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分支机理。方法选取我院CT检查典型主动脉夹层共38例,观察AD分型、主动脉受累分支及破口情况;结果 38例AD患者中,A型22例,B型16例;主动脉累及分支111支,其中完全来源于假腔70支,完全来源于真、假腔40支;显示内膜破口40个;结论主动脉受累分支与内膜破口表现出相关性,可能与脉动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4.2±10.6)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7例无内漏,1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术后造影1例有内漏者,无加重,其余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18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MSCT)和CT仿真内镜(CTVE)表现,探讨CTVE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行MSCT增强扫描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病人,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CTVE成像。18例中I型主动脉夹层1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7例。结果:11例I型和7例Ⅲ型主动脉夹层清楚地显示了狭窄的真腔和扩张的假腔,以及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和分支受侵情况,并清晰地显示5例假腔内的血栓,10例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破口。结论:CTVE技术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显示破口的部位、夹层和假腔内的血栓,了解主动脉各分支有否受侵和受侵的程度,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的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超声图像清晰显示局部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壁分离呈双层离散回声,主动脉腔内显示一条回声带,假腔形成,真腔变窄,真腔内血流增速,血流显色明亮混乱,部分假腔内显示血栓回声及暗淡血流信号.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确诊和筛查主动脉夹层的首选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5例次)CT原始横断位图像及经后处理VR、MPR、CPR图像,观察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破口、夹层长度、是否累及分支动脉、真假腔大小、腔内是否存在血栓、夹层动脉是否扩张或狭窄以及内脏是否缺血或坏死。结果:MSCTA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VR、MPR、CPR图像结合横断位图像清晰显示动脉夹层的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影,显示内膜破口4例,夹层长度2~4cm不等,累及分支动脉3例,假腔大于真腔3例,真腔大于假腔1例,假腔内血栓2例,所有动脉夹层真腔供血3例,假腔供血1例,1例为动脉夹层内支架术后,夹层消失,管腔通畅。1例合并小肠缺血。结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目前MSCT是本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假腔的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多平面重建。术中判断真假腔方法有 :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 ,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 ,导管沿途冒烟法 ,导丝从近端漂下法等。 结果 :左前斜 4 5°造影时 ,81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 ,35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真假腔重叠 ,而在腹主动脉段 ,夹层真假腔的位置关系变化繁多。在端侧孔导管途中冒烟时发现 2例导管从远端假腔经过夹层裂口进入夹层真腔。2例采用肱股导丝技术。全组 116例除 1例因移植物释放困难放弃手术外 ,其余均顺利恢复夹层远端真腔血流。结论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 ,认真做好术前、术中的每一步操作 ,可避免误判所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低场磁共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动脉夹层患者18例,临床诊断、治疗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主动脉腔内可见线状撕裂的内膜片,17例患者假腔大于真腔内径,假腔内流空信号衰减,真腔流空信号存在;1例患者,假腔内经小于真腔;患者伴有胸腔内积血或积液1例;所有病例病灶破裂口显示差.结论:低场磁共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明确,可作为首选,对内膜破口及再破口显示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Castor单分支支架置入术后近端主动脉的早期重塑。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2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因近端着陆区不足行Castor单分支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手术细节、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通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软件建立的三维图像测量主动脉角度、横截面积、长度和弯曲度等不同参数。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近端主动脉的几何参数。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主动脉弓与升、降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的夹角增大(P<0.001);术后升主动脉、近端主动脉弓的横截面积减小(P<0.05),总胸主动脉和假腔的横截面积减少(P<0.001),真腔的横截面积增加(P<0.001);术后主动脉弓长度增加(P<0.05),其他主动脉参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对近端主动脉有良好的几何重塑作用,尤其为近端着陆区不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s)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夹层真假腔转归变化和主动脉重构情况。方法分析2003年2月到2008年3月有完整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的112例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经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的1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56.6岁,男性94例)中,急性期病例54例(48.2%,平均63.8 h),慢性期58例(51.8%,平均22.3个月)。影像学观察术后夹层的形态学改变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测量主动脉不同部分真腔(true lumen TL),假腔(false lumen FL)及主动脉腔(whole lumen WL)直径的改变并计算真腔指数(TL index TLi)和假腔指数(FL index FLi),统计分析用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平均随访25个月,术后TLi明显增加,FLi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DeBakeyⅢ型夹层可封闭原发破口,使真腔增大,假腔减小并血栓形成,主动脉重构以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
郭永华 《吉林医学》2010,(33):6047-604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主动脉夹层CT资料,观察CT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显示特点。结果:CT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分辨、病变部位和范围显示清楚,全部病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CT主要征象为不同密度的真、假双腔,发现剥离的内膜,以及钙化内移的内膜。还可以观察受累主动脉其分支和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疗效。方法86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7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岁(29~74岁)岁。术前行CT增强扫描(部分病例为MRI检查)及DSA检查,选用大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植入后即刻行DSA检查。随访采用EBCT增强扫描。结果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77例无内漏,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急性腹腔内脏供血障碍中毒性休克者,覆膜支架种植术后虽然供血改善,但中毒症状未改善,最终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术后造影9例有内漏者,无加重,12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术后30天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部观察。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AD)预后极差,24小时内死亡率为21%,3个月死亡率达90%,及时正确诊断极为关键。诊断目的在于证实主动脉夹层的存在及准确的分型。明确夹层的范围、内膜破口位置、内膜瓣走行、血栓、主要分支血管的血流灌注、有无主动脉周围血肿,评价假腔的通畅性及真腔受压的程度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5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MSCT)和CT仿真内窥镜(CTVE)表现,探讨CTVE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例主动脉夹层进行MSCT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在AW工作站上进行CTVE成像。5例中Ⅰ型主动脉夹层2例;Ⅱ型主动脉夹层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结果:2例Ⅰ型和2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均清楚地显示了狭窄的真腔和扩张的假腔,以及假腔内的血栓,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和分支受侵情况。清晰地显示1例Ⅱ型主动脉夹层的内膜裂缝。结论:CTVE技术是一种无刨伤、无痛苦,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及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仔细观察其CT特征。结果:15例主动脉夹层按DaBaKey分型,其中I型7例,Ⅲ型8例。CT表现有如r特点:(1)病变主动脉增宽;(2)主动脉腔内有稍弯曲的低密度线状内膜片影;(3)撕裂的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其内CT值相同或不相同;(4)多数假腔大,真腔小。结论:增强CT可快捷精确地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CT血管成像可清晰直观地显不士动脉夹层的形态与范围,CT检查对确定本病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资料。结果:主动脉增宽30例(100.00%),以升主动脉及弓降部为主,管径38~65mm;显示弧线状低密度的内膜片影30例(100.00%),26例真腔高于假腔,4例密度接近,真腔大部分小于假腔;血柱形成14例;内膜撕裂口显示6例。结论:CT平扫及增强CT可快捷准确地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对确定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真腔显影早于假腔,假腔直径均大于真腔,真腔受压呈新月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30例(83.3%),显示钙化的剥离内膜片19例(52.7%)。多平面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28例(77.7%)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受累,6例(16.6%)髂总动脉受累。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 型30例。结论 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对夹层动脉瘤明确分型,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斌  臧国辉  杨帮本 《安徽医学》2010,31(2):158-159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6例主动脉夹层进行分析。6例患者均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升主动脉造影,了解主动脉真假腔、夹层裂口及其与重要血管分支位置关系。切开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造影检查。观察真假腔血流变化、主动脉分支供血的情况。结果6例患者支架置入定位准确,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真腔明显扩大显影良好,原假腔未再见显影。无截瘫及瘤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Chen LW  Lu L  Dai XF  Zhang GC  Cao H  Yang G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435-3437
目的 探讨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技术简化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替换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2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人造血管替换和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当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横断左颈总动脉并缝闭其近端开口.于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间横断主动脉弓,将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应用三分支人造血管替换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并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相连接.结果 术中均能顺利地植入单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下半身停止灌注时间和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分别为( 161±32)、(97±20)、(21 ±4)和(31±6)min.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和分支支架血管通畅,周围无血流,单分支支架血管植入部位的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 应用单分支支架血管直视植入来简化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替换是可行的;这种方法避免了常规主动脉弓替换术中较深部位的左锁骨下动脉吻合和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远端人造血管-降主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院心脏外科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连续收集21例行双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全弓置换治疗的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通过术后CT血管成像(CTA)结果评价其有效性,主要包括:双分支支架是否成功释放到位、有无移位、内漏以及支架周围假腔是否形成完全血栓。安全性评价主要是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术后6个月进行第一次随访,之后每年随访一次。结果 21例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成功植入双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院内死亡率为4.8%,术后复查CTA未见双分支支架血管狭窄、扭曲及移位,无内漏及支架相关新发血管破口。所有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观察到假腔消失以及真腔恢复。平均随访时间为(38.2±12.5)月。结论双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该方法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内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1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先进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主动脉根部用自体心包片与右房建立分流,出院复查心脏彩超和主动脉电子束CT。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体外循环时间(221.33±37.98)min,心肌阻断时间(124.77±50.00)min,停循环时间(28.38±8.12)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9.30±9.57)min。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因分别为不完全肠梗阻以及急性缺血性脑病,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出院时复查主动脉电子束CT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于人多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