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检测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TPF诱导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接受TPF诱导化疗的口腔鳞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活检肿瘤标本中Nrf2的表达,分析Nrf2表达与患者基线资料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存分析发现,口腔鳞癌患者Nrf2表达与TPF诱导化疗预后显著相关,Nrf2低表达者较高表达者具有更好的总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发现,Nrf2是口腔鳞癌患者TPF化疗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结论: Nrf2表达与口鳞癌患者TPF诱导化疗疗效相关,Nrf2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好,Nrf2可作为预测口腔鳞癌患者TPF诱导化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先前的研究发现,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是潜在的指导局部晚期口腔鳞癌诱导化疗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长春新碱对Stathmin的调控作用以及其作为TPF化疗替代药物的潜能。方法: 构建Stathmin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系,通过细胞增殖试验、q-PCR、Western免疫印迹、皮下移植瘤等实验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 长春新碱可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系Stathmin的表达。高表达Stathmin后,口腔鳞癌细胞系对长春新碱的敏感性提高。针对高表达Stathmin的口腔鳞癌细胞系移植瘤,长春新碱具有良好的抑瘤效果。结论: 对于高表达Stathmin的口腔鳞癌,长春新碱是潜在的替代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并建立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预后相关的微小RNA(miRNA)预后模型,以期对OSCC患者进行精准的分组,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OSCC患者的miRNA、mRNA表达谱和临床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和建立miRNA预后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预后模型的性能。预测6-miRNAs靶基因,与差异mRNA取交集后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中枢基因。结果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基于6个miRNA的预后风险模型。train组、test组和所有样品组中预测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AUC值分别为0.757、0.673、0.72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6-miRNAs预后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靶基因构建PPI网络中前10个中枢基因为CCNB1、EGF、KIF23、MCM10、ITGAV、MELK、PLK4、ADCY2、CENPF、TRIP13。其中EGF和ADCY2与生存预后相关(P<0.05)。结论 6-miRNAs可有效地作为OSCC患者一种新的独立的预后模型,或可成为指导OSCC精准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110例OSCC患者和109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6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OSCC患者肿瘤标本及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IL-6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学发光分析显示OSCC患者血清IL-6含量显著增高(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L-6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P=0.017)、病理分化程度(P=0.014)、复发和远处转移(P=0.048)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IL-6高表达的OSCC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IL-6高表达是O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β-catenin高表达与病理分化有关(P=0.006),与OSCC患者的预后较差有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L-6与β-catenin在OSCC中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身体质量指数(BMI)与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长期预后及TPF诱导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纳入前期Ⅲ期临床试验253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10年随访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以及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53例患者基线期BMI范围在13.16~34.66 kg/m2。患者BMI与吸烟状态高度相关(P<0.001);与临床淋巴结分期(cN)有明显相关性,其中较高的BMI患者通常具有较早的cN分期(P<0.05)。Kaplan-Meier分析表明,患者的BMI与总生存率(OS,P=0.014)、无瘤生存率(DFS,P=0.009)、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P=0.013)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P=0.015)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BMI是OS(P=0.015)、DFS(P=0.010)、LRFS(P=0.015)和DMFS (P=0.016)的独立预后因子。BMI与诱导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发现,仅BMI正常、临床Ⅳa期口腔鳞癌患者接受TPF诱导化疗者具有更好的OS(HR:0.425,...  相似文献   

6.
张竞飞  李玲  秦汉  王智  李云玲  刘敬华  蔡圳 《口腔医学》2022,42(10):869-877
目的 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关键的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s),并构建免疫相关预后模型来预测OSCC患者的总生存期,为口腔鳞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OSCC基因表达数据和相应临床信息。随后确定差异表达的IRGs,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Cox回归分析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免疫相关预后模型,并验证预后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由6个IRGs组成的预后模型。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的总生存率差异显著(P<0.05)。1、3、5年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2、0.73、0.76,这表明预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随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明该预后模型的风险评分是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以6个IRGs为基础的预后模型,从而准确预测OSCC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对OSCC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hemerin在合并2型糖尿病口腔鳞癌(T2DM-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为T2DM-OSCC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T2DM-OSCC患者(87例)和普通OSCC患者(113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2组肿瘤及癌旁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其高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复发相关(P<0.05)。T2DM-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chemerin表达显著高于普通OSCC患者(P<0.05)。合并2型糖尿病chemerin高表达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肿瘤组织中chemerin表达是影响T2DM-OSCC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hemerin在T2DM-OSCC中的表达较普通OSCC高,其高表达提示T2DM-OSCC患者的预后更差。Chemerin有望成为T2DM-OSCC患者判断预后的潜在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Ⅰ型干扰素受体1(type I interferon receptor 1,IFNAR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FNAR1在108例OSCC及1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IFNAR1的表达水平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FNAR1在OSCC的表达水平比正常黏膜组织高。IFNAR1的表达水平与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部位、吸烟和饮酒无相关性(P>0.05)。IFNAR1表达对OSCC患者生存预后的HR=1.879 (95%CI=0.967-3.651,P=0.063)。Log-rank检验显示,IFNAR1表达高低与OSCC患者预后相关(P=0.057)。结论:IFNAR1在OSCC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上调对OSCC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子,与OSCC患者的预后有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NXA1在口腔鳞癌TPF化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ANXA1过表达及低表达细胞系,通过细胞增殖、细胞毒性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分析ANXA1在TPF化疗中的作用,并探讨ANXA1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通路在TPF化疗中的作用机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过表达口腔鳞癌细胞系ANXA1后,细胞生长速率降低,细胞周期减慢,对TPF诱导化药物敏感性降低,口腔鳞癌细胞出现EMT;低表达口腔鳞癌细胞系ANXA1后,细胞生长速率增快,细胞周期加快,对TPF化疗药物敏感性增加,口腔鳞癌细胞出现逆EMT。结论 在口腔鳞癌TPF化疗中,ANXA1过表达导致细胞出现EMT,对化疗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PD-L1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PD-L1蛋白表达与OSCC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的实验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个研究共1595例患者。Meta分析合并风险比(HR)为1.02(95%CI= 0.93-1.11,P=0.71),表明PD-L1的表达与OSCC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合并比值比(OR)显示,PD-L1与患者性别(OR=0.64,95%CI=0.48-0.85,P=0.002)、肿瘤分化程度 (OR=0.58,95%CI=0.37-0.90,P=0.01)以及是否合并HPV感染(OR=1.91,95%CI=1.13-3.23,P=0.02)密切相关,但与肿瘤大小、颈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D-L1的表达并不能作为判断OSCC预后的独立因素。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PD-L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分化程度、HPV感染有显著相关性。该结论尚待更大样本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TP53在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探讨TP53截断突变能否作为生物标志物筛选诱导化疗获益患者。方法:选择2008—2014年收治的101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肿瘤及正常对照新鲜冷冻或石蜡包埋样本。采用Ion Torrent PGM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突变识别及注释,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男74例,女27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4.9个月。平均测序深度肿瘤样本为2366乘,正常对照样本为2225乘。在73例患者中,检测出102个TP53非同义突变(等位基因频率≥3%)。与42例手术组口腔鳞癌患者相比,诱导化疗组(59例)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较好(P=0.090),但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带有TP53截断突变的患者可以从诱导化疗中得到无远处转移生存获益(P=0.038)。结论:本研究未发现诱导化疗能整体提高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期,但TP53截断突变可作为潜在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筛选诱导化疗无远处转移生存获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TPF(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诱导化疗对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临床Ⅲ期或ⅣA期原发口腔鳞癌患者25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8例;试验组为TPF诱导化疗加手术和术后放疗,对照组为手术加术后放疗。运用EORTC QLQ-C30和QLQ-HN35量表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AS 9.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6例入组患者中,243例患者至少有1张有效问卷。QLQ-C30的总健康状况和QLQ-HN35的疼痛、吞咽、感觉、语言、进食、社交障碍、性功能减退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开口问题比对照组严重,但总体评价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F诱导化疗对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values of phospholipase C gamma 1 (PLCG1)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and resectable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who were treated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evaluating standard treatment with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preceded or not by induction docetaxel, cisplatin, and 5-fluorouracil (TP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PLCG1 was performed on the biopsies of 232 out of 256 OSCC patients at clinical stage III/IVA; the PLCG1 positive score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reactive scoring system. The surviv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hazard ratio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Patients with a low PLCG1 expression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overall survival (P = 0.022), and a trend towards better disease-free survival (P = 0.087), loco-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P = 0.058),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P = 0.053), and a high response rate to TPF induction chemotherapy with regard to clinical response (P = 0.052) and pathological response (P = 0.061), compared to those with high PLCG1 expres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LCG1 expression could be used a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SCC; however, it was not an adequate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TPF induction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GFR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TPF诱导化疗的关系。方法:以256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口腔鳞癌治疗前组织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GFR阳性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显著相关(P=0.015),未发现其与患者其他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病理和临床疗效方面,EGFR阳性表达强度与TPF诱导化疗疗效无显著相关性。EGFR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包括肿瘤复发、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和无肿瘤转移率。结论:EGFR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其在口腔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和核蛋白抗原Ki67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寻找预后判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法的方法检测随访资料完整的132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石蜡切片中P53、Ki67蛋白的表达,研究口腔鳞癌组织中P53、Ki67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口腔鳞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2例口腔鳞癌标本蛋白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53和Ki-67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高表达与患者细胞分化程度,肿瘤T分期和肿瘤原发灶有关(P<0.05);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术后生存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术后生存时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癌组织标本的P53表达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P53有望成为口腔鳞癌预后判断的间接性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117例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既往病史,所有患者均行口腔鳞癌切除术并联合放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羟基喜树碱及平阳霉素化疗。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手术结束至术后5年,记录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晚期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4例因失访而剔除。剩余111例患者中, 42例死亡,69例存活,生存率为62.16%;年龄、T分期及M分期不同的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性别、组织分化程度、N分期及化疗情况不同的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差异显著(P<0.05);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是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组织分化程度不是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的生存曲线对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是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N分期及是否联合羟基喜树碱与平阳霉素化疗的生存曲线,可作为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口腔鳞癌细胞CIAP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PTP(顺铂+替尼泊甙+平阳霉素/博莱霉素)方案化疗效果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初步评价其表达水平是否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检测了42例原发晚期口腔鳞癌标本化疗前后CIAP1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化疗前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分析化疗前后CIAP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42例口腔鳞癌标本中CIAP1在胞质及胞核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胞质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及预后显著相关。化疗前后口腔鳞癌标本中CIAP1的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胞质CIAP1表达水平是临床PTP方案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一个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