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国灿  顾凌  胡维 《国医论坛》2012,27(5):17-19
目的: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治疗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所有中药方剂,统计各味中药的使用频数,分析内服及外用方剂中的用药规律及差异。结果:共有104首方剂纳入研究,70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40次,活血化瘀药19味189次,祛风湿药14味62次;34个外用方剂中,祛风湿药15味117次,活血化瘀药17味113次,补益药8味30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其内服方剂以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而外用方剂则侧重于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现代医家运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归纳性回顾,探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的水平.方法:选取近30 a医学期刊发表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对用药的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376首复方中,单味药205味,其中前50味药累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81.2%,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从功效分类看,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从药物归经看,肝、脾、肾经药居前3位,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使用最多.结论:以祛风湿药为主,辅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配伍规律,通过统计得到的高频代表药物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临床运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文献的归纳性回顾,探讨其治疗的高频药物,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水平。方法 选取近30年医学期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对用药的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75首复方中单味药126味,前31味药累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70.7%,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功效分类看,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药物归经看,肝、脾、肾经药居前3位。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使用最多。结论 分析统计得到的高频药物,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脑性瘫痪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分别筛选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类文章,对内服、外用中药分别从使用频次、功效、药性和药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05篇,涉及方剂206首,用法分为内服、外用2种.内服中药79首,四君子汤出现频次最多,147味中药纳入统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当归、黄芪、茯苓、益智仁、川芎.外用中药方剂126首,108味中药纳入统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伸筋草、透骨草、当归、红花、牛膝.内服中药中补虚药所占比例最大,为24.5%,外用中药中祛风湿药所占比例最大,为21.3%.内服及外用中药均以药性为温性者最多,分别占42.9%和46.3%.内服中药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是甘味、辛味、苦味,外用中药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是辛味、苦味、甘味.内服和外用中药均以归肝经、肾经、脾经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高频内服中药得出10对高频药物组合,高频外用中药得出10对高频药物组合.高频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均可形成3个聚类方.结论 使用中药治疗脑性瘫痪时,内服中药多用补虚、祛风湿、解表类药物,外用中药则以祛风湿、补虚及活血化瘀药为主.高频中药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近30年来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中药复方数据库,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75首复方中,统计得到药对2508对.结论 采用x2检验对有统计学差异的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药对配伍特色:祛风湿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配伍;补虚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配伍;祛风湿药中的祛风寒湿药与补虚药配伍;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的相须配伍;活血化瘀药与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温里药与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次;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85个方剂纳入研究。69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83次、活血化瘀药20味216次、解表药17味167次;16个外用方剂中,活血化瘀药18味62次、祛风湿药16味54次、解表11味42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活血化瘀、祛风湿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活血化瘀、解表、祛风湿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活血化瘀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活血化瘀、祛风湿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风痹、寒痹和湿痹方剂用药的配伍规律。方法筛选古籍中治疗风痹、寒痹和湿痹方剂,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分析前30味高频药物,量化方剂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类方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338首方剂,其中风痹122首、寒痹110首、湿痹106首。3类方剂中前30味高频药物中共有21味相同药物;均以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风痹发散风寒药、寒痹温里药、湿痹渗湿化湿药。寒痹中肉桂、附子、当归、牛膝、羌活、芍药、黄芪和湿痹中茯苓、白术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药物。3类方剂均以微温为主,其次是温、平。每类方剂按药性聚为5个主类时治则分类清晰。结论风、寒、湿痹3类方剂用药相互兼顾又各具特色,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结合能够全面分析痹证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探求中药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选取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药物的来源、使用频次、功效分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中药处方37首,包含药物共114味,其中植物药100味,占87.7%。药物使用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没药、乳香、红花、当归是中医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高频药物;药物功效分类分析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清热药是中医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高频药物。结论:中医外敷熏洗法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多使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湿、补虚、清热作用的药物,并以植物药为主。临床使用外敷熏洗法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时可着重考虑乳香、没药、当归、红花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整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20年间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相关文献,通过频数统计分析痛风病证型及用药规律,探讨其证治特点。方法:筛选符合分析标准的文献,统计证型、方剂、用药频次及构成比,总结常见证型、方剂和药物。结果:统计得证型55个,其中湿热蕴结、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痰瘀痹阻、湿热瘀毒等10个证型最常见;方剂92首,成方31首,自拟方61首;中药201味,累计频次2676次,其中黄柏、苍术、牛膝等20味中药累计1103次,按功能分17大类,37小类,其中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补虚药,累计出现2160次,占比约80.72%。结论:痛风病病因病机与湿、热、痰、瘀及肝、脾、肾不足密切相关,证候有虚实之分,治疗亦有祛邪和补虚两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颈项肩臂痛内治古方的用药特点。方法:筛选以颈项肩臂痛为主治的内治古方,按其主治病症进行分类,对不同主治方剂的组成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列举常用药物,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共有274首古方纳入研究:臂痛方69首,肩背痛方48首,颈项痛方78首,手指麻木方79首。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是组成古方的主要药物。活血化瘀药在各主治古方中的使用构成比基本近似,祛风湿药在颈项痛方中的使用构成比较高,手指麻木方的补虚药、臂痛方中的化痰药,以及肩背痛方、颈项痛方中的清热药都有较高的使用构成比。羌活、独活、防风是各主治方的常用祛风湿药,当归是最常用的补虚药,川芎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葛根、麻黄在颈项痛方中使用率较高,半夏是常用的化痰药,在臂痛方中的使用率最高。结论: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是治疗颈项肩臂痛古方的主要药物,各主治内治古方有其常用功效类别药物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1定义 妇人产后或人流后,出现肢体疼痛;四肢关节疼痛、酸楚、重着或麻木;或兼怕冷恶风、自汗盗汗等症状,称为"产后风"或"产后痹"。古人又称为"产后身痛"等。 2主要症状 出现症状的时间和轻重因人而异:有的产后立即出现:有的在数天或数月后出现。其共同特点是:怕冷、怕风、身体酸痛或四肢酸痛,或刺痛,或窜痛,或重着,或麻木,或兼腰酸跟楚;  相似文献   

12.
自拟健脾泄浊汤治疗急性痛风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本组34例中,住院病例12例,门诊病例24例,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分类标准。男32例,女2例,年龄40岁以下者4例,40~50岁23例,50岁以上者7例,病程最短1d,最长者9a,以1~5a居多。就诊时第1跖趾关节、足跟、踝部、手指等处有明显红、肿、热、痛反应,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血尿酸高于416umol/L;χ线检查均显示关节内不对称性肿胀或骨穿凿样缺损,边缘锐利或慢性期见关节腔变窄,关节畸形,痛风石影。并排除继发性痛风。2治疗方法健脾泄浊汤(自拟):薏苡仁30g,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山慈菇12g,茯苓13g,萆艹解30g,秦皮15g,虎杖15g,威灵仙9…  相似文献   

13.
历节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历节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汉代张仲景在《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基础上,认为本病表现独特,且与一般的痹证有所区别,故以历节命名,以示重视。对历节病名的解释,尤在泾说:“历节者,遇节皆痛也。”沈金鳌概括为:“白虎历节风,痛痹之一症也,以其痛循历遍身关节,故日历节;以其痛甚如虎咬,故日白虎历节。”程门雪将本病描述为:“历节病者,  相似文献   

14.
治痹琐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悦 《江苏中医药》2003,24(12):1-3
痹证的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病邪既可从外而入,亦可从内而生。病机为邪气痹阻经络,但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必须坚持辨证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要注意辨别寒热的类别、证候的虚实、病邪的偏盛。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在急性发作阶段,重在祛邪通络止痛。邪在肌表,还可用解肌发汗的方法。病久虚实夹杂,治当攻补兼施,肿胀变形者,则应投以化痰祛瘀之品。痹病多寒,用药每投温散走窜,但清热之法亦不可勿视。痹离不开湿,化湿之品亦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结合《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金匮要略》所述历节病最为相符,并根据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仲景遣方用药特点,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在病因病机中强调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季节气候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体现了五季与五脏、五体的相合关系。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导致五脏痹。一种五体痹可导致多种五脏痹,并且五脏痹之间也相互传变。五体痹预后较好,五脏痹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经筋是十二经脉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经筋理论认为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是引起痹痛或加重痹痛的关键,应用"解结法"解除"横络"卡压是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8.
杨杰 《江苏中医药》2010,42(11):28-30
热痹除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痹证的共有症状外,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关节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不可触,触之发热,得冷则舒等临床特点。历代医家对热痹均有论述。热痹病因病机为直接感受热邪,或由他邪化热侵犯,亦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闭阻经络所致。治疗大法以清热为主,据兼夹病邪的不同分别合以祛风、散寒、除湿等祛邪之法;正气虚则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痹证日久,痰瘀凝结,当化痰软坚、活血化瘀,通经络仍是通治之法。  相似文献   

19.
张成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2-13,49
笔者试从伏邪致痹的发病机制及宣发膜原法治疗顽痹两个角度对痹证的诊疗予以分析,对痹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从痹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论治对其源流与发展进行研究考证。探析痹证病名的历史发展沿革,从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痰浊瘀血阻滞3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对不同时期痹证的治法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拓宽思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