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有上肢水肿的颈椎病患者的发病机理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4年来收治的16例伴有上肢局部水肿的颈椎病患者(其中9例伴有颈椎不稳症状;7例伴有颈交感神经激惹症状),通过手术行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观察其水肿消退情况。结果本研究组患者上肢局部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最快术后1d基本消退,最慢半年余,逐步消退。结论颈椎病患者上肢水肿的发生可能与颈椎不稳及颈交感神经受激惹有关,应用颈椎减压及融合治疗可达到逐步消除水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22例复杂下颈椎损伤在全麻下行前后路一期手术,先后路减压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再前路减压植骨;或者先后路单开门减压,再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8例脱位者达完全复位,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内置物无松动,无断裂,植骨后4个月均骨性融合,无血管、神经、食道、气管损伤并发症。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发生2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结论 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已僵硬畸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的合理手术入路.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12例颈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合并不完全性瘫痪,1例完全性瘫痪.3例行前路手术未能纠正脱位而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2例先行前路手术,发现无法复位而立即改为后路手术完成复位、固定后再经前路减压、融合;另7例均先经后路完成脱位复位、侧块固定融合,然后再经前路行减压融合.结果:3例仅行前路内固定者于术后第3~7天发现钢板松动移位,行后路翻修术,通过后路完成了复位固定;9例先行后路手术再行前路融合者均顺利完成脱位复位及固定融合.随访3个月~4年,10例不完全性瘫痪患者2例恢复到伤前水平,8例恢复部分功能;1例完全性瘫痪者术后半年无改善,死于并发症.结论:对于颈椎已发生僵硬畸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外伤性骨折脱位时应先经后路复位固定融合,然后再一期行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8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首先俯卧位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钢板螺钉内固定,再改仰卧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6例患者四肢麻木症状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P<0.05);8例四肢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在恢复颈椎稳定性,维持颈椎病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1年-2006年8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取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多个单间隙减压+颈椎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个单间隙减压聚醚醚酮(PEEK)界面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年,82例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减压的彻底性及脊髓受压变性密切相关,手术应达到充分减压,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能使颈椎即刻稳定,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有利于维持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6例患者全部采用单个或相邻两个椎体次全切加单纯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固定术.[结果]16例6个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JOA评分优10例,良4例,好转2例,由术前平均9.5分上升至15.5分.[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长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结合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结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临床疗效满意,植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颈椎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结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安全性高、减压彻底、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等特点,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最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我院首例颈椎前后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首例前后路颈椎手术患者进行分析,患者常规颈椎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加用钢板内固定。结果 术后症状有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恢复。结论 前后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满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10年2月,158例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入及椎间隙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15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JOA评分13~16分,平均13.6分,其中优135例,良23例.植骨在3~6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全组病例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高热、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甲基强的松龙在压迫较重的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手术减压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分析不同减压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4年1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23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影像学评价标准,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方式,前路采用1~3节段椎间盘切除取髂骨植骨/Cage/钛网置入钛板内固定术,单或双椎体次全切取髂骨植骨/钛网置入钛板内固定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等术式.按影像学评价、年龄、性别及病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术后平均改善率,评价不同减压方法的疗效.结果 2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前、后路手术组均可获得较高的平均改善率.前路不同减压方法之间、不同性别组之间术后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的平均改善率高于高年龄组,短病程组平均改善率高于长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减压彻底,融合固定可靠;对颈前路手术,依据影像学评价进行分类手术,选择1~3节段单纯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及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等手术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术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法]根据每个病人影像学改变的特点分别采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钛网 钛板固定;主要节段钛网 钛板,次要节段环锯减压 Cage融合固定;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经术后观察随访,对其取得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对96例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平均2年8个月的随访,效果满意,优良率达到90%。[结论]对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根据病人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和症状体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关键是要分清主要节段、次要节段,广泛或局限,有无明显的发育性狭窄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多数病人均能通过颈前路的开槽减压内固定而取得满意效果。单节段椎间退变选择椎间隙减压植骨固定;2~3节段椎间退变一般选择开槽减压内固定;广泛性退变或椎管明显狭窄,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病例应结合后路减压扩大椎管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是取得颈椎病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及颈前路手术减压方式的选择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具有完整资料的17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行融合手术145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0例.依据术前影像学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不同手术:(1)椎间隙减压融合术;(2)游离型椎间盘突出超过相邻椎体后缘高度1/2者,先通过椎间隙摘除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再通过椎体次全切除确认是否将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完全摘除;(3)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4)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按融合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分组,比较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统计并分析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范围.结果 单纯椎间盘突出、轻度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有较小骨赘形成的颈椎病可以通过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椎体后缘有巨大骨赘形成、严重椎间盘钙化、相应椎间隙严重狭窄或融合、后纵韧带骨化、广泛的椎管狭窄需行椎体次全切除才能达到彻底减压.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融合术者为66.05%,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者为6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1、3、6、12个月运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只要能通过前路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就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近期手术疗效均良好,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使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14.
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46例多节段颈椎病.男32例,女14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均为连续3个节段病变,其中C3、4、C4、5、C5、6 30例,C4、5、C5、6、C6、7 16例.46例均有不同程度四肢与躯干感觉减退,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行走不稳及腱反射亢进.颈椎MRI示均有3个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脊髓受压.病程7~ 29个月,平均13.5个月.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46例均莸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2周内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46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线片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8.1±0.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14.6±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改善率为(69.8%±0.2%).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评价:获优20例,良17例,可8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If the ossification is localiz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intervertebral spac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surgery of Cloward may be indicated. However, if most posterior ligamentous ossification covers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vertebral body and the lateral sides, Cloward's method is not indicated. We have developed a method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surgery to clear the ossified area, resecting the vertebral body (subtotal vertebrectomy).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3 of 4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radiculopathy; there were 2 excellent and 16 good results in 22 patients with myelopathy. Of course laminectomy can produce some good effects, but the anterior obstruction removes through the anterior approach. Anterior decompression may be indicated when ossification is localized below the C3--4 intervertebral space, and when the spinal canal is not narrowed in the upper cervical region, even if ossification extends over the whole cervical spine. Laminectomy is advised when ossification involves all levels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is narrowed or the sagittal dimension of the spinal canal is reduced more than 60%.  相似文献   

16.
V. Seifert 《Acta neurochirurgica》1995,135(3-4):105-121
Summary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myelopathy due to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MSCS) is currently performed by either anterior or posterior approaches. Considering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underlying disease involving more than one cervical segment, as well as the patho-bio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spondylotic cervical spine, adequate de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and correction of hypermobility should be achieved by surgery in one stage, in order to achieve positive immediate and long-term benefit for the patient suffering from progressive myelopathy. Recently, anterior decompressive surgery, consisting of single or multi-level vertebrectomy, microsurgical epidural decompression and osteosynthesis has emerged as an aggress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MSCS.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a series of 92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vical myelopathy due to MSCS operated on using the above described combined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results from a limited number of clinical studies of anterior decompressive surgery in MSCS patients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surgical indications, surgical technique as well as clinical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MSCS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7年2月~2005年7月共收治129例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将129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1组70例行头环牵引,其中31例头环牵引加背心带支架保守治疗,39例头环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1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另1组59例行颅骨牵引,其中13例颅骨牵引加支具保守治疗,46例颅骨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22例,后路手术20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头环牵引与颅骨牵引对上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无明显差异;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统计学处理显示头环牵引组要明显好于颅骨牵引组,复位所需时间比颅骨牵引组短,完全复位率高,减压充分,更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治疗后离床时间头环牵引组要短于颅骨牵引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改善。[结论]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可改善复位功能,对颈椎的牵引固定作用较颅骨牵引更为坚强稳定,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 3~16 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90.6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平均30.1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 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 (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 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 mm增加到术后的(8.8±0.5) mm(P<0.05).结论: 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经前路再手术治疗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颈前路再次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钛网植骨术后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6~75岁,平均61岁。脊髓型颈椎病11例,神经根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首次手术至再次手术时间4~12年,平均7年。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均行前路椎体次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钛网植骨节段C3-C52例,C4-C6 8例,C4-C7 2例,C5-C74例,其中C4椎体次切钛网植入+C5,6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1例。患者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后再次复发13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持续加重1例。所有患者再手术前行颈椎正侧位片、CT、MRI检查,12例患者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其中上节段4例,下节段8例;3例患者因减压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造成脊髓或神经根受压;1例患者因前路减压不彻底脊髓仍受压。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颈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及Odom分级标准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通过前路完成二次手术减压,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110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160ml。l例患者出现30ml较清引流液,怀疑脑脊液漏,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液管后缝合引流口,10d后拆线切口Ⅰ/甲级愈合。其余患者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等并发症。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个月。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为(72.9±0.2)%。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优12例,良3例,可1例。结论: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因手术减压不彻底、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或新形成的各种致压因素、内植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等需要再次手术,而经前路再手术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