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 Kiss等首先报告在急性心肌梗塞后10~12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浓度发生改变。从此之后,其他学者也证实了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入院后的短时间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升高。Sylven报告了梗塞症状发作6小时入院的40例患者,发现其症状发作后1小时有20%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升高。本文在心肌梗塞症状发作后早期和6小时内每小时采血一次,测定血清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并比较了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材料与方法本文分两组研究。第一组:选择疑诊急性心肌梗塞70例病人。这些病人具有典型部位的胸痛,可伴有或无心电图改变。均在4小时内送入流动或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人院时及在48小时内每2小时抽血一次。应用白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放免法测肌红蛋白浓度。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根据  相似文献   

2.
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134例其它疾病患者测定了血清丙酮酸激酶总活性(PK)值,同时用其它五种酶学指标作对比。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小时血清PK值明显升高,无一例假阴性,其诊断敏感性为100%。其动态变化还是早期诊断梗塞扩展或再梗塞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据瑞典报道,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中,测定血清肌红蛋白较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或谷草转氨酶更为敏感。研究人员建议,在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中,应将测定血清肌红蛋白作为一项常规检查。他们对疑有急性心肌梗塞的305名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后每隔2~4小时(共15小时内)反复进行采血检查。  相似文献   

4.
谢广祥 《中外医疗》2010,29(24):44-44
目的了解血清肌红蛋白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发病时间在2~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心绞痛患者定量测定肌红蛋白并分析结果。结果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时间在2~24h者25例,血清肌红蛋白(98±20)ug/L,心绞痛组发病时间在2~24h内者21例,血清肌红蛋白(42±5)ug/L。结论肌红蛋白定量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24h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肌红蛋白(Myoglobin)系一种含卟啉的蛋白质,M=18000,既是骨骼肌组成之一,也是心肌所具有,当心肌坏死时,肌红蛋白即进入血循环中。1975年Stone等建立肌红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大大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可以测到10~9-10~(12)克水平),现已成为一种急性心肌梗塞的快速过筛试验。本文测定正常人(输血员)共56例,其肌红蛋白平均值为51.1土25.4毫微克/毫升血清,实测范围为13~90毫微克/毫升血清,与文献报告值基本近似。在41例不同心脏病例中(其中急性心肌梗塞30例)发病后两小时内取血者7例.2~6小时内取血者14例,6~12小时取血者4例,12~24小时内取血者5例,所有病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60名正常人和200例不同疾病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的分析,认为本测定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一项快速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7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50例心绞痛及其它各类疾病患者的血清丙酮酸激酶(PK)活力的动态变化,在发病24h内住院的54AMI血清PK浓度全部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开始升高时间为2h,峰值时间为22~24h,恢复为对照组水平时间在56h内。PK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5%。  相似文献   

8.
血清肌红蛋白(Mb)存在于心肌与其他肌肉组织中,其分子量为17 500,血清肌红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升高的最早、标志物之一.血清肌红蛋白测定方法有很多,由于分光光度法、电泳法及层析法不能测定低于微克水平的Mb,现已不使用.免疫化学法较灵敏,但抗血清必须是对Mb特异的.放射免疫试验灵敏度高,对流免疫电泳是一种定性方法,且灵敏度较低,不适宜检测心肌梗死.乳胶凝集试验是个半定量试验,是用肉眼判断终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一些含有高浓度类风湿因子的血清会产生干扰.放射免疫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使用放射性核素,现已少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测定速度快,适用于各型生化自动分析仪,现已在临床上普遍采用.我们测定了30例AMI患者在3~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Mb水平,观察血清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升高的时间特点及不同部位心肌梗塞之间水平的差异,结论表明:对于那些发病早、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不典型的AMI患者应尽早检测Mb,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同时,Mb也可作为评估AMI预后和判定梗塞面积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1)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测定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心电图表现有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变化组(A组)25例及无典型AMI心电图变化组(B组)65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结果 在诊断AMI方面,血清cTn1是一项最特异、敏感的血清标志物,能为患提供一个较长时间(5~7d)的诊断窗口;Mb在AMI发病后5~10小时敏感性最高,CK—MB较低。结论 三项生化指标检测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互补性.对诊断AMI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肌红蛋白对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尤其是在连续测定血清肌红蛋白的同时,作血清酶学及心电图检查,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更有意义。此外,该试验对区分心绞疼及心肌梗塞亦有一定的价值。但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并非特异性,其他因素的影响亦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红蛋白(Mb)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定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h和24h血中肌钙蛋白T和肌红蛋白的水平,同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肌钙蛋白T在3h内阳性率显著低于肌红蛋白(P〈0.05);24h阳性率达100%。结论:肌钙蛋白T是诊断AMI最佳的指标,同时联合检测肌红蛋白,可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的可靠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扬章  王伟华 《医学综述》1996,2(7):377-378
本文分析12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早期梗塞后心绞痛及梗塞延展的临床特点及预后。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1990年~1995年6月本院冠心病监护室的121例AMI患者,诊断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排除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患者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90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7岁。1.2 观察方法 患者收入冠心病监护室后,常规心电监测。每天做常规12或18导联ECG,并观察其演变。胸痛发作时做常规ECG及血清心肌酶(CK或/和MB-CK)检查,以观察其变化。梗塞后心绞痛确诊依据[1]:AMI发病24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效果。研究设计在心电监护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注射尿激酶,观察其溶栓效果。研究单位中原油田中心医院内科。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发病均在12小时以内。所有病例均符合 WHO 的诊断标准。处理方法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心电监护,定时静脉注射尿激酶,定时记录心电图,血压及心功能,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病6小时以内治疗7例,冠脉再通4例;发病7~12小时治疗者7例,冠脉再通1例;6例合并泵衰竭者心功能显著改善。结论发病早期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通过对17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回顾,分析梗塞后早期心绞痛(PIA)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的认识,防止梗塞延展或再梗塞,降低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住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除去24小时内死亡者,共175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52例;年龄33~82岁,平均61.2±9.7岁;住院时间4~6周。全部病人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梗塞后早期心绞痛(PIA)的诊断符合以下条件:(1)AMI发病24小时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心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MB水平的升高均有预后和诊断的价值。然而,住院患者在各种临床条件下均须测定心脏的生物标志物,而并不仅仅局限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而且,这些患者的肌钙蛋白水平可能升高,而磷酸肌酸激酶MB水平却正常。目的:评估磷酸肌酸激酶MB正常、而肌钙蛋白I水平轻微升高的急性发病住院患者其心血管结局。方法:回顾性地从资料库中选取64例自1998年11月至2004年4月间住院的患者,其肌钙蛋白I轻微升高、而磷酸肌酸激酶MB正常。通过结构式问卷排除因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冠脉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塞(AMI)、冠心病心绞痛及正常人的血清钢蓝蛋白(CP)。结果表明,AMI发病时血清CP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且在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AMI与心绞痛之间,心绞痛与正常人之间血清CP含量有明显差异。提示血清CP测定对AMI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三大依据[1],虽然心电图是临床医生确诊AMI的重要依据,但也同时需要得到实验室检测结果的验证,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AMI患者胸痛发作时由于冠脉阻塞,心肌广泛而持久缺氧缺血,由此而导致的心肌损伤比心绞痛严重的多[1],AMI患者血清中心肌酶活力普遍升高,升高幅度也比心绞痛患者高得多.AMI患者胸痛发作早期,约3~6 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酶活性即开始上升[2].因此,CK及CK-MB是AMI早期诊断的重要酶学指标,而且对判断梗死扩展、再梗死、梗死后再灌注以及估计心肌梗死范围均有重要价值.本文报道54例患者胸痛发作48h内来我院就诊时急诊室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项目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K、CK-MB、乳酸脱氢酶(LDH).  相似文献   

18.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诊断有意义的血清酶谱中,CK-MB判断心肌损害最具有特异性,不仅升高得较早,且与心肌坏死程度呈正相关。血清肌红蛋白(Mb)可在心肌梗塞后2小时就明显增高。本文目的在于探讨AMI有无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血清酶谱及Mb含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CTnI,CK-MBmass和Mb指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后期监测及预扣判断的临床意义,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对20例AMI患者、24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17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19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清CTnI,CK-MBmass和Mb的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3~5小时,8~14小时,20~24小时,72小时和7天共五个时段进行了测定。结果:AMI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1、肌红蛋白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对判定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分别于8个时点测定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结果 血清cTnl、Myo及CK-MB水平均在阻断主动脉即刻(T2)开始升高,与手术前T1时点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以Myo升高最为显著,之后各指标逐渐升高,cTnl、Myo在开放主动脉后30 min(T4)达峰值,CK-MB在CPB停机后2h(T5)达峰值,之后水平逐渐下降,但至CPB停机后24h(T8)仍显著高于T1时点(P<0.01).结论 cTnI在判定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损伤的价值要优于CK-MB及My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