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301份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浙江省部分海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方法:按3个季节,分别从不同的农贸市场采取鱼、虾、贝类标本,采用MPN法定量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4789.7方法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301份海水产品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33份,阳性率为44.1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虾类和贝类样品显著高于鱼类样品(P〈0.01),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浓度虾类样品显著高于其它两类样品(P〈0.01);夏季采集的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1);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主要为05、01和04,占分离菌株的62%。结论:我省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十分严重,夏季尤其突出,因此我省应重点防止由海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2006-2007年南宁市零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南宁市零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状况及危险性,为消费安全指导及预警预报系统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开始,建立南宁市“市场零售-餐饮-医院”主动监测网,开展零售水产品中VP及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标本监测检验,对检测结果及VP肠道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结果]2006~2007年合计检测水产品328份,VP阳性的119份,阳性率为36.28%。VP阳性率,海产品为55.77%,淡水产品为6.20%(P〈0.01);2006年为36.23%,2007年为36.32%(P〉0.05)。2006年、2007年零售水产品中VP阳性率分别为36.23Voo和36.32%(P〉0.05)。海产品中贝类VP阳性率高于鱼类、虾类、螺类和蟹类(P〈0.01),鱼类、虾类、螺类和蟹类V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类中牡蛎阳性率最高,达83.02%,平均菌浓度为3607.5MPN/g。夏冬季节水产品VP平均菌浓度高于春秋季节。食源性腹泻病人标本卯阳性率2006年为2.04%,2007年检测290份均为阴性。[结论]水产品中忡污染较高,特别是海产品中VP污染始终保持在较高风险,其中牡蛎尤其突出。VP是南宁市重要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消费环节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识别食物消费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茵重点污染环节,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0年间于罗湖区海鲜制售类餐馆、非海鲜制售类餐馆、市场三类场所中采集海产品、淡水产品、加工环节采样样品及冷菜四类样品,依据国标GB/T4789.7—2008检验样品副溶血性弧菌带染状况。结果从18家海鲜制售餐馆、8家非海鲜制售餐馆、5家水产市场、4家超市中,共采集样品458份,其中海水产品57份、淡水产品47份、加工环节样本174份、冷菜样品180份。水产品中,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43.75%,21/47)高于海水产品(1.75%,1/57)(P〈0.01);加工环节类样本中,粗加工砧板以及淡水养殖水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6.00%(4/25)、38.71%(12/31);冷菜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普遍较低,阳性率分别为熟肉1.43%(1/70)、凉菜1.54%(1/65)、生腌海产品0(0/45)(P〉0.05)。结论深圳市罗湖区部分食品和加工环节样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茵污染,尤其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建议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应加入淡水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不同季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和耐药性,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定期从市场抽取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根据国标GB/T4789.7—2003进行,用GNID革兰阴性菌鉴定板进行生化鉴定,用法国梅里埃ATBFungs药敏反应板进行药敏实验。结果294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3株,检出率38.44%。夏秋季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明显高于冬春季(X2=5.62,P〈0.05。)。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AMP)、替卡西林(TIC)、头孢唑啉(KZ)的耐药率分别为65.47%、51.33%和43.36%。结论深圳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严重,在治疗相关食源性疾病时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广东省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生态分布和污染水平的背景资料,建立广东省水产品中VP的基因指纹图谱库。方法: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最可能数(MPN)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RiboPrinter 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检测VP的基因指纹图谱。结果:431份水产品样品中,156份检出VP,总检出率为36.19%。2005年的检出率明显高于2003和2004年(X^2=64.87,P〈0.05)。其中广州地区的检出率高达50.0%。各地区检出率存在着显著差异,(X^2=14.26,P〈0.05)。在8类水产品中VP检出率最高的是淡水虾66.7%(20/30);海鱼最低,为19.5%(17/87)。品种间检出率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X^2=35.276,P〈0.05)。各类阳性样品中VP平均密度为1320MPN/100g。贝类样品的VP密度明显高于其它水产品(t=3.074,P〈0.05)。对60株VP进行了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受试菌株对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100%敏感;比较VP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性,2004年的耐药菌株比2003年多,其耐药株百分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X^2值分别为4.93、5.17、7.86、4.86、17.71,P〈0.05)。但其耐药谱并无明显变化。对2003~2004年自广东水产品和食物中毒中分离得到的68株VP菌株进行了基因指纹图谱的测定,初步建立了VP的基因指纹图谱库。结论: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省水产品中VP污染严重,对公众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我国目前对生食水产品尚无卫生标准,更未明确规定生食水产品中VP的限量标准,因此,加快制定生食水产品的卫生标准和加强对生食水产品卫生质量的监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主动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省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检测参照GB/T478—2003,药敏实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结果]95份样品检出51株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53.7%,样品类别及地区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株副溶血性弧菌对头孢克罗、诺氟沙星敏感率为100%;其他16种抗生素部分耐药。[结论]河北省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污染比较严重,同时显示一定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7.
5类市售食品5种致病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市场生肉类、熟食类、牛牛奶、贝壳类、鲜榨果汁129份,检测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MPN、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结果: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4.1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1.3%,其中53.8%菌株检出肠毒素基因;60%贝壳类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MPN在60-11000+/100g;沙门菌检出率为2.3%;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结论:市售食品污染严重,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惠州市区超市售卖及酒楼菜肴所用的海产品和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污染情况,为相应水(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提供检测数据。方法自各大超市、市场及酒楼采取海产品和淡水产品样品,依据国标方法(GB/T4789.7-2008)进行检测。结果抽取样品61份,检出VP25份,阳性率为41.0%,其中生吃水产品阳性率为41.2%,鲜冻水产品阳性率为40.9%;夏秋季采集的水(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于其他季节(P0.01)。结论实验结果说明惠州市区的水(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较高,存在着食用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食和熟食海产品交叉污染,是重要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在广东省海产品的主要产销地广州、阳江、湛江、珠海共采集69份海产品,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方法,用最可能数(MPN)法检测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水平,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生化试验和PCR法。结果在69份海产品中,37份检出创伤弧菌,总阳性率为53.62%。其中牡蛎中的检出率高达80.95%(34/42),其次为海蟹(25.00%,1/4)、海鱼(18.18%,2/11)。采集于不同季节的42份牡蛎。创伤弧菌的阳性率在4-6月最高,为100%(10/10),不同季节的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MPN法对34份创伤弧菌阳性的牡蛎进行定量分析,采样时环境温度为25—35℃的样品(18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38.0MPN/g)高于环境温度为10~24℃的样品(16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9.2MPN/g)。结论广东省部分海产品的创伤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应对海产品尤其是牡蛎中的创伤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市食用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江海洋  李磊  莫宝庆  陈丽  赵春阳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28-2130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沿海市场主要食用贝类缢蛏、花蚬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状况,为VP食源性食物中毒防控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连续2a的5—10月间,在连云港市海头、燕尾港、墟沟3个沿海贝类养殖区采集缢蛏171份、花蚬174份,参照国家标准GB4789.7—2003进行菌株分离、Vitek-32鉴定、最可能数值(MPN)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在所采集的缢蛏和花蚬中共检出VP阳性样品235份,阳性率为68.12%。5—10月间样品中VP几何平均浓度为58.1MPN/100g,而7—9月阳性试样几何平均浓度达94.23MPN/100g。2种贝类及同期样品间VP密度的几何均数的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不同采样点之间样品V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9月采集的样品中VP平均检出量显著高于5月和10月的样品(P〈0.01)。结论连云港市沿海主要贝类在夏季VP污染较为严重,不同沿岸食用贝类中VP污染程度不同。VP食物中毒的防控应因不同时间、不同海域采用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桐乡市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为风险评估及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与鉴定、分型;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 tlh、tdh 和 trh。结果 2015年-2018年总检出率为42.24%(49、116)不同年份(x2=25.71)、不同季度(x2=25.09)和不同地点(x2=6.24)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x2=5.45)、不同采样场所(x2=4.98)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血清型分型以O3:KUT(32.65%)、O4:KUT(26.53%)、O1∶KUT(20.41%)为主;毒力基因阳性率tlh100.00%(49/49)、tdh0.00%(0/49)和trh2.04%(1/49,来自三文鱼)。结论 桐乡市市售生鲜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建议应加强对该菌的食源性主动监测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象山地产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象山地产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探讨其与食物中毒的相关性,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监测数据。方法按不同季节分批从本地水产销售市场采集鱼类、甲壳类、贝类样品,采用MPN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并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全年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检出率为54.2%,最高含量≥24000MPN/100g;检出率及污染量以第3季度为最高;各类海产品中以贝类受污染程度最严重;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以O11、O4、O5为主,其中3株携带TDH基因。结论象山地产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本地食物中毒的发生相一致,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市生吃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对可能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疾病进行预测和预报。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T 4789.7—2008)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监测方案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104份水产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1份,阳性率为39.42%,其中生吃海产品检出率为19.23%(5/26),不同季度生吃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 4,P0.05);生吃淡水鱼检出率为46.15%(36/78),不同月份生吃淡水鱼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5 4,P0.05)。结论广州市生吃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宁波和上海两地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以及菌株的流行优势型和毒力等.方法:用PCR快速筛检与GB法相结合方法分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用血清学和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群和基因分型;用PCR方法检测tdh和trh毒力基因;结果:从3 740份海产品中分离出1 507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0.29%,其中宁波地区检出率为41.42%,上海地区检出率为21.86%;菌株的生化反应典型,5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10个血清群,有30株VP未被分型,分型率为95.06%,37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29个PFGE型;497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7株带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trh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41%.结论:宁波、上海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率较高,是诱发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的原因食品.菌株的血清型和PFGE型较分散,其流行优势群与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相关性不明显;菌株带tdh和trh毒力基因较低,与病人分离株有明显差别,根据该特征,可将副溶血性弧菌分为致病的和非致病两类,便于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15.
贝类污染副溶血性弧菌与海水水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连云港市沿海主要贝类缢蛏、花蚬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程度与其生长的海水水质间的相关性,为VP预警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5~10月在连云港海域设6个采样点,按《海洋监测规范》每月采集海水样品并测定盐度等15项指标;同时在相应的沿海海产品市场采集缢蛏、花蚬,参照《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采样及定量检测方案》和GB/T4789.7-2003定性及定量,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年内所监测的缢蛏和花蚬中VP含量分别为21.6~109.0 MPN/100 g和20.8~117.5 MPN/100 g。贝类中VP含量与其生长海水的水温、pH值、盐度、化学需氧量、弧菌量及叶绿素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与透明度、溶解氧饱和度、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NO3、NO2、氨无相关性。贝类污染VP与海水水质的偏回归方程为:Y缢蛏=0.329×log10海水弧菌 0.032×表面水温 0.584;Y花砚=0.345×log10海水弧菌 0.034×表面水温 0.483,而海水中VP含量与水质其它因素的关系为:Y海水弧菌=0.240×盐度 0.050×表面水温-5.841。结论:海水表面温度、盐度及其VP含量等是影响缢蛏和花蚬等贝类污染VP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等主要参数的监测来预测海产品中VP污染情况,从而为海产品安全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2-2004年广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监测了解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构建广西食品致病菌污染数据库,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南宁、桂林等6个市采集6大类食品,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方法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大肠杆菌0157:H7、志贺氏菌以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2002~2004年在6市5类食品中检出沙门氏菌54株,检出率4.49%;其次为检出单增细胞李斯特菌51株,检出率为4.24%,志贺氏菌为1.64%、大肠杆菌O157:H7为0.25%;而另1类食品海产品中副溶血检出率高达20.00%(41/205)。结论 广西主要食品均遭受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生肉污染最为严重,受到了沙门氏菌、L.m、0157:H7、志贺氏菌的污染,熟肉、水产品、生食蔬菜也遭受L.m污染;而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严重。有针对性防范和控制各类食品致病菌的污染,是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北省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的变化,为建立VP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提供数据基础。方法依据GB/T4789.7—2003对河北省各类水产品进行VP分离,用API20E进行生化鉴定,同时用纸片法进行耐药性监测。结果363份样品检出108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9,8%,2005—2007年检出率逐年降低,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x^2=44.42,P〈0.01)。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和氯霉素100%敏感,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磺胺、阿米卡星显示高度耐药,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4.4%。结论河北省水产品VP污染严重,继续加强VP食源性疾病预警,同时加强水产品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内陆地区市售水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与耐药性,为科学预防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从内陆地区荆州市市售水产品及其环境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4789.7-2008用标准血清进行0抗原分型。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58株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玻片凝集,共分出9个0群,主要为01群(22.41%)、03群(22.41%)和05群(13.79%)。58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对4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其中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100%耐药,只对氯霉素100%敏感,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程度各异。结论中国内陆城市荆州市存在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呈现多样性,并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药物使用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沿海地区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河北省涪海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参照GB4789—2003进行菌株分离,生化鉴定采用API-20E。结果:305份样品检出139株副溶血弧菌,总检出率45.6%,秦皇岛59.8%,唐山51.6%,沧州14.1%;不同样品检出率:贝61.3%,虾55.4%,鱼23.3%,蟹17.0%。结论:河北省沿海地区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程度秦皇岛和唐山高于沧州;贝、虾类海产品高于鱼和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西境内零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状况及危险性,为水产品食用消费安全及预警预报系统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副溶血性弧菌榆验>(GB/T4789.7-2003)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监测方案. 结果水产品中VP阳性率为36.09%,其中海产品中VP阳性率为48.42%,明显高于淡水产品中VP阳性率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产品中以牡蛎VP阳性率最高,达78.26%,显著高于鱼类、虾类、螺类和蟹类中VP阳性率(P<0.05);非即食淡水伍和即食生食鱼片中VP阳性率34.61%和12.50%;水产品中VP阳性率存在地区差异(P<0.05);74株VP存在9种O抗原(O1、O2、O3、O4、O5、O6、O8、O10、O11)结构,感染性VP株主要是O1和O3血清型. 结论水产品中VP污染较高,特别是海产品中VP污染始终保持在较高风险,其中牡蛎尤其突出.淡水产品vP污染有趋高态势,特别是即食生食鱼片存在更高的食用风险,必须加强预防和摔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