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延长狗下颌骨动物模型,了解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及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规律。(2)方法 8只成年狗,按不同的牵张期和固定期分为4组,每组2只,于下颌第一磨牙后区,行下颌骨体部骨切开术,安置骨支持式口腔外部牵张器,潜伏期固定7d后牵引,每天延长1mm,分2次进行,分别于第3,10,20和20天停止牵张,并固定,分别于牵张期开始,结束及固定期结束摄取X线片,固定期结束时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骨行组织学检查。(3)结果 4组动物下颌骨分别成功延长了3,10,20和20mm,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可见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层骨形成,过渡及改建过程,并有软骨内骨化现象。(4)结论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其牵开区可得到良好的骨生成,新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软骨内成骨为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下颌骨双侧牵张的外置式牵张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4组,每组 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 经过7 d潜伏期,以每次 1.0 mm 的速度牵张,每天 1 次,连续 5 d,然后固定1个月。 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 2周及第4周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实验过程中全部动物均无牵张器脱落,从延迟末期到固定4周,大体观察见牵张间隙由纤维性连接逐渐过渡为骨性连接,X线可见牵张区由完全透射影逐渐过渡为接近正常骨的连续性钙化影,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由胶原纤维沿牵张方向生长逐渐过渡为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改进后的牵张器不易脱落,可成功地延长兔下颌骨,可用于大批量的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订三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牵张结束后16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分析并对比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运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整复颏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骨密度接近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基本满足下颌骨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牵张区新生骨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处死所有动物。通过INSTRON 8874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分析测定新生骨生物力学性质。结果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相对照,抗压缩和拉伸最大应变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运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整复颏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骨密度接近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基本满足下颌骨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兔双侧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在下颌体近下颌角处全层截断下颌骨,用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固定,经过3天潜伏期,以0.8mm/d速度牵引,连续10天。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周、第4周、第8周行X线、3dCT检查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除一例伤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牵引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引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引成骨模型经济,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刘小明  张志光  苏凯  贺小春 《海南医学》2007,18(11):157-158
目的 用骨支持式牵张器扩宽狗下颌骨,进行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探讨牵张成骨时新骨生成情况.方法 手术离断狗下颌骨颏部连接,安装骨支持式牵张器.间歇期4天,牵张速度0.8mm/day,每天1次,连续8天.实验过程中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HE染色和Masson三色观察,牵开间隙中有新骨形成,一月组为编辑骨,排列杂乱,可见骨新生线.三月组骨开始成熟.结论 骨支持式牵张器能牵张生成新骨,有效扩宽狗下颌骨弓.  相似文献   

7.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牵张成骨的骨形成过程及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8只3月龄健康幼年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动物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第1组动物在牵张完成后1周处死,第2组在牵张完成后2周处死,第3组在牵张完成后4周处死,第4组在牵张完成后6同处死。对新生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骨密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动物的右下颌骨均延长了大约10mm,组织学证实牵张区确有新骨形成。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新骨组织中骨密度逐渐增高。牵张器相接触一侧的新生骨的骨质成骨较差。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的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性研究的实验动物,采用与牵张方向一致的牵张器施力方向可以避免侧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术后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8.
(1)目的 探讨垂直牵张成骨在牙种植术中对牙槽骨骨量不足和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的作用。(2)方法 选择4只狗分为2组,两组均将下颌骨体制成骨折块,用牵引器牵引,每天1mm,共7d,然后分别固定21d和42d,于42d后处死狗检查成骨情况。(3)结果 骨牵引成骨高度6mm,固定42d组可见成骨更加完善,X线可见牵张区模糊,有散在高密度细针状骨桥连接;病理检查可见牵张区大部分被骨组织替代。新生的板层骨内有规则的哈弗管。(4)结论 下颌骨垂直牵张成骨可为牙种植术提供足够的骨量,并可防止下齿槽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放疗后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模型.方法 选用12只新西兰兔,使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兔下颌骨,每次5.4 Gy,隔日1次,共5次,3月后行牵张成骨.5 d间歇期后开始牵引,每日2次,每次0.5 mm,连续牵引10 d.牵张结束后的0 d、4周、8周分别行下颌骨X线片及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并取牵张区组织行组织学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7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VEGF 100ng,每日2次,连续7 d.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4、6、8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2只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在牵张结束后不同时期(第1天、第2、4、6、8周),分别拍摄下颌骨X线片,观察下颌骨延长情况及其牵张区骨密度变化.[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注射VEGF的A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的速度及数量和B组动物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益可  沈国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07-1209,1220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术式。方法取术前1个月已完成一侧下颌骨50Gy放射的雄性成年新西兰兔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只,双侧下颌骨截断,放射侧牵引,对侧不固定;对照组4只,放射侧下颌骨截骨、牵引,对侧不截断。两组在术后8 d后开始牵引,骨段牵引距离0.4mm/次,2次/d,连续牵引10 d,固定6周。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离体标本等评价结果。结果 8只兔均存活。对照组4只兔下颌没有明显的偏斜和伸长;X线检查和离体下颌骨显示下颌骨未能牵开。实验组4只兔下颌明显偏向对侧;X线检查显示牵引侧成功牵开,对侧截骨间隙没有明显变化;离体下颌骨实验侧延长(7.1±1.2)mm,对侧截骨线临床愈合。讨论单侧下颌骨截断不能确保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成功,双侧下颌骨截断、单侧牵引的截骨方式可作为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在30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28天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其中以牵引结束的第1,7天的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第28天仅有微弱表达.结论OPG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特别是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TGF β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 :恒河猴 16只 ,10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引 ,6只行双侧下颌骨牵引 ,采用下颌角部骨截开术 ,5d间歇期后以每天0 .5mm× 2次的速度牵引 ,共 15d。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 2、4、6、12周时处死一组动物。将牵引区骨块制作脱钙石蜡切片 ,进行HE染色及TGF 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牵引完成后早期阶段 ,TGF β1阳性着色颗粒广泛分布于牵引区的纤维血管基质、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中 ,尤其是在截骨断端的血肿区 ,TGF β1的阳性着色最强。在稳定期 ,牵引区TGF β1的阳性着色逐渐减弱 ,主要见于胶原纤维矿化、成骨细胞形成类骨质的区域 ,且主要位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成骨细胞胞浆中。牵引完成后 12周 ,除骨髓腔中纤维血管基质可见少量TGF β1的阳性着色颗粒外 ,在骨外膜、骨基质及骨细胞内已见不到明显的TGF β1的阳性着色。结论 :TGF β1活跃参与了牵引区新骨的形成过程 ,它在刺激和诱导骨前体细胞及原始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 ,促进牵引区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新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199-201,I000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方法在3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d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TGF-βl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平均灰度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牵引区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牵引间隙新骨逐渐形成,应用rhBMP-2组中的新骨组织周围TGF-β1的表达比空白胶原组中的多。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单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伴小颌畸形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7例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及下颌骨体(13侧)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前经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7例患者均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其中3例为重度OSAHS,另4例为轻、中度OSAHS.6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1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7例患者的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手术包括两个术式: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和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后间歇期5~7天,牵引速度1 mm/d,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5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PSG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OSAHS症状均减轻或消失.除1例术前重度者术后诊断为轻度外,其余6例患者术后PSG检查结果显示均已达到治愈标准.7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复查18~51 个月,平均随访复查时间34.3 个月.无小颌畸形及关节强直复发.结论: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可有效矫治成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HS.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能有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手术次数.术后开口训练对牵引间隙内的骨形成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在治疗骨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治疗11例(15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S患者.患者年龄9~42 岁.4例为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重度小颌畸形,7例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9例合并重度OSAS,2例伴有轻、中度OSAS.8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3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11例患者15侧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术后复查10~22 个月,平均复查时间15.3 个月.手术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第二阶段,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术后间歇期4~7 d,牵引速度1 mm*d-1,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4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 PSG)检查.结果:11例患者19侧下颌骨经牵引延长后,小颌畸形及OSAS得到有效治疗.15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无关节强直复发.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可有效矫治TMJ强直导致的小颌畸形伴OSAS,并为关节成形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治愈率高,近期效果稳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应用牵引成骨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Liang C  Wang X  Yi B  Li Z  Wang X  Chen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07-809
目的:探讨应用牵引成骨技术治疗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方法。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治疗11例(13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9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患者年龄9.51岁,平均年龄20.9岁。手术首先在强直关节区形成15-20mm的骨间隙,然后在残留升支后缘行“L”型截骨,形成一长约2cm,宽约1cm的可移动骨段,然后安置骨牵引器,术后第4-8天开始牵引,牵引速度0.25mm/次。每天4次。直到可移动骨段顶端接近术中制备的假关节窝(保留3-4mm间隙)。术后即行开口训练。稳定期为3-4个月。结果:11例(13侧)患者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治疗后,开口度可以达到正常(33-45mm)。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新形成的髁状突经改建变得圆钝,形态接近正常髁状突,无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可有效治愈颞下颌关节强直,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风险小,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建立兔下颌双侧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于下颌右侧骨断端间植入含有rhBMP-2的可吸收胶原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左侧单纯应用ACS作为对照。分别于固定期第3、5周末处死动物。取标本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rhBMP-2侧新骨形成的速度以及骨小梁的密度均高于对照。结论:局部应用rhBMP-2能够提高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对下颌牵张成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