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钛制弹性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后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锁骨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无损锁骨、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baqus 6.9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锁骨远端250 N轴向载荷及250 N垂直载荷下,计算三者锁骨远端位移、最大应力及应力分布等情况。结果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TEN固定模型(0.23 mm)>无损锁骨模型(0.14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11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TEN固定模型(5.12 mm)>无损锁骨模型(3.71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25 mm)。轴向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33.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8.7 MPa)>无损锁骨模型(15.5 MPa);垂直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146.3 MPa)>无损锁骨模型(64.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6.1 MPa)。两种载荷下TEN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均与无损锁骨模型较接近;垂直载荷下重建钢板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与无损锁骨模型明显不同。内植物最大应力,轴向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91.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2.3 MPa),垂直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 248.0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TEN髓内固定治疗简单的锁骨中段骨折,锁骨应力分布更接近于正常锁骨,但其骨折端锁骨及TEN应力均较大。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其固定效果更稳定,但应力遮挡效应更明显。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建议采用TEN髓内固定治疗,但术后早期患肩应避免过度锻炼及持重。  相似文献   

2.
背景:股骨干骨折目前的主流治疗策略是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髓内钉固定、钢板固定以及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然而对比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应用有限元技术模拟股骨中段骨折,分析锁定钢板、桥接组合式内固定、髓内钉系统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集1例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符...  相似文献   

3.
背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人体骨折固定上,与锁定钢板相比效果如何,有待实验证实。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对两种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加载,了解各模型中骨与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特点,并对结果加以分析。 结果与结论:爬楼梯时接骨板锁定螺钉上的应力比步态时增48.6%,达到480 MPa,最大应力出现在中间锁定螺钉上。桥接系统中间联接棒上的最大应力比步态时大34.1%,最大值为373.9 MPa,出现在联接棒中间略远端附近;骨折区域上的应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小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提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更牢靠、利于骨折生长,是骨折内固定的一种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锁定加压钢板和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建立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后侧锁定加压钢板、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在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三种工况,评价各组内固定最大等效应力、肱骨骨折块及骨折断端最大等效应力。结果 (1)内固定最大等效应力: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前外侧较后侧最大应力值小;逆行较顺行髓内钉在压缩工况最大应力值更大,扭转和弯曲工况较小;(2)骨折块最大综合位移:髓内钉较锁定加压钢板组大,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前外侧较后侧大,顺行髓内钉较逆行髓内钉大;(3)骨折断端最大等效应力:锁定加压钢板较髓内钉组骨折断端最大应力大且应力分布均匀。结论应用锁定加压钢板较髓内钉治疗肱骨投掷骨折更加稳定且应力均匀;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后侧较前外侧更稳定但应力略大;逆行髓内钉稳定性优于顺行髓内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法测试新型股骨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的刚度、强度等生物力学性能,探讨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前后生物力学应力应变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参数化设计软件UG建立髓内钉三维模型,并用三维图像处理软件MIMICS 对CT图片进行预处理,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及愈合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骨折愈合前,最大Von Mises应力发生在骨折位置,高达663 Mpa,髓内钉远端锁钉位置应力仅为113 Mpa;骨折愈合后,最大Von Mises应力发生在螺旋刀片与主钉接触位置,股骨干上的锁钉位置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结论 骨折愈合后远端锁定钉位置常发生股骨干骨折,因此骨折愈合后应将髓内钉取出。  相似文献   

6.
背景: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髓内钛制弹性髓内钉与髓外钢板置入内固定,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患者创伤、治疗成本及固定后最终临床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至关重要。目的:比较钛制弹性髓内钉与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锁骨中1/3段骨折患者42例,其中钛制弹性髓内钉髓内置入内固定19例,重建钢板髓外置入内固定23例。比较两种置入内固定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皮肤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钛制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皮肤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重建钢板组(P0.05)。两者术后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无差异(P0.05)。钛制弹性髓内钉组发生退钉1例,钉尾刺激征1例。重建钢板组发生螺丝钉松动1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手术感染。说明钛制弹性髓内钉与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都是锁骨中段骨折治疗的良好方法,但在相同疗效的前提下,钛制弹性髓内钉置入固定可以减少组织创伤,缩短疗程,尽早恢复功能。对于复杂型骨折,最好还是选用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背景:髓内钉及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其内固定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两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肱骨CT数据,导入Minics 21.0、Geomagic Wrap、SoildWork 2017及Abaqus 2021中,建立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两部分及三部分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A组(髓内钉固定两部分骨折)、B组(锁定钢板固定两部分骨折)、C组(髓内钉固定三部分骨折)、D组(锁定钢板固定三部分骨折),对比分析肱骨及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位移程度及其最大值。结果与结论:(1)A组模型中肱骨的最大应力及最大位移值最小,D组模型中肱骨的最大应力及最大位移值最大,锁定钢板组应力主要集中在肱骨头内侧下方及螺钉孔区域,而髓内钉组应力主要集中在骨折线周围及肱骨外科颈外侧下方区域,两者位移分布无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肱骨远端;(2)A组模型中髓内钉的最大应力值最小,D组模型中锁定钢板的最大应力值最大,两种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均主要集中在肱骨距螺钉及与内固定连接处,锁定钢板的应力云图分布集中,而髓内钉的应力云图...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重建钢板:是指接骨板的形状不符局部骨骼的具体形态,需要时应该根据骨骼的具体形状进行塑形、重新建立符合骨骼解剖形态的接骨板。 弹性髓内针:又称钛合金弹性针,是基于长骨干骨折治疗中使用的髓内针经过演化、改进而来,为钛合金带有特殊弯头的金属圆条,具有一定弹性。 背景:弹性髓内钉和钢板是现今治疗锁骨骨折常用的2种器材,但两者的优缺点对照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系统评价弹性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VIP数据库,检索从建库到2017年3月的关于弹性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报道文献。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文献中的偏倚风险。纳入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数据库检索并按纳入标准排除后检索出价值文献21篇,其中文献中859例患者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831例患者使用钢板内固定治疗;②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手术时间[MD=-18.62,95%CI (-20.75,-16.49)]、失血量[MD=-56.23,95%CI(-68.02,-62.44)]、切口长度[MD=-5.53,95%CI(-6.56, -4.49)]、住院时间[MD=-1.01,95%CI (-1.13,-0.89)]、骨折愈合时间[MD=-1.39,95%CI(-1.98,-0.80)]方面弹性髓内钉组均优于钢板组;③弹性髓内钉组术后6个月上肢功能评分优于钢板组(P < 0.05),但是术后12个月随访2组上肢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主要并发症方面[OR=0.61,95%CI(0.39,0.93)],弹性髓内钉组较钢板组明显减少;2组内固定再取出发生率接近;⑤Meta分析结果提示,弹性髓内钉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在手术相关指标、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方面均优于钢板内固定,以上结果可为临床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提供有力证据。 ORCID: 0000-0002-9448-9454(梁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髓内钉、钢板和外固定支架在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上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效果以及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4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在治疗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评估患者的治疗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点,并与髓内钉和接骨板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时间1.0-2.5 h,平均1.5 h;出血量100-400 mL,平均出血量200 mL;骨折愈合时间4.0-6.0个月,平均4.5个月。手术后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肢体功能评价,优40例,良2例,中3例,优良率为93.3%。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符合骨折生物力学内固定的特性,是集锁定钢板、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优势为一体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的治疗上具备操作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的特点,是股骨干粉碎骨折治疗的一种新选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及康复锻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0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建立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构建胫骨逆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固定模型及骨痂模型并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进行装配。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时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位移、胫骨应力遮挡、骨痂应力、胫骨及固定装置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胫骨骨折端相对位移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后位移明显减少;术后0,1个月,外置接骨板组的垂直位移及总位移均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水平内外侧位移)均较X、Y轴位移明显,且接骨板模型的Z轴位移差异最明显;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最大位置均位于胫骨外侧,位移最小位置均位于胫骨内侧;(2)骨折愈合的应力遮挡率随骨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研究中进行腓骨重建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力学研究是不现实的,而有限元分析法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建立腓骨重建小钛板固定下颌骨体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下颌骨体部缺损腓骨重建三维模型及内固定模型,在前牙、健侧第一磨牙、健侧第二磨牙加载    100 N咬合力,观察下颌骨模型重建前后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位移值情况,前牙加载和后牙加载下重建模型钛板、钛钉孔周围骨质的应力情况,前牙加载和后牙加载下腓骨前后端的最大位移值情况。结果与结论:正常下颌骨的最大应力集中在髁突颈部。在重建模型中,最大应力集中在健侧髁突颈部,加载相同咬合力的情况下重建下颌骨的最大应力值均大于正常下颌骨的最大应力值,前牙加载最大应力值大于后牙加载。在每块钛板内侧的两钉孔之间应力值最大,下颌角部位的应力比较集中,加载侧近下颌骨缺损处前上方的第一颗钛钉为下颌骨残端钛钉的最大应力集中部位,近腓骨中段后下方钛钉为腓骨端钛钉的最大应力集中部位。下颌骨残端近缺损处以及腓骨中段上板处的钉孔周围皮质骨为最大应力集中部位,前牙加载时的最大应力大于后牙加载时的最大应力。腓骨在X轴上从上缘到下缘的位移值不断减少,在Y轴上从前下方及后端至中份的位移值逐渐减少,在Z轴上从前端到后端的位移值逐渐减少。腓骨前端的最大位移值在Z轴方向,后端的最大位移值在Y轴方向上,前牙加载时的最大位移值均较后牙加载时的最大位移值大。说明下颌角后上方钛板最易折断,应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钛钉尖端和颈部应力比较大,应选择双皮质钛钉;腓骨端和下颌骨残端钛钉和钛板的应力比较大,应重视其稳定性和固位性;前牙咬合时的应力大于后牙咬合时的应力,修复后应避免前牙咬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力学是生物力学的分支,研究内外固定器固定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是评价固定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的:比较3种内外固定器械固定胫骨骨折后骨的应力松弛特性。 方法:模拟胫骨骨折分别以髓内钉,钢板,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应力松弛实验。 结果与结论:从各组内、外固定标本轴向压缩应力松弛曲线可以看出,外固定支架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大于钢板和髓内钉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初步表明股骨颈骨折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对骨的应力松弛特性影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比较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挑选1名8岁患儿健侧肱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建立粗略肱骨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构建得到肱骨松质骨与皮质骨三维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lidWorks 2018中与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3种固定物完成装配后导入ANSYS 2019中,模拟上肢安静以及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7种工况,分析肱骨远端最大位移、固定物最大应力、远端骨折面最大位移。结果 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固定模型肱骨远端最大位移的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后伸(2.406 mm)、外旋(0.203 mm)、外旋(0.185 mm)工况下。结论 外固定架固定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最不稳定,弹性髓内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外固定架以及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髋部常见骨折之一,伴随着老年骨质疏松以及高能量伤,骨折线常常下移导致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困难。常见的髓内固定包括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Inter Tan等,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微创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InterT an修复股骨转子间A3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分别建立AO3.1,3.2,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InterT an两种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骨科要求予以固定,观察不同模型股骨、内固定的应力分布,比较股骨及内固定模型不同区域的应力峰值,分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AO3.1型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侧应力集中在股骨近端外侧,InterT an组股骨侧应力集中在股骨近端内侧;AO3.2型骨折两种内固定系统股骨侧各个区域均无明显应力集中;AO3.3型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侧应力集中在股骨近端内侧及内固定远端内侧,InterT an组股骨侧无明显应力集中。6种模型内固定远端应力均集中在内侧,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应力大于InterT an组;内固定远端内外侧应力差值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大于InterT an组;除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AO3.3型骨折外,其余5种模型应力峰值均位于头钉与主钉交叉处内侧。提示AO3.1和AO3.3型骨折中,InterT an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更好的稳定性,AO3.2型骨折中,二者稳定性无明显差异;采用InterT an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时股骨端应力分布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弹性髓内钉固定和钢板固定,选择何种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满意,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且当前的研究仅限于小样本研究,很难做到大样本多中心治疗观察分析。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弹性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1期),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杂志,时间从建库至2012年3月。搜集关于弹性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项随机对照试验,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试验,共3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弹性髓内钉固定组术后功能恢复Constant评分高于钢板固定组(P < 0.01)。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弹性髓内钉固定组少于或小于钢板固定组(P < 0.01)。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骨不连、内置物固定失败、切口感染和骨折畸形愈合等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现有证据表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优于钢板固定,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上述结果尚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形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重建钢板前置位固定和上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的最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等效应力。 结果 ⑴压缩工况下前置位和上置位各评价指标无差异;⑵在顺时针扭转和弯曲时,前置位内固定装置的最大应力明显大于上置位,但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应力差别不大;⑶在逆时针扭转工况下,上置位固定的各个指标数值虽大于前置位,但基本接近。 结论 对于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前置位固定比上置位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上置位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前置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在动力髋固定粗隆间骨折术后再骨折内固定模型力学情况。方法选取10对老年尸体股骨近端标本,制作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标本。动力髋螺钉固定后取出固定材料,选择左侧为对照组,用防旋髓内钉进行内固定,选择右侧为观察组,用股骨近端锁定板进行内固定。检测2组骨折模型不同载荷下骨块的垂直位移情况、轴向刚度以及旋转刚度。结果不同载荷作用下,观察组股骨头的垂直位移距离和股骨粗隆的垂直位移距离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骨头、股骨粗隆的轴向刚度和旋转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有助于提高应力载荷,增强轴向刚度以及旋转刚度,是治疗动力髋固定粗隆间骨折术后再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644、7.079、5.850、3.005 mm,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293、6.826、5.774、3.023 mm。两种内固定的最大位移在变化中接近,表明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1 033.0、904.1、888.1、1 062.0 MPa,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743.1、692.4、486.4、393.5 MPa。在不同肩关节外展位过程中,两者总体应力都在逐渐减小,但新型锁定钢板应力减小的范围较大,相对来说,应力分散传递明显。结论新型锁定钢板和AO-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时,应力分布差异不明显,都表现出稳定的固定效果。但对于有骨质疏松且同时合并大、小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时,新型锁定钢板独特的解剖设计及固定效果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偏心插销锁定型髓内钉抗扭生物力学性能初步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交锁髓内钉——偏心插销锁定型髓内钉,并探讨其抗扭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作偏心插销锁定型髓内钉,介绍设想、试验、研制过程,并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对股骨干骨折用该新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对抗扭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与传统的梅花针内固定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生物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偏心插销锁定型髓内钉抗扭转强度和刚度,分别达到梅花针的1.6倍和1.5倍。结论 该新型交锁髓内钉能满足生物力学要求,因而适用于临床上股骨干峡部或峡部以外的稳定或不稳定性骨折。  相似文献   

20.
背景:符合微创治疗原则的髓内固定锁骨骨折的方法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较多采用克氏针髓内穿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但效果均不理想。目的:测量分析成人锁骨解剖结构相关数据,研制一种新型成人锁骨中段骨折内固定的髓内钉,并探讨其优缺点。方法:通过对40根成人锁骨以及5具新鲜尸体标本相关数据测量,设计出新型锁骨髓内钉。采用双螺纹克氏针髓内穿针,含内螺纹自攻自钻空心螺钉(内六角)固定双螺纹克氏针两端以达到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要求。结果与结论:锁骨全长为(14.85±1.22)cm,锁骨中段长为(5.89±0.61)cm,外侧段与中段夹角,中段与内侧段夹角均为125°左右,锁骨中段最窄处直径为(1.02±0.15)cm,锁骨中段最窄处髓腔内径为(0.53±0.16)cm,从锁骨中段骨折处逆行髓内穿针,复位骨折后顺行穿出骨皮质,固定骨折后剪断多余克氏针,于两端拧入含内螺纹自攻自钻空心螺钉,固定稳定可靠。这种新型自制髓内钉是利用含内螺纹自攻自钻空心螺钉与骨折两端形成稳定模块,通过双螺纹克氏针髓内桥接,具有支撑和加压相互作用,符合微创原则,直视下复位满意,固定可靠,但相关生物力学数据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