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3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Flow软件量化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A明确诊断,且行介入治疗成功的16例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患者均分4段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而后行狭窄闭塞部位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治疗.采用量化分析i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术前和术后即刻股总动脉分叉部、腘动脉分叉部和踝关节水平的达峰时间(TTP)值,并计算腘动脉分叉部TTP与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腘动脉分叉部TTP差值)和踝关节水平TTP和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踝关节水平TTP差值).采用t检验比较上述参数值的变化.结果 16例介入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总动脉分叉部术前TTP为(5.46±2.69)s,术后为(4.64±0.9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05).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TTP分别为(13.49±3.96)、(22.84±7.27)s,术后分别为(9.84±2.44)、(14.88±4.5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2和-3.710,P均<0.01).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 TTP差值分别为(8.03±4.04)、(17.38±6.17)s,术后分别为(5.20±2.42)、(10.25±4.6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4和3.746,P均<0.05).结论 通过iFlow软件量化分析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X线透视导引下经皮高位缝扎结合泡沫硬化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GSV)曲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X线透视导引下经皮GSV高位缝扎结合泡沫硬化术治疗的113例(133条肢体)原发性GSV曲张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53例,年龄为(62.1±10.8)岁。透视导引下高位缝扎GSV近端,同时行泡沫硬化治疗。术后1、3、6、12个月随访,超声评估GSV闭塞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复查评估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并与术前VCSS比较。结果 133条患肢手术均获成功。共112条患肢(84.07%)获12个月随访,103条患肢(91.96%)GSV维持闭塞;VCSS由术前4.71±2.15改善至0.74±0.60(V=6 328,P<0.01);16条患肢出现血栓性静脉炎,38条患肢出现缝扎处疼痛,均在2周内自行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X线透视导引下经皮高位缝扎结合泡沫硬化治疗GSV曲张操作简单、安全有效,GSV闭塞率与静脉热消融相似。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8例因服用NSAIDs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分为老年组(n=27例)和中青年组(n=11例),对两组临床症状、原发病、服药特点、出血情况结果、凝血功能、生化指标、Hp感染、住院天数和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以黑便及呕血为主要症状,而中青年组以黑便为主;27例老年患者中原发病以高血压(18例)和冠心病(16例)为主,而中青年组患原发病较少;老年组用药以服用阿司匹林为主(63.3%),中青年组以止痛药为主(64.6%);血红蛋白含量老年组较中青年组低且输血量和住院天数比中青年组高;老年组凝血功能异常较中青年组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服用NSAIDs致消化道出血以黑便及呕血多见,凝血功能多异常且出血量大,住院时间长,多数不能及时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10.
何旭  夏正坤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3):2891-2897
随着大量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各国指南的发布,伴有器官损害或威胁生命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的治疗已经获得了重要突破,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类慢性疾病。利妥昔单抗(RTX)在AAV诱导和维持治疗中的作用获得了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并最终纳入现行的大部分指南。AAV患者的长期预后不仅取决于血管炎疾病本身,还取决于长期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优化治疗药物、治疗剂量和治疗周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最终改善生存率是未来临床研究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