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8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再灌注开始时对冠脉进行短暂、重复的开通及再闭过程,随后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即“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脏有显著保护作用。现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MCI-154对离体大鼠心功能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钙增敏剂MCI -15 4对正常及高血压心肌肥厚大鼠心功能的效应。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灌流的方法。结果 ①正常及心肌肥厚大鼠的主动收缩压LVDP ,LVEDP无显著性差异 ;②MCI -15 4剂量依赖性的提高了正常及心肌肥厚大鼠的收缩功能 ;③MCI -15 4可轻微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结论 MCI -15 4可增强正常及心肌肥厚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37例,记录病人病史、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OR=0.54,P=0.021)、再发心绞痛(OR=0.54,P=0.027)以及再梗死(OR=0.29,P=0.035)的发生是保护因素,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影响(OR=0.61,P=0.32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而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58例,28例术后服用缬沙坦80mg/d;30例术后未服用缬沙坦及其他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或相关类药物。缬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均于手术前3d内,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结果2组在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6个月时缬沙坦组比常规治疗组LVEDV[(102.6±25.6)mLvs(117.2±28.5)mLP=0.045]及LVESV[(53.1±20.6)mLvs(66.4±28.7)mLP=0.049]明显减小,而LVEF明显增大[(56.1±9.6)%vs(47.4±13.2)%P=0.006]。随访13个月,缬沙坦组比常规治疗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24.0%vs46.7%P=0.04)。结论应用缬沙坦,可有效的防止心室重构,减少临床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检测临床危险度不同的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循环血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水平 ,旨在前瞻性研究M CSF、TNFα、CRP水平对判断UA患者危险性的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 .对象 :UA患者 69例 (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 ,男 40例 ,女 2 9例 ,平均 (63 5± 1 0 8)岁。对象为 2 0 0 0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1 0月我院住院患者。UA入选标准 :(1 )典型的心绞痛症状 ;(2 )发作时心电图连续 2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压低 >1mm或ST段抬高 >3mm ,发作缓解后迅速恢复正常或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小板活性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高血压组入选未服药治疗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0例(高血压1级10例,高血压2级10例),另设对照组18名,为体检健康者,测定两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用北京普利生LBY-NJ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和血小板α颗粒上的膜糖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 高血压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59.44±10.02)%,CD 62p阳性表达率为(2.11±1.88)%,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48.89±15.26)%,CD62p阳性表达率为(0.53±0.4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1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56.92±7.01)%,CD62p阳性表达率(1.03±0.52)%,高血压2级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63.96±8.27)%,CD62p阳性表达率为(3.19±2.14)%,高血压2级组较高血压1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CD62p水平升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且血压水平越高血小板活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86例,所有病人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住院病人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SA组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为5.37%±1.30%,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应给予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CHD)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男性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病之一.研究表明,男性CHD死亡率为女性的两倍,且男性CHD出现比女性约早10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猝死约早20年[1].而男性CHD的危险因素又错综复杂.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对男性CHD危险因素加以综述,以期为开展男性CHD的综合防治提供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CS)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升高的原因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CS后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52例择期行CS的UAP病人,术前及术后8h,16h,24h分别采静脉血测定cTnI,CK-MB及hs-CRP水平,以术后cTnI高于临界值3倍为心肌损伤临界值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手术过程以及并发症等相关因素,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Q波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结果住院期间,cTnI升高组和cTnI正常组再发心肌缺血事件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MACE事件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示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及术后分支闭塞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S后cTnI升高组中,cTnI和CK-MB与hs-CR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4,0.126。结论CS后cTnI,CK-MB和hs-CRP有相关性,但关联程度弱;术后cTnI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及术后分支闭塞有关;术后cTnI水平与CS后再发心肌缺血和MACE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CS后病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