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5d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
顾怡雯  舒锦 《中国康复》2021,36(10):599-60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基础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吞咽康复训练组(A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B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C组),每组40名患者。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和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颏下肌群肌电信号(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生活质量[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所改善(P<0.05),且B组、C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吞咽时限较治疗前缩短,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上述指标优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CVA后吞咽障碍患者9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观察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临床疗效、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及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法分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两组sEMG平均波幅均明显升高,吞咽时限缩短,其中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MGBF治疗急性出血性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较NMES更明显,且能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综合应用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璇  潘翠环  叶彤 《中国康复》2007,22(2):88-8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对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NMES组及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的药物治疗,NMES组同时进行NMES疗法。2组治疗前后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及4周时,2组中真假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均明显提高(P〈0.001),NMES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NMES等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MES组、综合组各20例,常规组接受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3组患者的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进行营养指标测量,同时记录治疗前后3组患者胃管留置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及各项营养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改善幅度更优于NMES组和常规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胃管留置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训练组各54例。常规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联合训练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治疗前后饮水试验评分、营养状况评分、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差异。结果:联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评分、营养状况评分、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训练组饮水试验评分、营养状况评分、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减少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提升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程华军  李海  许琼瑜  王令 《新医学》2011,42(6):390-391,411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辅助治疗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导致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NMES疗法。两组治疗前后采用电视荧光透视吞咽检查(VFSS)及洼田饮水实验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VFSS评分显示两组均无显著有效病例,观察组有效20例(80%)、无效5例(20%),对照组有效14例(56%)、无效11例(44%),两组有效及无效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洼田俊夫饮水实验显示观察组显著有效3例(12%)、有效17例(68%)、无效5例(20%),对照组无显著有效病例、有效14例(56%)、无效11例(44%),两组显效、有效、无效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MES联合康复训练与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导致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组加用V 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进行NME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均有所好转(P均<0.05),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92±0.95vs2.56±1.12,P<0.05)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7.60±1.89vs6.40±2.27,P<0.0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NMES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4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针组及对照组各15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和电针治疗。3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 结果:3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疗效更明显,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相比较,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但VFSS评分电刺激组治疗后明显高于电针组。 结论:电刺激疗法和电针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电刺激疗法作用更佳。 关键词  电刺激;电针;吞咽障碍;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54.1,R245,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35-04  相似文献   

11.
田野  熊高华  张逸  阳绪银  秦龙  王维 《中国康复》2014,29(6):412-414
目的:观察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33例、B组33例及C组34例,A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冰刺激疗法,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比较总疗效和胃管留置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B组高于A组(94.12%、72.73%、36.36%,P〈0.05)。A、B、C组的胃管留置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0.30%、27.27%、41.18%和6.06%、3.03%、0,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在冰刺激及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效果明显,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降低胃管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重建及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加用项针疗法和电刺激。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并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之间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重建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佩戴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每例患者患侧手功能在入组时和疗程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手功能(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P〈0.01);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2个月后简式Fugl—Meyer手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18例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12例和对照组106例,两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能力和心理状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吞咽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Bell氏麻痹面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Bell氏麻痹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ouse-Brackmann(H-B)分级、徒手肌力检查、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治愈时间等评定.结果:治疗20d后,2组H-B分级、肌力及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2组平均治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增加Bell氏麻痹患者面肌肌力,改善其主动运动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阈值。结果 3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腕关节的AROM、EMG阈值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最大背屈位足一小腿夹角、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粗大运动母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周治疗,2组患儿患侧的最大背屈值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最大收缩EMG值7支GMFM-88 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尖足步态,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综合康复治疗及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治疗组加用AM-800神经功能重建仪进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估,评估项目包括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FIM量表得分及Fugl-Meyer下肢得分均上升,其中治疗组相比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更显著,Fugl-Meyer下肢得分上升更显著(P均<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可降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