追加氯胺酮1 mg/kg.记录呼吸、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术后CHEOPS疼痛评分(术后即刻、术后1、2、4、8、12、24 h)和镇静评分(术后15、30、60 min)及氯胺酮用量.结果 KB组的氯胺酮用量(42.2±12.9) mg较KS组(75.0±25.3) mg明显减少;且术后平均CHEOPS评分显著降低、术后镇静评分显著较高;麻醉后复苏室内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 <0.05),但并不延长出室时间.两组患儿的呼吸与血流动力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静脉麻醉能够安全应用于小儿日间手术,减少大剂量氯胺酮所致的副作用,又可以提供较为完善的镇痛与镇静作用,减少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麻醉引起c-fos基因在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检测氯胺酮对大鼠大脑皮质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氯胺酮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即生理盐水组,给药后15、30、60、120和180 min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氯胺酮100 mg/kg后,分别于给药前(生理盐水组)和给药后15、30、60、120、180min提取大脑皮质总RNA量,经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出cDNA产物.用成像分析系统计算曲线下面积,与内参照比较表示各时点的c-fox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Fos蛋白阳性细胞率.结果氯胺酮注射后引起大脑皮质c-fos mRNA表达增高,其高峰在30~60min之间,3 h后回至基线水平,且与行为学变化呈时间相关性.氯胺酮注射后1 h引起大脑皮质Fos阳性细胞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c-fos基因参与了氯胺酮所致精神症状的分子基因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在儿童短小手术中应用氯胺酮联合不同镇静麻醉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本院93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3组,A组予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进行麻醉,B组给予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麻醉,C组给予氯胺酮单纯麻醉,比较3组用药后的麻醉效果.结果 在麻醉给药前、手术开始10分钟、手术结束时分别比较各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平均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和B组较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氯胺酮复合不同镇静麻醉药用于儿童短小手术时血压和心率更加平稳,术后副反应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较氯胺酮单纯麻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七氟醚麻醉诱导与氯胺酮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30例3~7岁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和氯胺酮组.观察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费用以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 七氟醚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短于氯胺酮组(P<0.01);七氟醚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氯胺酮组小(P<0.05);两组的呼吸抑制作用都较轻;七氟醚组入室时SpO<,2>低于氯胺酮组(P<0.05),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两组患儿的麻醉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快,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手术室停留时问短,麻醉费用低廉,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序贯法测定氯胺酮在小儿 MRI检查麻醉中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需在全麻下行MRI检查的小儿 34例.氯胺酮初始剂量选择6 mg/kg肌肉注射,观察前一小儿麻醉效果而序贯地按0.5 m∥kg的药量递增或递减.一次肌肉注射即可连续无中断地完成MRI检查为麻醉效果满意,否则为麻醉失败,下一例小儿需递增氯胺酮用量.所得数据以加权均数法求得氯胺酮的ED50.结果 氯胺酮的ED50为7.058 mg/kg,95%的可信限为6.833 6 ms/ks~7.289 8 ms/ks.结论 序贯法测定半数有效剂量简便、高效、结果可信,所得氯胺酮的ED50可指导临床更迅速、安全地完成小儿 MRI检查的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7 月至2012 年12 月在湛江农垦第二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因滥用氯胺酮致膀胱炎的患者30 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令患者戒断氯胺酮并给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8 周.结果 经治疗后,21 例(70%)患者下尿路症状完全消失,6 例(占20%)患者症状明显缓解,3 例患者无明显疗效.结论 对于滥用氯胺酮所致的膀胱炎,停止使用氯胺酮加上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氯胺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超前镇痛作用. 方法将2006年7~8月,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对术后1、2、4、6、12 h及术后1、2、3 d切口痛及非切口痛分别进行VAS镇痛评分和术后镇静评分,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止痛药的需求情况. 结果 术后非切口痛及切口痛,氯胺酮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22.805, P=0.000;F=18.109, P=0.000).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氯胺酮组(55%)和对照组(60%)相比无明显差异(P=1.000);术后需要止痛药氯胺酮组3例,对照组9例,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82). 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前应用氯胺酮能减轻术后疼痛,具有超前镇痛作用,但不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脐以下手术应用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患儿脐以下手术应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施脐以下手术患儿7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5)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n=35)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L3~4间隙蛛网膜下隙阻滞.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后(T0)、手术切皮时(T1)以及手术结束时(T2)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手术期间的肢动挣扎、恶心呕吐发生率、氯胺酮总用量和术后患儿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结果A组SBP、DBP、HR在T1、T2与T0相比,均显著升高.B组SBP与DBP三时间点无明显改变,但在T1、T2均较A组为低;B组HR在T1、T2较T0以及A组相应时间点减慢.两组SpO2无变化.B组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PACU滞留时间均较A组减少.B组肢动挣扎例数显著少于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蛛网膜下隙阻滞对于患儿脐以下手术无血液动力学和SpO2方面的改变,可稳定HR,减少氯胺酮用量,其麻醉效果安全确切,但阻滞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