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单根单管,少见变异形态尤其是三根以上极为罕见,本文对其变异牙根形态进行观察分析,为根管治疗术前检查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从收集的8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离体牙中选出具有根面沟、根面凹陷及根尖分叉的15颗,对牙根外形进行拍摄并仔细观察分析。结果:8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变异15颗(18%);变异牙根均可见近中舌侧沟;根面沟主要发生在根中下段;颊舌侧根面沟罕见,可同时伴有根尖分叉;其中单根尖牙75颗(90.4%),双根尖以上6颗(7.2%)。结论:根面沟的发生使得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变得复杂,根管治疗前应仔细检查以免遗漏根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形态的解剖特征和对称性。方法:收集413例CBCT影像(下颌第一前磨牙794颗,下颌第二前磨牙770颗)。运用NNTViewer软件分析其牙根数、根面沟位置、根管数、根管构型,统计根管构型的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大部分为单根,13颗为双根。根管构型发生率分别为I型87.66%,II型1.76%,III型2.52%,IV型2.14%,V型5.92%,C形根管(横截面)12.21%。118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3.70%根管构型对称。下颌第二前磨牙均为单根,其中99.48%为I型,0.52%为V型。4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9.48%根管构型对称。结论: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具有一定对称性,运用CBCT可帮助确定根管系统特征和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作一系统性的回顾分析.方法 通过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所有与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相关的文献以及病例报道,记录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管分型、根尖孔数目和根尖孔位置.结果 1 324颗研究牙根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个牙根发生率占93.1%,2个牙根占6.6%,3个牙根占0.3%,其中未发现4个牙根的存在;5 745颗研究根管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管发生率占75.2%,多根管占24.8%;4 650颗研究根管分型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Ⅰ型根管发生率占75.1%,Ⅱ型占2.0%,Ⅲ型占1.7%,Ⅳ型占5.5%,Ⅴ型占12.5%,Ⅵ型占0.1%,Ⅶ型<0.1%,Ⅷ型占0.5%,其他根管类型占2.6%;478颗研究根尖孔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只有1个根尖孔的占63.2%,有2个根尖孔的占25.7%,有3个根尖孔的占9.0%,有4个根尖孔的占2.1%;771颗研究根尖孔开口位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包含946个根尖孔,其中根尖孔位于根尖顶端的占56.6%,位于根尖侧方的占43.4%.结论 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以单牙根单根管为主,两牙根两根管常见,两根管中主要以Ⅳ型和Ⅴ型根管为主,其他根管分型发生率较低,但包含根管类型较多.此外,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数目变化大,约占一半的根尖孔位于根尖侧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数字影像研究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方法 筛选重庆地区567例患者的锥形束CT数字影像(男:293例,女:274例),共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通过i-CAT软件对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进行分析,记录其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结果 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参考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法进行分类,发生率分别为:Ⅰ型71.17%,多根管型28.83%[其中Ⅱ型4.45%,Ⅳ型1.16%,V型7.38%,Ⅸ型(双根双根管)13.61%,X型(其他)2.22 %];左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同一根管类型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多根管发生率(32.29%)高于女性(2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中多根管及双牙根的发生率较高,根管类型多样,且有性别差异.通过对根管系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陈思宇  陈青娅  刘健 《安徽医学》2021,42(6):613-6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川渝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 调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前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从中选取根尖孔发育完全且未行根管治疗或修复治疗的影像,详细记录其牙根数目,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其根管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75例患者,包括1076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97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以单根为主(99.26%),其余均为双根(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全部为单根.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主要为单根管(74.16%)和双根管(24.44%),还有少量3根管(0.63%)和C型根管(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以单根管(98.88%)为主,仅检出少量的双根管(1.12%),未见拥有3根管和C型根管的牙根.按照Vertucci分类,I型根管是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最常见的根管构型,其次为V型根管.结论 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多样;下颌第二前磨牙主要为单根管;CBCT可以用于复杂牙根和根管形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程靖  朱祖武 《安徽医学》2008,29(4):408-410
目的观察人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的颊舌向弯曲情况和程度。方法随机选择152颗离体的上颌第二前磨牙,拍摄近远中向的X线片,使用Photoshop 7.0软件分析根管,用Weine法测量根管的弯曲度,测量的角度大于18°时,则认为根管存在明显的弯曲,根管的构型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结果16%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在颊舌向存在明显的根管弯曲;单根管的牙齿无明显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大多数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发生于双根双管的牙齿;36%的双根牙齿有根管弯曲;根管弯曲的发生部位多为牙根的近根尖部分。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的颊舌向弯曲发生率为16%;多在根尖近1/3出现1个弯曲。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口腔锥形束CT(CBCT)技术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根管及颊根腭侧面沟的形态进行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观测就诊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的400例患者的80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CBCT影像,以Vertucci分类法为依据,确定牙根和根管的形态,对有颊根腭侧面沟的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形态学研究。 结果 上颌第一前磨牙最常见牙根类型为单根型(62.6%),其次为双根型(36.1%),三根型(1.3%)较少见。根管形态中最常见的为Ⅳ型,约占44.0%,然后依次是Ⅱ型、Ⅰ型和Ⅲ型。61.6%的双根型可以观察到颊根腭侧面沟,沟的平均深度和长度分别为0.60、3.25 mm,对应的腭侧壁的最小厚度平均值为0.59 mm。 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复杂,颊根腭侧面沟的存在加大了根管治疗的难度,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根管形态和颊根腭侧面沟形态的研究,有助于口腔医生了解其解剖特征,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锥形线束CT(CBCT)扫描探究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行CBCT检查的376例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学参数,包括牙根数目、根管分型、牙根长度、根管弯曲度、根面沟起始位置、根面沟外形、颊髓角与颊侧釉牙骨质界连线和颊舌侧釉牙骨质界连线的交角(BB-BL)。比较不同性别(男188例,女188例)和不同年龄(16~25岁126例,>25~35岁90例,>35~45岁73例,>45~55岁51例,>55岁36例)患者CBCT影像学参数差异及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牙根数目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解剖学结构对称性。结果 376例患者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长度为(15.19±1.55)mm;BB-BL为(38.10±6.14)°,其中单牙根、Ⅰ型根管、牙根二级弯曲、无根面沟者占比较高。99例患者存在根面沟,其中根面沟起始位置为根尖1/3段、根面沟位于牙根近中面者占比较高。不同性别患者根管分型、牙根长度、BB-B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根面沟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探讨泸州地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方法:选取872例下颌第一前磨牙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分析其根管数目及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参照Vertucci分类法,发生率分别为:Ⅰ型85.67%;Ⅲ型3.10%;Ⅳ型0.03%;Ⅴ型8.00%;C形2.87%。其中367例下颌第一前磨牙I型根管对称;10例Ⅲ型根管对称;1例Ⅳ型根管对称;25例Ⅴ型根管对称;7例C形根管对称。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复杂,CBCT为其根管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钜生 《黑龙江医学》2021,45(21):2294-2296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分型、根面沟分布及根管对称率.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6月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CBCT影像检查的120例(含438颗下颌前磨牙)患者,采用其自带NNT软件中的多平面重组功能,分析患者下颌前磨牙其C形根管分型分布比例、根面沟分布以及根管对称率.结果: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发生率为8.7%.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C 1型9颗、C2型21颗、C3型6颗,下颌第二前磨牙C形根管1颗C2型、1颗C3型.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根面沟20颗在根中1/3处,下颌第二前磨牙C形根管根面沟1颗在根中1/3、1颗在根冠1/3.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双侧对称率50.0%,而下颌第二前磨牙C形根管双侧无对称性.结论:口腔临床使用CBCT扫描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能直观显示其解剖结构,依据CBCT扫描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分型、根面沟分布及根管对称率情况了解患牙根管系统,诊治时能较好定位根管,避开薄弱区,以免出现根管遗漏、根管旁穿等问题,C形根管治疗时适当参考对侧同名牙.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锥形束CT分析研究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根与根管解剖形态,以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调取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磨牙CBCT影像从中选择根尖孔发育完全、未行牙髓治疗、无桩或冠修复的下颌恒磨牙影像资料数据,详细记录下颌磨牙的牙根数目与形态,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其根管形态。结果本研究纳入845例患者共1370颗下颌第一磨牙和1412颗下颌第二磨牙。其中,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均为单根,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23.50%;其近中根常见根管构型为VertucciⅣ型(64.31%)和Ⅱ型(25.33%);远中单根的下颌第一磨牙以Ⅰ型(54.48%)和Ⅳ型(27.96%)根管为主,而对于远中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94.10%的远颊根和所有的远舌根为Ⅰ型单根管。在下颌第二磨牙中,36.69%为不完全融合的C型牙根,仅0.42%的下颌第二磨牙拥有三个牙根。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的发生率为33.85%,两侧C型根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多样,变异性较大;锥形束CT较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在研究牙根和根管形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华东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不同根管形态及其发生率,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参照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健康?未经治疗?发育完全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取766例患者(137例患者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1 395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图像数据?下颌第一恒磨牙双根的发生率大约为68.5%,3根的发生率为31.4%;3根管的发生率为57.9%,4根管的发生率为38.5%?近中根大多拥有2个根管?大部分的远中根均为Vertucci I型,近中牙根的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下颌第一磨牙拥有6种不同的根管形态?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个体发生率为35.3%?男女性别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双侧对称性的发生率为60%,且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及数目具有多样性,CBCT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来辨别分析下颌磨牙的根管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下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方法:利用透明牙技术对147颗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处理,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根管形态并进行分析。结果:147个下颌第三磨牙中,66个为融合根,81个为分叉根。融合根的下颌第三磨牙根管类型主要为Ⅴ型,占41.0%;分叉根的下颌第三磨牙根管类型主要为Ⅳ型,占41.3%。根管侧支,根尖分歧,管间交通,根尖Delta在下颌第三磨牙中均有出现。融合根下颌第三磨牙管间交通的发生率高达51.5%。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变异较大,根管治疗过程中应仔细探查和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透明牙标本法、锥体束CT扫描法,研究山东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的形态。方法从山东各地市医院口腔科选取符合条件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共计164颗为研究对象,肉眼观察其牙根外形,记录有根面凹陷牙齿的数量,通过透明牙标本法采用Vertuccis分类法观察根管系统形态。选取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的锥体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中304颗山东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观察根管系统形态。结果透明牙标本法中,164颗离体牙,有2颗为双根牙,162颗为单根牙,双根牙检出率为1.22%;162颗单根牙的根管中,Ⅰ型根管检出率82.72%,Ⅲ型根管检出率为1.23%,Ⅳ型根管检出率为3.09%,Ⅴ型根管检出率为12.96%,Ⅱ、Ⅵ、Ⅶ、Ⅷ型根管检出率为0。164颗离体牙透明牙标本法的双根管检出率为18.29%;36颗离体牙有根面凹陷,其中21颗牙根管数目为单根管,其余15颗为双根管,有根面凹陷的离体牙双根管检出率41.67%;锥体束CT扫描30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55颗牙为双根管,双根管检出率为18.09%。结论山东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出现率比较高,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临床治疗时需注意,可采取多种辅助手段,确定根管形态。  相似文献   

15.
收集100颗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化成像技术拍摄颊舌向、近远中向术前片和诊断丝片,采用透明牙技术使根管系统完全可视化。以Vertucci分类法进行根管分型,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型结果间的Kappa值为0.545 8,为中度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观察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及其变异情况, 为牙髓治疗提供解剖学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调取云南省口腔医院影像科300例患者共6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 统计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远中舌根发生情况及根管形态.根管形态的分类依据Vertucci根管分类法.结果 在获得的6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 2根的发生率为71.2% (427/600) , 3根的发生率为28.8% (173/600) .2根管发生率为2.1% (13/600) , 3根管发生率为60.7% (364/600) , 4根管的发生率为36.8% (221/600) .近中根根管形态大多为Vertucci IV型, 远中根根管形态大多为Vertucci I型, 100%的远中舌根为VertucciⅠ型.远中舌根的人群发生率为33.7% (101/300) , 男性与女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远中舌根的双侧对称发生率为71.3% (72/101) , 右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发生率较高, 右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CBCT易于根管形态的研究, 可以辅助牙髓治疗, 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杨慧珍   《新疆医学》2006,36(4):34-35
熟悉和掌握牙齿的髓腔解剖特点是成功地完成牙髓治疗的前提,我国高等口腔教课书上仅有简单的描述,缺乏详细的根管分类报道。而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变异的情况。本试验希望通过对离体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及类型,根管分叉的水平位置研究,能更好地指导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CBCT评估下颌恒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特征。方法:收集临床影像资料库中的下颌恒磨牙CBCT影像资料863例,记录牙位、牙根和根管数目,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结果:①在558例下颌第一恒磨牙中,独立远舌根和四根管发生率分别为25.8%、51.4%,其中有48.1%第4个根管来自独立远舌根管。在双根牙中,93.9%近中根管是Ⅳ型,62.9%的远中根管是Ⅰ型。在三根牙中,94.4%的近中根管是Ⅳ型,98.6%的远颊根管和100%远舌根管是Ⅰ型。②在305例下颌第二恒磨牙中,融合根和C型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47.2%、41.6%。在双根牙中,66.0%近中根管是Ⅳ型,92.3%的远中根管是Ⅰ型。结论:CBCT可评价下颌恒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特征。下颌第一恒磨牙通常有4个根管,独立远舌根管的发生率较高,下颌第二恒磨牙融合根和C型根管的发生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数字化X线牙片和显微CT测量根管锥度,获得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初始锥度,为根管器械材料的锥度设计和临床正确选择锥度器械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应用数字化X线牙片机,采用平行投照技术,分别从颊舌向和近远中向对23颗13~23岁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根管进行摄片,通过相应图像分析软件对根管冠、中、根尖1/3段的管径及长度进行测量;然后通过显微CT对同组样本进行断层扫描,并对管径进行测量.分析整理数据,通过相应数学公式计算各组根管锥度.结果 通过X线得到根管近远中向锥度分别为:0.03、0.07、0.09;颊舌向分别为:0.09、0.24、0.19.显微CT得到根管近远中向锥度分别为:0.05、0.08、0.06;颊舌向分别为:0.11、0.27、0.20.两种方法所得对应结果经配对t检验,除近远中向根尖段有差异(t=2.152,P<0.05),其余各段差异均无显著性(t=0.356~1.409,P>0.05).结论 13~23岁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自根尖起为自下而上的扁圆形,其近远中向锥度远远小于颊舌向锥度;根管并非为一连续的锥形,根管锥度在颊舌向的不同部位有明显差异;数字化X线牙片平行投照可准确得到该牙根管的锥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锥形束CT(CBCT)数字影像对重庆地区人群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牙根数目及根面沟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3年1月~4月就诊患者的CBCT数据,通过i-CAT软件对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进行分析,记录其根管形态、牙根数目及根面沟发生情况。结果 1 725例患者的锥形束CT数字影像(男923例,女802例),共9 646颗下颌前牙纳入研究。9 646颗下颌前牙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中切牙全部为单根牙,侧切牙中0.3%(11/3 257)为双根牙,尖牙中有0.8%(26/3 014)为双根牙,3.8%(127/3 375)中切牙、10.6%(345/3 257)侧切牙、4.2%(127/3 014)尖牙为多根管牙,其余均为单根管牙,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多为TypeⅢ。下颌前牙同一根管类型及根面沟在左右侧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下颌侧切牙多根管发生率(11.9%)大于男性(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双根管率最高的分别为21~岁组(5.0%,27/542),41~岁组(14.7%,91/619),41~岁组(8.1%,52/643);下颌前牙根面沟发生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1~岁组(8.1%,33/406)。结论重庆地区人下颌前牙根管系统中多根管、双牙根及根面沟的发生率较高,根管类型多样,多根管发生率兼有性别差异。通过对根管系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