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通过分析<解读伊尹汤液经>,探讨<伊尹汤液经>,进一步对本草、汤液和经方加以深思,追源溯流,以便从学术沿革角度阐明中医临床治疗的发展过程,知晓各种学术流派的短长.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183;张仲景述”,此五字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所题。“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循先贤之旧轨、录大医之成方而为书。文章引经据典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凭,撰写《伤寒论》一部。并对原载于《汤液经法》却在《伤寒论》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的13首方剂逐一著录。  相似文献   

3.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皇甫谧《甲乙经序》 :“伊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又云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林亿《伤寒论序》云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 ,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 :伊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之经 ,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是皇甫谧、林忆诸前贤大德皆谓《伤寒杂病论》在《伊尹汤…  相似文献   

4.
《汤液经法》与《伤寒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汤液经法》强调天人相应,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则是从临床角度出发,收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撰用《素问.热论篇》的相关内容,创造性地总结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天行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病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阴病,并在《汤液经法》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论广"而成,重释了《汤液经法》经方的方义。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辛凉法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吴瑭著<温病条辨>,该书遥秉<内经>,发岐黄之术;承于<伤寒论>,扬仲景之学;导于叶桂,兴温病学说.用药之精,配伍之妙,堪为一代宗师.他非常注重性味结合,尤其是辛凉法的应用,更可效法. 辛凉法是使用性味辛凉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疾病而适当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由此看出,辛凉法主要用于风热、温燥、火热等.<温病条辨>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苦甘、辛凉甘寒、辛凉芳香、辛凉淡渗、辛凉辛温,兹浅析之.  相似文献   

6.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其中所载条更为合理,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作《伤寒杂病论》。故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述辨证论治理论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加强对《伤寒论》的学习,作者认为必须改变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即所谓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本文从《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不要囿于“错简”之说、不要迷信注家之说、重视方证辨证和不要忽视药物剂量、药物煎服法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冀能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使其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弘扬中医药学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有关将息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有关将息法,诸如煎药事宜、服用药物方法、药物与食物宜忌及护理等,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初作探讨。1煎药事宜煎药有关事宜,首先要考虑器皿,《伤寒论》除蜜煎导法方提出“于铜器内,微火煎”外,其它均未标明器皿。但从当时社会条件及出土文...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述辨证论治理论而又自居体系的经典著作,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加强对《伤寒论》的学习,作者认为必须改变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即所谓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本篇重点就不要迷信注家之说、重视方证辨证和不要忽视药物剂量、药物煎服法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冀能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使其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弘扬中医药学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二、《唐本伤寒论》的特点依照《唐本伤寒论》结构与《宋本伤寒论》进行比较,唐本主要特点如下。《唐本伤寒论》卷上第一、《唐本伤寒论》无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序》、无《辨脉法》《平脉法》。第二、《唐本伤寒论》上下两卷,《宋本伤寒论》十卷。《千金要方》将张仲景著作收于卷九卷十,孙思邈为与《千金要方》构成辅翼匹配形式,亦将《辨伤寒》十卷改编成两卷,而方证无缺失。第三、孙思邈于卷九之首写295字小序,读《唐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1]阳明病篇中论述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文章主要是结合《伤寒论》当中的相关条文对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临床实践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从而验证《伤寒论》阳明病相关内容的治则治法理论在临床实践,特别是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柯雪帆教授长期专注于《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且善于总结《伤寒论》的临床经验,提出新见解;同时认为《伤寒论》编次顺序应尊重宋版,要重视《伤寒论》经典价值,提倡逐字体会《伤寒论》。在研究中,发掘出了《伤寒论》中医腹诊体系和仲景药物剂量换算规律,还于细微之处解读出仲景医德观,并进行了仲景学说与日本汉方医观点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合方运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伤寒杂病论》所创合方的这一方剂变化的特殊形式及其运用。并对合方的源流,涵义,组方原则,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合方虽源于《内经》,但成形于《伤寒杂病论》。合方具有单方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疗效,如治疗面广,作用性强,产生新疗效,调整作用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读《伤寒杂病论》条文,认为以痞满燥实坚之程度与有无分辨大、小、调胃三承气汤证之法有失偏颇。热与实,是区别三承气汤证的两大要素。大承气汤治疗大热大实证,小承气汤治疗小热小实证,调胃承气汤治疗燥热初结而未实证。三承气汤的应用要点是:把握使用时机、区别病机差异、动态调整用量、严格掌握煎服法。  相似文献   

15.
厘清对《伤寒论》第174条条文的认识,通过理论分析证明:桂枝附子汤证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症状,其证处于太阴阶段;结合相关条文提出该方亦可治黄疸,并分析"大便硬、小便自利"的含义。进一步探析条文方药,阐述治病求本的理念及"不呕不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是为治少阴阳虚水泛而设的一首名方,其温肾阳、利水气的功用,在临床应用中也每获良效。但真武汤其功用不仅如此,今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对真武汤的证治予以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伤寒论》第28条所述病证的病因、病机与证候,推演张仲景诊疗过程,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组方机理。[方法] 通过分析相关伤寒条文及后世注家注释,结合临床湿病致病过程和治疗原则及相关药物的药性与功效分析仲景《伤寒论》第28条处方立意。[结果] 《伤寒论》第28条所述病证的病因病机为素有内湿,感受外湿伤及太阳;后因汗法不当及误用下法使内外之湿相合,湿阻于中,壅遏阳气。治疗上则按照“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理而选方及加减用药。[结论]《伤寒论》第28条所述病证是对太阳中湿证误诊所致的变证,而非太阳中风证变证或太阳病类似证。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319条猪苓汤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探讨《伤寒论》第319条猪苓汤证的发病机理,并对本方证的证候进行分析。认为猪苓汤证病机为少阴阴虚水停,水热互结,临床以小便不利,口渴,脉细数而弦,舌工而苔反水白为辨证要点,阐述了在肾主水的过程中,肾阴的气化所起的关键作用,联系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探讨肾阴亏损失于主水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