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后骨髓中存在着一群祖细胞能够迁移到外周循环中,并且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这一群细胞被定义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EPCs参与了最初的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  相似文献   

2.
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鉴定及内皮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同时应用VEGF和bFGF诱导,使之向内皮细胞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贴壁细胞的内皮标志CD31,CD34,Flk-1和vWF。结果:经VEGF和bFGF诱导后的EPC的内皮标志CD31,CD34,Flk-1和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结论:大鼠外周血中含有EPC,在体外特殊诱导环境下,可定向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细胞,类似于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在体外,EPC能吸收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ulexeuropeas lectin),形成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在体内,EPC能募集、归巢到血管损伤区,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再生。除骨髓之外,骨骼肌、血管软组织中都可检测到EPC。外周血中的循环EPC来源于骨髓,脐带血EPC来源于胎肝。EPC最早是作为CD34 单个核细胞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出来[1]。分离EPC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密度梯度…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皮祖细胞(EPC)是能直接分化成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参与胚胎期及成体的血管生长。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均有改变,使血管阻塞事件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有实验证实EPC存在并参与了出生后新血管形成。在动物肢体缺血模型中,EPC移植能扩大缺血组织的侧枝血管生长,恢复血流,改善缺血,这为糖尿病血管病变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细胞(VEC)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或危险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内皮功能损伤常伴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和状态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改变,是冠心病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增加的一项独立的预测指标.如何早期评价血管内皮的功能对于临床防治血管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生物活性因子检测及循环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和CEPs ,其中 11例患者 (4例乳腺癌、7例淋巴瘤 )经造血干细胞动员 (常规化疗 G CSF)。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分别为 0 378%± 0 10 3%和 0 0 5 9%± 0 0 13% ,高于正常对照组。经造血干细胞动员后患者外周血CECs和CEPs升高。结论 :G 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同时 ,对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亦有动员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淋巴细胞分离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分离EPC;用CD34免疫磁性活化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离CD34 细胞;分别培养在包被和不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HFN)的培养板内;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1、CD34和vWF的表达。结果:从成人外周血可分离获得EPC;不同的分离条件可影响获得EPC的数量和质量,HFN对EPC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进一步改进从人外周血分离获取EPC并行体外扩增的方法,为EPC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对脐血内皮祖细胞(EP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M200培养液。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后,进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33、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检测,鉴定其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在细胞分化的特定阶段,通过MTT、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HDL对EPC增殖、抗原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在细胞分化阶段,HDL明显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促使细胞由G1期向S期的转化。细胞增殖指数增加15.3%。cyclin D1表达增加89.9%。结论 脐带血中含有内皮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细胞。HDL对内皮祖细胞在体外的分化、增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体外内皮分化基础及其诱导条件。方法:〖HTSS〗采用密度分离与贴壁筛选结合法分离hMSCs,体外联合应用生长因子VEGF165和不同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N)与Ⅰ型胶原(Col),对其进行内皮诱导分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化学、流式细胞分析法及透射电镜对其分化后细胞进行鉴定。结果:hMSCs表达早期内皮分化标志之一KDR;PAS反应阳性及超微结构显示,hMSCs胞浆内含有大量糖原形成糖原池,分化后细胞胞浆外质内糖原明显减少或消失,暗示细胞发生分化;细胞诱导后CE34、β1整合素和KDR表达均增强。结论:诱导后细胞为过渡细胞群类型(transit population,TP),可向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EPC方向分化。推测由此类型细胞再分化为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即hMSCs→TP→EPC→ECs。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外剧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培养及分离,并探索EPC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条件:方法:健康成人肘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单个核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6孔板进行培养(含有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观察细胞集落、梭形贴壁细胞的形成过程。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咆仪进行EPC的鉴定。结果:在细胞培养的第4天,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开始形成从中间向外剧放射的细胞集落;住第7天时形成典型的长梭形,首尾相连成条索状;培养第2周时,长悛形细胞渐消失,出现鹅卵石样的圆形椭圆形细胞;在第3周时,鹅卵石样细胞增殖旺盛。可以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功鉴定EPC,并且VEGF和人纤维连接蛋白可以促进EPC的生长。结论:人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来源于单个核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出现于细胞培养第4-7天,晚期内皮祖绌胞出现于细胞培养2-3周时。EPC任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细胞,为EPC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是能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迟发性高增殖潜能及定向归巢特性。EPC细胞表面既存在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如CD34、CDl33,又存在内皮细胞表面标志VEG—FR-2,它可以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具有yon Willebrand因子,在体外培养中具有特异的形态特征。它与血管新生、心血管组织工程内皮化等关系密切,在基础研究、肢体缺血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领域有关EPC的研究非常活跃,从而为治疗缺血性疾病、血管组织工程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P)冠状动脉有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方法: 将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期间入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有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将其侧支循环根据Rentrop分级分为0、1、2、3级,Rentrop分级≥2级者归为侧支循环良好组(Coll+组,n=15),≤1级者归为侧支循环不良组(Coll-组,n =15),共2组。经造影导管抽取血样标本,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FITC-UEA-1)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计数。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和MTT法分别测定其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 结果: Coll+组内皮祖细胞数量(60.9±9.6)EPCs/视野(×400)显著高于Coll-组(31.0±4.1)EPCs/视野,P﹤0.01,其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也明显强于Coll-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EPCs的数量、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与侧支循环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 本研究显示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侧支循环的形成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孕妇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取孕期为10、20、30周的健康、单胎孕妇外周静脉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进行EPC鉴定,取培养4d的细胞,加入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UEA—I),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和记录图像。取培养7d的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数不同孕期孕妇外周血EPC集落(≥50个细胞)形成数(CFU)。分别通过跨膜迁移和增殖实验观察雌激素对EPC的动员和促增殖作用,随机选取培养7d的细胞,分别加入浓度为1×10^-10、1×10^-9、1×10^-8mol/L的雌二醇(雌二醇作用组),在相差显微镜下分别计数培养24h后EPC的跨膜迁移数和培养48h后EPC的增殖数,以加入PBS作为对照组,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平均85%以上的细胞摄取DiI-acLDL并结合FITC—UEA—I,可以鉴定为EPC。孕期为10、20、30周孕妇外周血EPC的CFU分别为1.67±0.33、4.83±0.60、7.50±0.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1×10^-10、1×10^-9、1×10^-8mol/L雌二醇作用组EPC跨膜迁移数(×10 ^3个/膜)分别为1.50±0,09、1.61±0.06、1.90±0.0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06,P〈0.01):EPC增殖数(×10^5个)分别为1.07±0.05、1.33±0.05、1.19±0.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3,P〈0.01)。结论孕妇外周血EPC的功能状态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对EPC的动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液和脐血中含有骨髓源性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组织缺血或内、外源性细胞生长因子 ,尤其是VEGF可以动员骨髓源性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到外周血液中 ,归巢并汇聚在缺血组织内 ,分裂、增殖及分化 ,形成新血管 出生后血管发生 ,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血浆循环miR-126和miR-16在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浆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miR-126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1)收集5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患者和52例健康人群的血样标本,采用Trizol LS提取血浆中总RNA,检测血浆miR-126和miR-16的表达;(2)通过转染在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中抑制miR-126的表达,转染30 h后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1)与健康人群相比,循环miR-126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miR-16在两组间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2)内皮细胞株EA.hy926中miR-126被抑制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为对照组的2.08倍(P<0.05)。结论: 血浆循环miR-126在冠心病患者表达下降,血浆循环miR-16在人群中的表达较稳定;miR-126通过负性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调Jagged1表达对内皮培养条件下老龄大鼠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脱臼处死1~2月龄和19~26月龄SD大鼠,PBS冲洗股骨和胫骨骨髓,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 应用含10% FBS的DMEM/F12培养基以差速贴壁法进行体外培养,DiI-ac-LDL与FITC-UEA-1荧光双染进行EPC特性鉴定。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PIRES2-EGFP转染组、PIRES2-EGFP-Jagged1转染组和未转染的年轻大鼠来源EPC组。荧光显微镜下计数GFP阳性细胞数并计算转染效率;免疫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Jagged1 mRNA和蛋白、von Willebrand因子(vW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激酶插入区受体(KDR)mRNA表达,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EPC的血管形成能力。结果:转染后Jagged1在EGFP-Jagged1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Jagged1过表达显著促进老龄大鼠EPC vWF与KDR mRNA表达(P<0.01)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P<0.01); vWF与KDR mRNA表达以及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在Jagged1转染组与年轻大鼠EPC组间未见有显著差别。结论:Jagged1过表达促进内皮培养条件下老龄大鼠来源EPC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表达成骨细胞表型的内皮祖细胞(EPC-OCN)含量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新华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48例,以钙化积分(CACS)定量评估冠脉钙化程度。其中冠状动脉无明显或轻度钙化的记为轻、中、重度钙化组。流式细胞术分析以CD34、KDR和OCN抗体所标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PC数量及EPC-OCN含量。结果:轻度钙化组EPC数量较中度及重度钙化组明显增多;重度钙化组表达EPC-OCN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钙化组;3组EPC-OCN数量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PC数量与钙化积分呈负相关;而EPC-OCN比例与钙化积分、血磷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患者循环EPC数量减少,与钙化积分呈负相关;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患者EPC-OCN比例升高,并与钙化积分、血磷浓度、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1(PECAM -1)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Wistar大鼠48只 ,诱发AP动物模型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静脉和下腔静脉血中多形核白细胞 (PMN)PECAM -1的表达。结果①在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动物模型中 ,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水平在AEP2、4h组相近 ,自4h开始 ,外周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上调至8h ,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下调至8h ,在AEP8h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②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中 ,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下调 ,外周循环组PMNPECAM -1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 ,在ANP4、6h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AEP胰腺微循环和外周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呈逆向性 ,在胰腺微循环呈下调趋势 ,在外周循环呈上调趋势 ;ANP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呈加速性下调 ,该结果显示 ,在ANP早期 ,抑制PMNPECAM -1的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改善AP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运动条件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是否会产生的影响目前尚无公识。 目的:观察急性运动对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健康男性成人志愿者12例参加急性平板运动锻炼(9.3±2.1) mi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运动前后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测定运动前后血浆和内皮祖细胞分泌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健康志愿者运动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较运动前增加(P < 0.05)。荧光标记法证实运动后ac-LDL及lectin抗体双阳性内皮祖细胞数量较运动前增加(P < 0.05),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 < 0.05),但黏附能力无明显变化。急性运动能明显增加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P < 0.05),健康志愿者运动前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和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增加倍数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回归关系(P < 0.05)。结果证实,运动可明显增加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其机制与其诱导一氧化氮释放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s,HEV)的发育过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出生后第0天、2天、6天、7天、8天、10天、12天、14天、18天、21天、25天、28天、31天、35天、40天的新生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结构和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各日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高内皮微静脉的分布。结果从第0天到第6天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无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不明显高大,属于类高内皮微静脉,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可见少量类高内皮微静脉,中心区则未见类高内皮微静脉。第7天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高内皮微静脉数量增多,但其分布仍局限于周边区,到第10天才出现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高大呈立方形。结论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发育规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