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别对宫颈鳞癌、宫颈良性疾病组织和配对血液标本检测,了解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肿瘤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的一致性,初步评价其与宫颈鳞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宫颈鳞癌及宫颈良性病变组织标本各70例,并收集配对的外周血标本鳞癌24例,良性病变3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PD-L1,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亚群的比例,并结合生存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PD-1与组织PD-L1表达呈正相关(r2=0.734,P=0.000;r2=0.66,P=0.000),宫颈良性病变者外周与组织的表达不相关(r2=0.138,P=0.043;r2=0.174,P=0.022)。宫颈癌患者血CD8+PD-1+细胞百分比、组织PD-L1+的细胞数大于宫颈良性病变组(P=0.000,P=0.002)。宫颈癌患者随肿瘤直径增大、分期升高,肿瘤组织PD-L1表达量也相应升高,外周T细胞表面PD-1表达也有类似趋势。但是外周T细胞表面PD-1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深肌层侵犯均无关。单因素分析提示外周CD4+T细胞低表达PD-1的、组织低表达PD-L1的患者生存期较长。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D-L1表达对患者生存有影响(B=1.844,P=0.019)。结论: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PD-1、组织PD-L1表达与肿瘤的分级、预后有关,组织PD-L1表达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部分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分别取90例NSCLC(50例鳞癌、40例腺癌)患者新鲜血液,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CD8+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PD-1+CD8+T细胞的表达率;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肺鳞癌组、肺腺癌组、健康对照组的PD-1+CD8+T表达阳性率依次为(18.32±5.20)%、(18.68±5.41)%和(7.44±2.59)%,肺鳞癌组和肺腺癌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F=58.344,P<0.001);PD-1+CD8+T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临床分期越高,PD-1+CD8+T表达阳性率进行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875,P<0.001);PD-1+CD8+T阳性率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PD-1在NSCLC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高表达,并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有关,提示PD-1分子可能通过与肿瘤细胞上的PD-L1相互作用而抑制CD8+T细胞功能,导致肿瘤进展,从而参与NSCLC免疫逃逸过程,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2(PD-L1/2)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骨髓T细胞亚群和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2例NDMM患者及18例健康对照组骨髓及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CD8+T细胞及骨髓瘤细胞,观察PD-1、PD-L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海口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50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D-1的表达。肺癌患者均接受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或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于治疗前1天、治疗1周期结束、治疗4周期结束时进行静脉血采集,治疗4周期后进行CT或MRI检查评价肿瘤大小,将评价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和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的患者归为免疫应答组 ,评价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的患者归为免疫无反应组。评估PD-1抑制剂治疗对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 细胞、Treg 细胞及 Th1/Th2细胞)、NK细胞和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5)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T细胞、Th1/Th2细胞、IFN-γ和IL-2水平明显下降,而CD8+T细胞、Treg细胞、NK细胞、IL-4和IL-5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期和4周期后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4+/CD8+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而CD8+T细胞、Treg细胞和NK细胞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4周期后,40例入免疫应答组,10 例入免疫无反应组,治疗有效率为 80%。与治疗无反应组比较 ,免疫应答组血清 CD3+T 细胞、CD4+T 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和Th1/Th2比值明显升高,而CD8+T细胞、Treg细胞和NK细胞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免疫应答组患者经4个周期治疗后,与PD-L1低表达(<50%)患者(8例)比较,PD-L1高表达(≥50%)患者(32例)血清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4+/CD8+T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CD8+T细胞、Treg细胞和NK细胞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纳武利尤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能够影响晚期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细胞分布,改善患者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样本中PD-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及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样本中PD-1、PD-L1、CD4及CD8的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计数癌间质中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个数;回顾性分析病理报告中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并随访患者预后。分析PD-1、PD-L1在三阴组和非三阴组中表达的差异,以及其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非三阴组,三阴性乳腺癌中PD-1(P=0.034)及PD-L1(P=0.037)高表达;三阴性乳腺癌中PD-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个数(P=0.015)、CD4表达(P=0.001)、ki-67指数(P=0.012)、淋巴结转移(P=0.027)、脉管癌栓(P=0.009)呈正相关,与月经初潮时间(P=0.031)呈负相关;PD-L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个数(P=0.022)、CD4表达(P=0.004)、 CD8表达(P=0.037)、ki-67指数(P=0.013)、体质量指数(P=0.004)、乳腺手术史或外伤史(P=0.029)呈正相关。结论:PD-1及PD-L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三阴组,其表达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数目及分型相关,并与多种临床病理指标具有明确的相关性,提示PD-1、PD-L1及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可以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SCLC初治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PD-1和CD3+T细胞表达情况,采用x2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Pe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型、CD3+T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PD-L1表达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中位值1.5%(0~93.2%),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 =0.003),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2),与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CEA水平分布无显著相关(P >0.05);PD-L1表达水平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D-L1表达阴性、低表达和高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亦无显著相关(P >0.05);4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差异,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EGFR基因突变情况无相关性;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之间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门桐林  李雪  袁秀敏  张璐 《癌症进展》2020,(6):563-566,613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0例NSCLC患者的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两种组织中PD-1 mRNA和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SCLC组织中PD-1和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PD-1和PD-L1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4^+-PD-1、CD8^+-PD-1、CD14^+-PD-L1、CD68^+-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NSCLC组织中PD-1 mRNA和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03±1.92)和(4.95±1.09),分别高于癌旁组织的(1.72±0.81)和(1.25±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PD-1和PD-L1的高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组织中CD4^+-PD-1、CD8^+-PD-1、CD14^+-PD-L1、CD68^+-PD-L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1和PD-L1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NSCLC的免疫逃逸过程,对其逃逸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N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CD279)为共刺激受体CD28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在活化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CD274)为PD-1的一个重要配体,广泛表达于肿瘤细胞以及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以PD-1/PD-L1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PD-1通过与PD-L1和(或)PD-L2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T细胞凋亡,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PD-1/PD-L1信号通路成为免疫靶向治疗的新靶点,相关研究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领域有重大进展,研究发现PD-L1 在多种肿瘤细胞包括乳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 PD-1/PD-L1通路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本文将针对PD-1/PD-L1通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芦可替尼对JAK2 V617F 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veloproliferative ncoplasms,MPN)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纳人 2016 年10月至2018年5月保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 JAK2 V617F阳性 MPN 患者46 例,包括初治组41例、芦可替尼治疗组5例,,另纳人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JAK2 V617F突变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PD-1、PD-L1 及Trexg 细胞水平。另选取12 例患者行体外细胞培养,应用250mmol/L芦可替尼干预48h后检测PD-1、PD-L1及Treg 水平。结果∶JAK2 V617F 阳性MPN 初治组患者骨髓髓系细胞高表达 PD-1、PD-L1,外周血 Teg细胞水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芦可替尼治疗组(均P <0.05)。250 nmol/L芦可替尼体外干预48 h后MPN原代细胞PD-1、PD-L1 及Trexg的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水平(均P <0.05)。结论∶PD-1、PD-L1 及Treg参与了MPN的发病,芦可替尼能够抑制MPN JAK2 V617F突变量、PD-1、PD-L1 及Treg 水平,进而抑制 MPN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 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 L1)能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修饰来抑制T细胞、B细胞的增殖和效应作用。近几年来,在多种恶性肿瘤中,PD 1/PD 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得了令人惊喜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随之而来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成为了新的问题,不仅影响了PD 1/PD L1抗体的治疗效果,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文就PD 1/PD L1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导致PD 1/PD L1抗体耐药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肾癌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现有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亟需探究新的治疗方法。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是一对免疫共刺激因子,PD-1、PD-L1高表达与肿瘤免疫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PD-1及PD-L1阻滞剂在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其他恶性肿瘤中的疗效亦在不断研究中。相关临床研究显示抗PD-1/PD-L1治疗在肾癌中显现一定疗效。PD-1/PD-L1阻滞剂有望成为肾癌治疗的新希望。本文旨在回顾及总结近年来PD-1及PD-L1阻滞剂在肾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抗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PD-1配体(PD-L1)抗体类药物的研发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抗PD-1/PD—L1抗体在各类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已证实该类药物在实体瘤中具有显著疗效,其在淋巴瘤治疗中的独特机制也逐渐被发现,文章就PD-1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 (PD-1)是由PDCD-1基因编码的一种表达在T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抑制性受体.PD-1及其配体PD-L1(B7-H1/CD274)、PD-L2(B7-DC/CD273)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PD-1/PD-L1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存活和效应功能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促进CD4+T细胞向Foxp3+调节性T细胞分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抗PD-1单克隆抗体(BMS-936558等)及抗PD-L1单克隆抗体(BMS-936559等)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免疫靶向治疗将会成为其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血清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含量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08月至2022年01月我院初诊的62例ESCC患者作为ESCC组,对照组29例来自相对健康人群,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血清PD-L1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及这些指标在ESCC组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在临床分期中有差异的指标对ESCC临床进展的预测价值;采用χ2检验分析血清PD-L1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血清PD-L1高值组与低值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结果:ESCC组PD-L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Ⅲ-Ⅳ期的ESCC患者血清PD-L1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ESCC组CD4+PD-1+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3+T细胞绝对值计数、CD4+T细胞绝对值计数、CD4+CD28+T细胞绝对值计数、CD8+CD28+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SCC组Ⅲ-Ⅳ期CD4+PD-1+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Ⅰ-Ⅱ期;而CD4+CD28+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计数明显低于Ⅰ-Ⅱ期(P<0.05)。血清PD-L1的含量与ESCC患者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且具有较高预测价值(P<0.05)。PD-L1高值组CD4+PD-1+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低值组(P<0.05),而CD4+CD28+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计数、CD8+CD28+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计数明显低于低值组(P<0.05)。结论:ESCC患者血清PD-L1水平与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PD-1和CD28表达水平密切相关,这可能是其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促进ESCC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在调节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PD-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状态与效应细胞CD8 + T淋巴细胞的关系尚不清楚,探讨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1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344例HCC患者的病理样本,制备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C组织中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表达,分析PD-1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学参数、PD-L1的表达、CD8 + 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检测CD8 + PD-1 + 双阳性T淋巴细胞密度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PD-1阳性信号定位于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质中。PD-1的高表达率为43.9%,其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P=0.009)、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P<0.00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的表达(P<0.001)及肿瘤浸润CD8 + T淋巴细胞密度(P=0.003)有关,并且PD-1高表达是评估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的独立危险因子(OS:HR=1.654,P=0.010;DFS:HR=2.518,P<0.001)。另外,高密度肿瘤浸润CD8 + PD-1 + 双阳性T淋巴细胞组较低密度组OS和DFS更差(P均<0.001)。结论:PD-1在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6.
因缺乏明确的分子靶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比是较难治疗以及预后较差的乳腺癌亚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TNBC中表达明显增加,其免疫逃逸机制使其更适用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然而,临床试验中TNBC对抗PD-L1或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治疗的反应率并不令人满意,客观反应率只有10%~20%,可能与TNBC具有免疫沉默效应有关,因此免疫检查点阻断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策略可能会增加TNBC的临床获益率。本文综述TNBC中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设计多药联合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 探讨冷冻治疗对荷瘤鼠单个核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冷冻术后2h、3d、7d对照组和冷冻治疗组荷瘤鼠外周血和脾脏单个核细胞表面PD-L1分子的动态表达。[结果] 对照组单个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1),冷冻治疗组逐渐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冷冻治疗术后2h PD-L1分子表达有一过性升高,但3d、7d后显著下降(P<0.01)。[结论] 单个核细胞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随Lewis肺癌进展逐渐增强,冷冻治疗可能可以通过降低PD-L1分子的表达水平,提高抗肿瘤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干扰素-alpha-2b(IFN-α2b)对JAK2 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及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JAK2 V617F阳性MPN患者61例,包括初治组41例、IFN-α2b治疗组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JAK2 V617F/JAK2突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PD-1、PD-L1、Treg的表达情况。选取15例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应用1×106 U/L IFN-α2b作用48 h后检测PD-1、PD-L1及Treg表达情况。结果 初治组的JAK2 V617F、PD-1、PD-L1及Treg表达明显高于IFN-α2b治疗组及对照组(均P<0.05)。JAK2 V617F突变量≥50%患者骨髓髓系细胞PD-1、PD-L1及外周血Treg细胞均明显高于突变量<50%患者(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JAK2 V617F突变量与骨髓髓系细胞PD-1、PD-L1和淋巴细胞PD-1呈正相关,与Treg表达无相关性。1×106 U/L IFN-α2b作用48 h后能够体外抑制MPN原代细胞PD-1、PD-L1及Treg的表达(P<0.05)。结论 PD-1、PD-L1及Treg共同参与了MPN的发病过程,干扰素能够不同程度抑制MPNJAK2 V617F、PD-1、PD-L1及Treg表达,进而抑制MPN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抗PD-L1单抗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PD-L1及PD-1表达高低与疗效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疗效预测中的潜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了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一线(15例)和二线(22例)PD-L1单药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流式细胞术分析了37例患者的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PD-L1及PD-1动态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其与疗效和外周主要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一线治疗患者基线CD14+PD-L1+及CD14+PD-1+在CD14+单核细胞中的百分比在有效组中均明显高于无效组,其中基线CD14+PD-L1+和CD14+PD-1+高百分比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显著延长;而在二线治疗组中,基线CD14+PD-L1+及CD14+PD-1+在CD14+单核细胞中的百分比在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中均无显著差异;但第一次治疗后,以及治疗前与第一次治疗后的比值在不同疗效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外周IL-6、IL-8、IL-13的水平仅在二线PD-L1治疗中与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结论:一线治疗患者组基线CD14+单核细胞表达PD-L1水平在有效组显著高于无效组,并在PFS中获益;二线治疗患者组在治疗后PD-1+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与疗效相关,有效组患者的PD-1表达低于无效组患者的结果提示抗PD-L1二线治疗后单核细胞的活性有所增强。本研究结果表明一线和二线抗PD-L1治疗NSCLC患者存在免疫应答的时相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细胞肺癌是以广泛转移和预后不良为特征的一种恶性肿瘤。虽然34%~85%的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有效,但疾病进展迅速,后续的二线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并且近几十年的治疗方案没有突破性进展。近几年生物治疗迅速发展,免疫治疗成为继靶向治疗后的又一次飞跃。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结合,抑制了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负性调控机体免疫机制应答过程,从而介导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PD-1/PD-L1拮抗剂在SCLC中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均获得了良好效果,让更多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受益,尽可能的延长生存时间。本文就PD-1/PD-L1拮抗剂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