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及有效率不断提高,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近年来治疗房颤的主要选择之一;但由于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操作复杂,且射频消融主要在左心房内进行,因此,房颤介入治疗导致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心脏压塞、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及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治疗理想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近10年来,随着对房颤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导管消融技术的完善,相对于传统药物及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根治术成为一种新型房颤治疗方法[1].随着Carto、Ensite3000等电解剖三位标测系统的应用,房颤导管消融术式的不断完善,使得房颤导管消融根治成功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卫  王磊  叶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3):2861-2862,287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单纯左心房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患者分为左房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中进行房颤的左心房射频消融和双心房射频消融治疗。并进行平均12个月随访。结果消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治疗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房颤复发率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左心房消融作为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一种治疗手段,操作简便、用时短、并发症少,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EnSite3000指引下环肺静脉口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22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或持续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进行在EnSite3000指引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于左房顶线性消融.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完成上述消融线基础上分别于上、下肺静脉间、左房峡部以及上腔静脉与右房连接处和左房峡部连接消融.结果:随访1年1例房颤复发,3例出现房早.主要并发症心脏填塞1例经治疗后已愈.结论:EnSite 三维立体电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房颤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时同期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对40例房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并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指导,告知如何准备测量脉率、脉律。结果:通过在围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服务,对40例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发现总治疗有效率为87.5%(35/40)。结论:对采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其围术期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能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与护理心房颤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治疗,研究术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83例房颤患者,总结其迷走神经反射、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心包填塞等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经验。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8%,共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迷走神经反射8例、肺静脉狭窄1例、心包填塞2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均转良好。结论术中加强迷走神经反射、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触发活动和折返机制,其次还有钾"离子通道""失控"和多种因素协同机制.对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干预治疗是一种新的方向,未来可能成为心律失常治疗学中的一大亮点.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房颤已成为发病人数排在高血压、冠心病之后的第三位心血管疾病.房颤的治疗,归纳起来是两大策略: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治疗.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开展,为房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总结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研究6例2003年以来我院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早发心脏压塞4例,迟发心脏压塞2例;救治成功5例,死亡1例,早发心脏压塞多表现为术中血压、心率突然下降,透视下心影外缘出现透亮环,心脏搏动减弱;迟发心脏压塞患者可表现为术后血压下降、心率增快、休克.结论 及早识别、早期诊断心脏压塞、及时行心包穿刺引流、外科处理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目前其发病和维持机制尚无定论,治疗上多采用药物复律及导管射频消融等治疗,但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黄永生教授运用经典指导临床,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房颤是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房颤的确诊率、发病率逐年增高,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逐渐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有利于改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的症状、复发率、生活质量及预后转归。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危及生命。2000年,Pappone等首创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15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成功,已成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我科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应用carto三维标测下成消融治疗房颤患者20例,下面把手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胃轻瘫(PGS)是指无机械性梗阻,以胃动力障碍和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推广,其相关并发症也日益增多,而胃轻瘫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胃轻瘫症状主要表现为早饱、恶心、呕吐、干呕、腹痛等。目前认为其主要是由于在消融过程中左房后的迷走神经受损所致~([1])。本病西医予以胃复安、吗叮啉、红霉素等治疗为主,其疗效不佳,纵然有报道短期使用有效,但长期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房颤,但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RFCA术后复发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中医药可改善房颤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联合西药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优势主要包括转复心律,预防RFCA术后复发,治疗原发病并改善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7例此类患者在明确心动过速类型后.房室旁道(AP)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房室双径路(DP)采用慢径消融。结果 207例患者首次消融成功204例.首次成功率为98.5%;慢径路消融复发2例.旁道消融复发1例,均第2次消融成功.不良并发症为:股动脉栓塞1例,假性动脉瘤2例.永久性Ⅲ°AVB 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详细的心电生理检查及精确的靶点标测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在慢性房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慢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于治疗后第3、6个月后随访,统计本组患者的单次消融成功率和消融总成功率,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房内径(LA)、左室内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本组患者有15例复发,单次消融成功率为81.25%;复发患者中接受再次消融并成功6例,消融总成功率为848.75%。术后6个月本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左室内径(LV)均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升高,NYHA分级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房颤的理想术式,可显著改善左室功能,增强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经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的护理.方法:2008年01月至2008年11月,我科对6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前、术中、术后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及认真的护理.结果:6例患者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对护理工作满意.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及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后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的变化。方法分析2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前后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资料,测量并计算Tp—Ted、Tp—Tecd、QTd、QTcd,并与26例正常人作对照,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Tp—Ted、Tp—Tecd较术前显著缩短(P<0.01),QTd、QTcd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愈后良好,增加心肌复极的稳定性,使Tp—Te间期明显缩短。Tp—Te间期可作为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疗效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包积液不同穿刺入路进行引流的疗效差别,方法 36例中到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在不同穿刺点穿刺置管引流,三天后复查心脏彩超查看心包积液多少 结果 36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均无组织脏器损伤及感染,心包积液引流彻底,心包压塞症状消失,导管留置时间3 d后心包积液均在4±mm左右,。结论 经皮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不同入路引流心包积液都能够起到减轻心脏压塞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我今年58岁了,心律失常三年,药物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医生建议使用射频消融技术,由于对此了解不多,心里有些恐慌,想知道什么是射频消融术?有什么风险?医生解读(武警总医院南一科副主任医师赵旭燕)心脏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通过该手术可以达到根治目的,手术成功率一般在95%以上。目前,心脏射频消融技术成熟,手术原理是将  相似文献   

20.
心房纤颤(房颤)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整个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在美国约有220万房颤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高,据报道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5%,美国80岁以上每年房颤发病率男性为42.1%。,女性为28.8‰。房颤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老年房颤有其不同于中青年房颤的特点,在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尽管射频消融、经静脉心房内电复律等方法在房颤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非药物疗法在房颤治疗中所占比例仍十分有限,药物治疗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老年房颤患者。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