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09-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株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变异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rus,VDPV)及其引起的VDPV循环(Circulating VDPV,cVDPVs),为河北省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脊灰实验室手册》的要求,对全省2009-2011年997例AFP病例及90例的接触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分离的脊灰病毒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 河北省2009-2011年,从24例AFP病例和7例AFP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将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得到38株脊灰病毒,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对脊灰病毒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其中,36株发生突变,变异率均<1.0%,最多变异个数为5个.脊灰病毒阳性AFP病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结论 2009-2011年分离到的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局部地区出现高变异株,未发现VDPV,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株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 VDPV)进行鉴定和应急处置。方法 对宁夏某区2022年9月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和其同居住区的健康儿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分离脊灰病毒,对分离株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鉴定;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和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估。结果 从1名健康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Ⅰ型脊灰病毒,该分离株与Ⅰ型Sabin疫苗株相比VP1区发生13个核苷酸变异(1.43%),鉴定为VDPV。2021-2022年该区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基础和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均为100%。未发现该分离株在当地循环。结论 研究地区脊灰病毒分离株为健康携带者VDPV,未造成循环。宁夏需继续保持适龄儿童高水平脊灰疫苗接种率和高灵敏性的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河北省2007~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进行VP1编码区基因特征分析,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依据。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灰实验室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VP1编码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河北省2007~2008年,从AFP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脊灰病毒42株,以Ⅱ、Ⅲ型血清型为主,均为疫苗类似株,未发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结论脊灰病毒VP1编码区基因特征分析可用于识别脊灰病毒传播途径,并对免疫规划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辽宁省2015年首次分离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所涉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用L20B和RD细胞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型内鉴定;对病毒VP1区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该例AFP患者血清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4、1:4、1:8;患者的9份粪便标本中,2份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阳性;阳性分离物的型内鉴定为PVⅡ-SL-Discordant;与Ⅱ型脊灰疫苗株(Sabin株)相比,两毒株VP1区序列核酸变异数分别为21个(2.3%)和22个(2.4%),鉴定为Ⅱ型VDPV。结论该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其Ⅱ型VDPV分离株未引起循环。灭活脊灰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需加强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所有脊灰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了型内鉴定,并对型内鉴定异常株进行了VP1区的序列测定。结果贵州省在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共有95例分离到脊灰病毒。其中Ⅰ型22例,Ⅱ型26例,Ⅲ型21例,混合型19例,脊灰病毒混合非脊灰肠道病毒7例。经用PCR-RFLP和ELISA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共有16株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存在差异,其中3株脊灰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在PCR-RFLP图谱上有差异[其中1株同时为双反应(DRV)],3株ELISA结果为DRV,11株ELISA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在这些型内鉴定异常株病毒中,Ⅰ型13株,Ⅱ型3株。对这16株脊灰病毒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和1株Ⅱ型VDPV。结论根据对贵州省2004年从95例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儿童分离的脊灰病毒的血清定型结果和型内鉴定结果及对13株Ⅰ型和8株Ⅱ型脊灰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在人群的循环导致疫苗病毒神经毒力恢复突变。通过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Ⅰ型VDPV的循环和Ⅱ型VDPV。对2004年下半年脊灰病毒基因特点的分析,提示贵州省已经阻断了Ⅰ型VDPV的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山西省2006年报告的4例聚集性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采集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4株Ⅲ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进行VP1编码区基因特征分析,以判断这起事件的性质。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脊灰实验室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学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VP1编码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4例高危AFP病例中的3例为疑似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sis Poliomyelitis,VAPP),在发病时间上接近。4株Ⅲ型PV与疫苗参考株BJOPVⅢ相比,VP1编码区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7%、99.9%、99.4%、99.9%,均鉴定为疫苗相关株。基于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建立的进化树表明,4株PV之间无相关性,从3例VAPP中分离到的3株Ⅲ型PV在VP1编码区共享第2637位胞嘧啶核苷酸(C)→尿嘧啶核苷酸(U)突变位点,该位点变异导致氨基酸由缬氨酸(Val)突变为丙氨酸(Ala)。结论加强聚集性高危AFP病例和VAPP的实验室监测,早期发现PV循环并及时阻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23年安徽省从1例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2株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探讨其对安徽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影响。方法 从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1例非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PV),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内鉴定,通过中和实验获得单型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对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从1例非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2株Ⅰ+Ⅲ混合型PV,其中Ⅰ型(2023MYKJH 01-1和2023MYKJH 01-2)分别有13和12个核苷酸变异,变异率分别为1.4%和1.3%,鉴定为Ⅰ型VDPV,与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监测到的Ⅰ型VDPV处于不同分支,Ⅲ型为疫苗相似株。后续采集的粪便标本未分离到Ⅰ型VDPV。结论 2023年安徽省检出两株Ⅰ型VDPV的非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发生Ⅰ型VDPV循环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5-2016年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检测状况,为河北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河北省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对脊灰病毒分离株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VP1区基因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从665份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12株(1.80%)、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12株(16.84%)。与Sabin株相比,脊灰病毒VP1区核苷酸发生0个变异3株、1个变异6株、2个变异4株、3个变异2株、4个变异1株;在NPEV分离株中,7-8月份分离株数占47.2%。结论 2015-2016年河北省脊灰病毒分离株均为疫苗相关株,病毒核苷酸变异以低变异为主。  相似文献   

9.
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的发现和基因特点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4年Ⅰ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cVDPVs)的基因特征,阐述cVDPVs的出现为全球消灭脊灰带来的挑战。方法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对各个省送检的每1个脊灰病毒分离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的型内鉴定。毒株型内鉴别显示异常时,则对该株病毒进行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4年从贵州省CDC送检的脊灰病毒株(或粪便标本的复核)中,共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这9株VDPVs从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和4名接触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其中8株分离于贞丰县挽兰乡的2例AFP病例和3名接触者,另外1株分离于贞丰县白层镇的1名AFP病例接触者。结论对9株cVDPVs的VP1编码区的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它们有相似的核苷酸序列,共享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说明VDPVs已发生了循环。cVDPVs很可能来源于2003年秋季的1次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的传播。对其中5株VDPVs的3D区和1株VDPV(8229-2)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脊灰病毒血清型之间的重组,也未发现与非脊灰肠道病毒的重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中国201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Polio Laboratory Network,PLN)监测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运转情况,为中国重新恢复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National Polio Laboratory,NPL)的监测数据库,总结PLN运转中的质量控制,评价PLN的各项运转指标。结果中国2012年PLN共收集了6163例AFP病例的12204份粪便标本,14d内双份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2.6%,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2.1%。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4版《脊灰实验室手册》的要求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试验结果28d内及时反馈率为99%。2012年,在116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oliovirus,PV),分离率为2.10%(116/5534);在680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分离率为12.29%(680/5534)。2012年,NPL收到PLN送检的283株PV,对375株单血清型PV采用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进行型内鉴定(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发现7例(共计25株)疫苗衍生(Vaccine—derived)PV(VDPV),其中Ⅰ型2株,Ⅱ型16株,Ⅲ型7株,未发现野生型(Wild Type)PV(WPV)。2012年,NPL收到环境监测送检的314株PV,全部采用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进行ITD,在山东省发现1株VDPV。2012年8月,NPL作为WHO西太平洋区脊灰参比实验室接受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WHO的年度现场认证;2012年10月,NPL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了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VDPV筛查的职能考核;2012年12月,又以满分通过了WHO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的第一次职能考核。在中国PLN中,有11个省级CDC脊灰实验室参加并通过了WHO的实验室现场评估认证;22个省级CDC脊灰实验室参加并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了荧光定量PCR和VDPV筛查的职能考核。2012年10月9日,WHO通过对中国AFP病例监测质量和结果的评估,宣布中国重新恢复无脊灰状态。结论2012年,PLN运转正常、敏感有效,在AFP病例和环境监测中未发现WPV,为中国恢复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从兖州市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编号为CHN11032—1、CHN11032—2)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经核苷酸序列测定,鉴定为脊灰Ⅰ型VDPVs。其中CHN11032—1株有13个核苷酸变异,与赛宾(Sa—bin)Ⅰ型相比差异为1.43%(13/9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监测情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以防止其扩散. 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河北省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与血清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从407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24株,分离率为5.90%,从24例AFP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脊灰疫苗株病毒.对分离到的39株单血清型PV进行了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均未发现VDPV和脊灰野病毒. 结论 2008年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实验室监测系统敏感有效,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中国首次发生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循环事件中,病例的临床检查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方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按个案调查表进行,临床符合脊灰病例由国家和省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会诊并做出最后分类。结果2004年8月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经序列分析发现,贵州省CDC送检的1例AFP病例脊灰病毒分离物为Ⅰ型VDPV,病毒株VP1区与Sabin疫苗株脊灰病毒相比有≥1%核苷酸变异。在此后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中,又发现1例VDPV病例,此2例的3名接触者中分离到VDPV,并在1例高危AFP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VDPV,证实贞丰县发生了VDPV循环。经调查发现,本次疫情发生于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覆盖率较低、人口密度较大、流动人口相对较多、卫生条件较差的山区。结论经过AFP病例主动搜索、OPV强化免疫活动的开展等多项控制措施,阻断了VDPV的循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例使用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发生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评价处置效果。方法对该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和型内鉴定;在当地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价和0-4岁儿童查漏补种工作。结果该例AFP病例接种第2剂bOPV后19d发病,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Ⅲ型脊灰病毒株,其VP1区发生11个(1.2%)核苷酸变异,鉴定为VDPV。经过采取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等控制措施后,未出现续发病例。结论该病例为Ⅲ型VDPV病例,及时采取查漏补种等措施有效地阻断了可能的VDPV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定分析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疑似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实验室确诊感染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别,为河南省制定更完善的脊灰防控策略及维持"无脊灰野病毒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第4版》操作规程,使用RD和L20B两种细胞对河南省2016年AFP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及逆转录PCR法进行病毒序列鉴定和分析。结果共检测453例疑似AFP病例,其中有7例(1.55%)病例分离出10株脊灰病毒,其中Ⅰ型、Ⅲ型和Ⅰ+Ⅲ型分别为5株,3株和2株。分离到脊灰毒株与Sabin株相比,核苷酸VP1区发生0、1、2、4和6个变异的数量分别为3、1、3、2和1株。结论 2016年河南省分离出脊灰病毒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型别以Ⅰ型为主,VP1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广西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实验室监测现状,为广西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广西2010—201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监测病例及2011年环境污水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阳性株进行型内鉴定及VP1编码区序列测定分析。结果共采集AFP病例粪便标本3016份,环境污水标本72份。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PV 47株,分离率为1.56%;从污水标本中分离到PV 120株。所有PV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相似株。结论2010—2014年广西的AFP病例及2011年的环境标本监测均未检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提示广西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我省脊灰病毒(PV)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方法:分析11个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录入的数据库、国家及我省脊灰实验室监测的数据。结果: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481例,省脊灰实验室共收集粪便标本950份,所有粪便标本用L20B(转人脊灰病毒受体的小鼠肺细胞系)、RD(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系)同时进行肠道病毒(EV)分离。从31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PV,分离率为6.5%,并对所有PV进行了血清定型。从71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NPEV,分离率为14.9%。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共计38株。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对38株PV重新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复核,结果符合率为100%。同时国家脊灰实验室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并对其中27株进行了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未检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或野毒株,全部为脊灰疫苗株。结论:河北省2006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细胞系敏感性没有降低,脊灰实验室质量控制良好,继续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首次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健康携带者的发生及处理情况,评价处理效果。方法对发生的VDPV健康携带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分离病毒;对个案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对个案所在地及相邻地开展儿童常规接种率快速评价;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标本带毒率调查。结果经过自治区专家诊断组诊断,该个案为VDPV健康携带者,从该健康携带者分离到脊灰Ⅰ型病毒株,VP1区发生10个碱基变异,与Sabin疫苗株脊灰病毒相比核苷酸变异率为1.1%。结论当地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和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指标良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乌审旗采取了包括AFP病例主动搜索、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补充免疫等多项措施,有效地阻断了VDPV的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型内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采用VP1区序列测定的方法。结果山东省1997~200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173株),接近Ⅰ型和Ⅲ型之和。其中疫苗变异脊灰病毒10株,仍以Ⅱ型为主(8株),且有1株(CHN1025)VP1区变异率达到1%,为VDPV,但该毒株无2代病例发生。结论在山东省连续多年的口服脊灰疫苗免疫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但从AFP病例中曾分离到1株VDPV,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局部地区仍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存在着VDPV以及发生循环的VDPV潜在的可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阶段提供依据。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灰实验室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VP1编码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河北省2011年从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8株,均为疫苗类似株,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结论河北省2011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