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凋亡,方法 不同胚龄和出生后小鼠肾脏做常规光镜标本,然后进行TUNE染色,结果 在胚龄14天肾小体发生时就出现细胞凋亡,以后细胞凋亡指数迅速增高,在胚断18天左右达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结论 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的整个发育过程均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高峰在胚龄18天左右。  相似文献   

2.
柴露燕  张津滔  吴茜  田娟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3):196-197,200,I0001
目的 观察Calbindin-D28k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Calbindin-D28k在胚胎小鼠肾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及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对胚龄10、12、14、16、18 d小鼠肾组织中Calbindin-D28k的表达进行定性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Calbindin-D28k在胚龄12 d胎鼠肾输尿管芽开始微弱表达,之后随胚龄增加其表达量逐渐增加.胚龄12 d在输尿管芽表达;胚龄14 d在输尿管芽Y型分支表达;胚龄16 d在榆尿管芽壶腹表达,且在S小体与输尿管芽壶腹连接处有少量表述;胚龄18 d定位于连接小管、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胞浆内.结论 推测Calbindin-D28k可能对胚胎小鼠肾集合管系的发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越  田娟  郭敏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4):289-291,383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在小鼠肾发生发育中的表达规律和定位,探讨FG-FR2与小鼠肾发生发育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对胚龄12、14、16、18 d和生后1、7、14、21、40 d小鼠肾组织中FGFR2的表达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FGFR2在生肾区输尿管芽微弱表达,在生后肾组织及各期肾小体未见表达。随着肾脏发育成熟,FGFR2主要表达于远端小管,且远直小管表达较强,远曲小管表达较弱;近端小管和集合管无阳性表达。蛋白印迹检测显示随着胚日龄的增加,FGFR2在肾组织的表达量逐渐增多。结论推测FGFR2在肾组织的表达可能与远端小管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鼠肾脏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不同胚龄和出生后小鼠肾脏做常规光镜标本,进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后通过光镜、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胚龄12d小鼠肾脏输尿管芽中可见细胞凋亡,皮质中的肾小体凋亡高峰出现在胚龄18d,而肾小管、髓放线以及髓质的凋亡高峰均出现在生后7d。结论凋亡现象在后肾开始形成时就存在,与输尿管芽的改建有关;生肾区的细胞凋亡主要与肾小体的完善有关;髓质中的细胞凋亡则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改建、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并检测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在小鼠肾发育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 术系统观察小鼠肾脏Slit2 和Robo1 的表达和定位;应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肾脏Slit2 和Robo1 表达的变 化规律。结果 Slit2 和Robo1 在胚龄12 d 小鼠肾脏生肾区开始表达;Slit2 在小鼠输尿管芽及其周围的间充质 聚集的部位阳性表达,Robo1 在小鼠肾脏生肾区广泛表达,主要分布于生后肾组织和输尿管芽上皮细胞基底 面;在肾单位发育过程中,Slit2 定位表达于逗号小体阶段和S 小体阶段,且表达较强,在Ⅲ期肾小体阶段、Ⅳ 期肾小体阶段及成熟肾小体阶段有微弱表达;Robo1 定位表达于逗号小体阶段、S 小体阶段、Ⅲ和Ⅳ期肾小 体阶段,且表达较强,在成熟肾小体阶段有微弱表达;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在肾脏泌尿小管如近端小管、远 端小管及集合管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蛋白印迹检测从小鼠胚龄14 d 开始,Slit2 表达先递增,至胚龄16 d 达 峰值,而后逐渐递减。Robo1 表达从小鼠胚龄14 d 开始逐渐递减。结论 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参与肾输尿管 芽的萌出、输尿管芽与生后肾组织的诱导、肾小体发育及泌尿小管发育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6.
田娟  郭敏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5):1-3,I0001
目的 观察Calbindin—D28k在小鼠肾脏输尿管芽的表达规律和定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像分析方法对各组小鼠肾脏输尿管芽Calbindin—D28k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胚龄12d,Calbindin—D28k在输尿管芽微弱表达;胚龄14d在输尿管芽分支表达增强。胚龄16d在输尿管芽壶腹表达强烈,且在S小体与输尿管芽壶腹连接处表达。此后Calbindin—D28k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Calbindin—D28k在胚龄12d胎鼠肾脏输尿管芽微弱表达,之后随胚(日)龄增加其表达量逐渐增加,表达部位为输尿管芽上皮细胞胞浆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nNOS)在小鼠发育不同阶段肾小体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胚龄(E)12、14、16、18 d及生后日龄(P)1、3、7 d小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肾小体发育各阶段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12d时在输尿管芽周围的生后肾组织中即可见到nNOS的阳性表达;随后,在各期肾小体中都可见到nNOS的表达,但是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nNOS随着肾小体的发育,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nNOS在小鼠肾小体发育早期即发挥作用,但随着肾小体的发育成熟,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胚龄的大鼠后肾植入同种异体远交系成年宿主体内后的生长变化,探讨大鼠胚胎后肾移植的胚龄选择及血管起源。方法采用光、电镜技术观察胚龄16、20天的大鼠后肾植入同种异体远交系成年宿主体内后肾脏各部的发育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胚龄20天大鼠后肾内CD31 细胞的分布。结果离体后肾移植后可以生长和分化,产生成熟的肾小体;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强弱与胚龄有关;胚龄20天大鼠后肾内CD31 细胞分布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及部分皮质中的间质细胞。结论供体后肾肾小体出现之前是移植的最佳时间;后肾移植物内的毛细血管袢是由其自身的间质细胞分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nNOS)在小鼠发育不同阶段肾小体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胚龄(E)12、14、16、18 d及生后日龄(P)1、3、7 d小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肾小体发育各阶段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12d时在输尿管芽周围的生后肾组织中即可见到nNOS的阳性表达;随后,在各期肾小体中都可见到nNOS的表达,但是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nNOS随着肾小体的发育,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nNOS在小鼠肾小体发育早期即发挥作用,但随着肾小体的发育成熟,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受体-整合素α2、α3及α5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其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技术结合体视学方法对不同胚龄及生后日龄小鼠肾组织中的整合素α2、α3及α5的表达进行系统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从胚龄12 d整合素α2、α3及α5即开始表达;整合素α2在发育各期肾小体表达较弱,在肾小管和集合管表达较强;整合素α3在发育各期肾小体表达较强.体视学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含量均随肾的发育逐渐增加.结论:推测整合素α2、α3及α5在小鼠肾发育中起一定作用,α2主要与肾小管和集合管发育相关,α3与肾小体发育相关最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显像及多普勒能量图对于检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肾移植受者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多普勒能量图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移植肾正常组(26例)、急性排斥组(6例),并与超声引导下肾组织穿刺病理活检进行对比。结果6例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均高于移植肾正常组;急性排斥组肾脏的长径及肾皮质厚度明显大于移植肾正常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能量图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阶段兔肾皮质血流灌注的变化及其与肾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15只雄性家兔术前行左肾超声造影作为对照组(R0,n=15),然后将其随机分为缺血后再灌注第1d组(R1,n=5)、第3d组(R2,n=5)、第5d组(R3,n=5).均切除右肾并建立左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行超声造影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测量灌注峰值时间(TTP)、曲线上升支斜率(β)、灌注峰值强度(A)、曲线下面积(AUC),统计各参数的变化并观察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肾缺血恢复灌注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TTP、AUC值增加,β值降低(P〈0.05);缺血再灌注组各组间TTP,β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恢复灌注后第3d TTP的延长和β的下降最为显著.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能反映兔肾血流灌注异常,其中TTP,β是评价肾血流灌注损伤价值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早期观察第二极体判断受精的方法对胚胎发育及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全年行IVF长方案治疗的患者606例,根据病史判断受精障碍风险将其分为两组。A组:受精后4 h拆除颗粒细胞判断早期受精。B组:受精后17~18 h观察受精。分别比较两组年龄、获卵数、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数/2PN卵裂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两组可利用胚胎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项统计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受精障碍高风险患者在4 h拆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有降低可利用胚胎率的风险,不建议所有IVF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TP)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RIRI)模型。选用健康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单纯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茶多酚预处理组。于肾缺血再灌注(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RIR)开始时刻、RIR后2h、RIR后24h分别检测血清肌酐(SCr),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肾组织SOD、肾组织MDA及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茶多酚预处理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RIRI组SCr水平升高(P〈0.05),肾组织及血清中的SOD降低及MDA水平增加(P〈0.05)。而茶多酚预处理组SCr、血清MDA和肾组织MDA均比单纯RIRI组低(P〈0.05),血清SOD水平及肾组织SOD水平升高(P〈0.05)。结论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茶多酚能起到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用化疗药物紫杉醇(TAX)对人树突状细胞(DC)生物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实验:分别在紫杉醇5 ng/mL(b组)、10 ng/mL(c组)、20 ng/mL(d组)、40 ng/mL(e组)的浓度下及不加紫杉醇的条件下(a组)培养DC细胞,检测各组DC细胞的存活率、细胞成熟标志物及细胞因子分泌量,探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测定与紫杉醇处理的树突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肺癌A549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测定紫杉醇对树突细胞抗原呈递作用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肿瘤组织块,皮下接种于裸鼠腋下,建立裸鼠肺癌模型.2d后将30只裸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细胞株A549+盐水(NS);B组:细胞株A549+DC+CIK;C组:细胞株A549+CIK+TAX;D组:细胞株A549+TAX;E组:细胞株A549+TAX+DC+CIK.每3天检测1次肿瘤大小、裸鼠存活时间.结果 体外实验:在共培养6d的前提下,b、c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组存活率仅为17.5%.c组和e组CD86、CD40、MHCⅡ的表达以及IL-12的分泌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d组除了CD86,其他检测指标较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只有MHCⅡ较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0 ng/mL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在效靶比5∶1和10∶1的情况下,杀伤效果明显高于未经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其中紫杉醇处理组的细胞在效靶比为10∶1的情况下,杀伤活性已经到达(91.37±5.24)%.体内实验:B、C、D、E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3.0、34.0、31.8、41.8 d,明显高于对照A组(23.8 d)(P< 0.05).E组平均存活时间大于41.8 d,明显高于B、C、D组(P< 0.01),其中E组中,45 d仍有3只存活,D组在前25 d体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25 d后瘤体增长速度增加,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中浓度的紫杉醇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并提高其抗原呈递能力.高浓度紫杉醇可杀死树突状细胞,抑制其免疫活性.中浓度紫杉醇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白介素12.紫杉醇、DC、CIK联合应用可提高荷瘤裸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肾血管收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28只大鼠制备离体灌注肾模型,随机分为4组(n=7)。A1组:无钙Kreb’s液灌流组;A2组:无钙Kreb’s液+TNF-α(100μg/L)灌流组;B1组:无钙Kreb’s液+2-APB(30μmol/L)灌流组;B2组:无钙Kreb’s液+TNF-α(100μg/L)+2-APB(30μmol/L)灌流组,4组在刺激期均加内皮素(endothelin,ET)(1 nmol/L)刺激。灌流结束后,计算肾脏水肿率,HE染色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结构。结果平衡期过后,各组基础灌注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1、A2组ET刺激后,肾灌注压较基础压均明显升高(P〈0.05);A2组灌注压升高值显著高于A1组(P〈0.01)。B1、B2组ET刺激后,肾灌注压均略升高,但与基础灌注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灌注压升高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肾脏的水肿率均低于30%,灌流后肾脏标本切片均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损伤,与灌流前相符。结论 TNF-α可能通过上调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进而增强ET引起的肾血管收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腺嘌呤所致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ning growth-β1,TGF-β1)、血小板反应因子-1(thrombospondin-1,T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n=30),以2.5%腺嘌呤悬混液灌胃;正常对照组(n=30),给相同体积淀粉溶液灌胃。两组分别于7天、14天、21天留尿标本后,各处死大鼠10只,取血、肾脏标本。测定体重(BW)、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肾重指数(肾脏重量/体重,KI)、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白蛋白(ALB),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TGF-β1、TSP-1、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7天时模型组大鼠与同时相点对照组相比,BW增加缓慢(P<0.01),ALB无明显变化;14天和21天时模型组大鼠与同时相点对照组和前一时相点自身对照比较,BW明显下降(P<0.01),血ALB明显降低(P<0.01);7天、14天和21天时模型组大鼠24 h U-TP、KI、尿NAG、SCr、BUN呈进行性升高(P<0.01)。7天、14天和21天时模型组大鼠TGF-β1和TSP-1表达均呈进行性增高(P<0.01)。在对照组肾组织中,VEGF广泛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足突细胞,随着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加重,模型组肾组织中VEGF的表达逐渐减少。在模型组大鼠各时相点中,肾间质TGF-β1表达量与肾小管TGF-β1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s=0.940,P<0.01);肾小管VEGF与TGF-β1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s=-0.945,P<0.01),同时与肾间质TSP-1呈显著负相关(rs=-0.923,P<0.01)。各时相点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TSP-1-TGF-β1轴表达增强促使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推测TSP-1在腺嘌呤灌胃法制备CRF模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VEGF表达下降也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18.
苯对小鼠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对小鼠胚胎体内发育的毒性。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性成熟的昆明种小鼠,雌雄合笼产生孕鼠,孕鼠被随机分成5组(溶剂对照组、高、中、低剂量苯染毒组和环磷酰胺染毒组),每组8只,分别在小鼠妊娠第6-15天用25(低剂量)、100(中剂量)、400 mg/kg.d(高剂量)的苯进行灌胃染毒,每天一次,同时设植物油溶剂对照和环磷酰胺(10 mg/kg体重)阳性对照。观察孕鼠的体重增长情况;于妊娠第18天处死孕鼠取出胚胎,观察胚胎的生长发育状况、死胎和吸收胎鼠数及畸形发生情况。结果与植物油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苯染毒可降低孕鼠体重的增长率(P〈0.05),高剂量苯染毒孕鼠能使胚胎吸收和死亡发生率增加(P〈0.05),并可抑制胎盘和胎仔生长发育,中、高剂量苯染毒导致胎鼠畸形发生率增加(P〈0.05),但对孕鼠和胎仔的毒作用影响均弱于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P〈0.05)。结论苯在体内对小鼠胚胎具有发育毒作用和致畸形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人胚胎培养液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其与胚胎质量、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取35例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注射(ICSI)的不孕患者受精后第三天的胚胎培养液,分为优质胚胎组和劣质胚胎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中LIF的含量。结果:LIF在人胚胎培养液中有表达,优质胚胎培养液中LIF的含量较劣质胚胎培养液中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培养液中的LIF含量与妊娠结局关系明显,LIF含量〉700ng/L时妊娠结局较好。结论:LIF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测定胚胎培养液中的LIF含量可以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模型鼠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免疫介导AA小鼠模型。输入体外增殖培养的BALB/c小鼠骨髓MSC,作为MSC组,15只;用未治疗的AA模型小鼠作为第一对照组(模型组),15只;正常BALB/c小鼠作为第二对照组(正常组),10只。把MSC输注到实验组小鼠体内,分别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率、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变化等各项指标。结果模型组小鼠,3只于第2周内死亡,7只于第3周内死亡,2只于第4周内死亡,28d存活率20.0%;MSC组,4只于第3周内死亡,28d存活率73.3%,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小鼠模型组与MSC组在8d时外周血象明显下降,14d时模型组外周血象仍明显降低,而MSC组开始回升,至28d血象基本恢复正常。骨髓行形态学检查显示模型组骨髓增生明显减低,有核细胞数明显减少,由大量脂肪细胞填充骨髓,而MSC组骨髓增生活跃,脂肪细胞较少。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存活率,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