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膜原"的来源,内经诸家、温病学家对"膜原"的认识,认为"膜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膜原"泛指机体腔隙、筋膜所在之处,狭义"膜原"指中焦胃脘之筋膜,或空隙处,为上中下三焦必经之处,当属半表半里,为"三焦之门户"。而"湿热阻遏膜原"证为"膜原"病的代表证。其治疗宜辛开与疏利结合,宣透膜原、燥湿化浊,及时阻断病邪向下向内传变。同时应认真区分其与类似证疟疾、伤寒少阳证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膜原与三焦都是《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膜原为三焦之护卫,为邪气入侵三焦的生理屏障;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处;脾与胃以膜相连三方面阐述了膜原乃三焦门户说.通过古籍文献整理、澄清膜原与三焦概念后,可为邪入膜原和三焦病变的治疗提供组方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嘉骏  申秀云 《光明中医》2012,27(8):1502-1504
膜原与三焦都是《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膜原为三焦之护卫,为邪气入侵三焦的生理屏障;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处;脾与胃以膜相连三方面阐述了膜原乃三焦门户说。通过古籍文献整理、澄清膜原与三焦概念后,可为邪入膜原和三焦病变的治疗提供组方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5.
湿热之证总由三焦失职、气机失畅所致。因此,通利三焦、调畅气机是治疗湿热证之根本。小柴胡汤和解三焦表里之枢,三仁汤宣通三焦上下之枢,两者作用机制互补,疗效倍增,小柴胡汤与三仁汤之合方能调畅三焦内外上下之气机,使三焦气机舒畅,湿邪有出路,湿去而热孤。临床上,对于反复发热的患者,若辨证为少阳失枢、湿热内蕴,皆可用之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6.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探讨了膜原的生理实质、病理特点与证治规律,提出了:(1)膜原之实质,即三焦焦膜始发之处,其位正当膈下;(2)膜原之地带.具有部位隐曲、气质浑杂的特有属性;(3)膜原之病理,病因多浊邪、病机主郁热、传变并内外、治法青开迭;(4)膜原之病症,乃是各类邪气阻滞三焦焦膜起始地带的病变总称.其病位居半表半里——以少阳三焦为主,易于蓉涉阳明太阴,伤寒温病皆有其类,然以温病之湿热、暑湿致病最多,伤寒、杂病则间而有之;(5)膜原之证治,依浊邪之寒热兼偏不网,约有七类证型与主方。根据中医证、理、法、方必须一贯到底的原则,系统论证了膜原学说在寒湿辨证论治中的内在境一性,为全面沟通中医采温内外辨证论治体系.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8.
"膜原(证)"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中医象科学的影响,《内经》的“膜原”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从朴素的解剖概念发展成一个以功能态为主,具有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中医“广义膜原”是三焦心包形气体系少阳相火气运的结构态存在形式,与西医形态学中腹膜体系乃至全身膜体系中的淋巴、网状内皮、神经等组织有关。“狭义膜原”是三焦中与脾胃密切关系的特殊部位,是三焦的门户。随着膜原证辨治渐趋多样、运用范围渐被扩展,膜原(证)研究的需要也日趋迫切。从典型的湿热类温病“肠伤寒病-膜原证”的微观研究入手,可较快切入膜原的本质结构研究。膜原(证)的研究将是中医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相似文献   

9.
清瘟解热方经临床实践证明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有效方剂,由3个古代经典名方(小柴胡汤、达原饮、甘露消毒丹)化裁而来,根据湿热疫毒之邪致病病势弥漫、病位不一而足的特点,清瘟解热方重和解少阳枢机之术,宗开达中焦膜原之理,效湿温通利三焦之法,分消上下之势,且谨顾健运脾胃,清热益阴。清瘟解热方组方用药清轻流动,扬三因制宜之则,组方配伍重在祛邪,以祛除湿热疫毒、通利三焦为要。  相似文献   

10.
膜原最先作为病位概念提出,是三焦流注腠理与玄府的气血中介转输站,是元真之气三焦气化升降、转输、沉浮、开阖的多元管道。膜原位于中焦,半表半里,为上中下三焦之必经处,故日“膜原为三焦之门户”,结合临床揭示了疾病的一种病理变化阶段,尤其在温病等急性热病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较强,在疾病早期常表现为寒湿郁肺的证候,可出现发热乏力、身体酸痛、干咳、纳差、舌苔白腻等症状;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湿毒疫邪常入里化热,湿热疫毒裹挟阻于膜原、三焦、肺脏,表现为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或发热不解,食欲差、口苦、倦怠乏力、腹泻、便溏,舌苔黄厚腻,此时邪气既可外解而向愈,又能内陷入于里,导致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故此时是该病治疗的关键环节。该研究以蒿芩清胆汤清利湿热、和解少阳、畅达三焦、分消湿热疫毒,截断疫毒入于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该方重在调畅少阳胆和三焦,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方中二陈汤调和脾胃、升清降浊,且加用北柴胡增其疏解之功,加赤芍活血行瘀,以防邪气入血。当病情改善常去青蒿、滑石,加党参以补益脾胃,扶正以祛邪。该文结合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治疗COVID-19案例,总结应用蒿芩清胆汤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升降散为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所创,为杨栗山治温病十五方之代表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全方苦辛并用,升降同施,攻可调畅气机,升清降浊,宣散郁火,活血通络。该篇讨论临床运用升降散治疗三焦火盛,毒邪上攻头面之雷头风;湿热郁滞,邪伏膜原之无名发热;冲脉上逆,肝火内郁之经前头痛验案三则,因其病机均为火热内盛,气机逆乱,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原则,运用升降散宣郁散火,升清降浊,用之皆效。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柴胡汤证病位在胁下膜原,病及肝胆脾胃,为少阳太阴所主,主要病邪为湿热及寒邪伤阳,相火内郁。无论寒邪伤阳,还是温邪内郁,均存在少阳三焦相火内郁,导致少阳三焦失司;太阴脾土失职,三焦不畅,气机不利,气化不行,脾气不运,湿聚饮停,水液代谢障碍。治宜调节阴阳之枢纽,既要领邪外出于阳分,又要防邪内入阴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焦辨证合脏腑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发热患者在三焦分型的基础上按三焦辨证合脏腑辨证而施治.结果除中焦证 (湿热困脾 )外,其余各证类疗效均较满意.结论辨证论治外感发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薛雪《湿热论》补充完善了吴门湿热三焦辨证理论,提出以卫气营血为总纲,按照病邪所在的部位不同而辨证施治。当湿热之邪在气分时,则按邪在上、中、下三焦不同部位分别立法选药。三焦与腠理相通,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湿饮内停可产生痰饮等浸渍皮肤造成损伤,进一步与热邪相搏会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因此可从三焦辨治湿热蕴结所致皮肤病。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中医》2021,43(7)
目的 湿热之邪是当代中医皮肤科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湿热之邪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多表现为气分湿热和血分湿热;三焦辨证是将湿热侵入人体从上到下的具体部位来划分,可有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应用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辨治皮肤科湿热证,其中舌象改变在临证辨证中尤为关键,明辨清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盆腔炎性疾病(PID)为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属炎性反应性感染性疾病,以腹痛或腰痛为临床特征,有些患者热象明显,可伴有发热、带下黄臭,尿赤便秘、甚则咽痛身痛、舌红苔黄腻等湿热内蕴征象。清利三焦治法是针对湿热邪气困遏三焦证候的治法,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及各科内伤杂病的治疗。借鉴清利三焦湿热治疗思路,应用温病学名方黄芩滑石汤治疗PID,取得良好效果,故本文对清利三焦湿热治疗PID的理论依据及治疗机制进行探讨,以供临床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2 湿热病——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湿热邪气伤人之后在发展变化中上下相传的待点,结合所伤害的脏腑部位划分的。同时又标志着湿热病初、中、末三个阶段。因此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中三类证候类型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1 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病初起阶段,一般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在于湿。其来路有二:或因湿热邪气相结合侵袭人体,或因感受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渐成湿热之证。湿热邪气在上焦侵袭于肺,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卫外功能失常,而出现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恶寒,身热不扬,头痛重胀,周身沉重,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溏滞、小便黄少,舌苔白腻、脉濡。治宜宣化湿热。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上焦湿热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因湿热  相似文献   

19.
"分消走泄",是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之湿热病病机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叶氏认为,湿热之邪留滞三焦,治疗重点并非"温补阳气",而是应以"温通阳气"为总则,具体以"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使三焦气化畅通,小便得利,则湿热自去。此亦叶氏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主旨。  相似文献   

20.
湿温病是涉及内熏脏腑、外渍肌肤、上达喉咙、下至二便之病。北方人因有浊毒之基而更易患生。临证时,应谨守湿热浊毒弥散三焦、阻滞气机病机。可用甘露消毒丹辨治证属湿温病之汗证、发热及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