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味菊重阳学术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味菊是民国时期沪上颇具影响的中医学家,因善用大剂附子挽救重危病人而享誉医林,被称为"祝附子".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代表作<伤寒质难>中:以治人为本,倡导本体疗法;突破六经藩篱,创五段八纲;论病首重阳气,善用附子;治病倚重附子,擅长配伍.细绎祝氏行医的一生,其旗帜鲜明的学术思想是渊源有自.  相似文献   

2.
民国名医祝味菊在肠伤寒流行期间治愈了许多危重症肠伤寒患者,因此名震上海。他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在《伤寒质难》一书中对外感热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见解。祝氏主要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病因新解为三因鼎立说;辨证新解为五段论外感;营卫新解为生温放温病机说;药性新解为治外以辛,里用温凉。其观点对外感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祝味菊《伤寒质难》之伤寒五段学说,认为应以人体之“阳气”为枢纽探析伤寒类病的辨治,强调临床应分段予以和阳、抑阳、通阳、扶阳、回阳之法。  相似文献   

4.
乡先哲祝味菊先生为近代著名医学大家,曾先后在蜀、沪等地行医.临床上以温补为特长的诊疗风格在医界影响很大,学术上以见解特独的"祝氏学派"蜚声杏林,处方遣药擅用附子,世称"祝附子".兹值祝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就祝先生的生平事略、医学成就及其<伤寒质难>的主要学术见解作简要介绍,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5.
《伤寒质难》是民国时期沪上著名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其立足于人体本体,治人为主,倡导本体疗法及自然疗能,治病疗疾时时不忘人,疗效卓越,思想深邃。  相似文献   

6.
《中医文献杂志》2014,(4):38-38
<正>为了对祝味菊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对温阳等当前中医界的热点话题、对祝氏存争议的思想作充分交流,受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委托,在全面搜集其医案、医话及初版《伤寒质难》等珍贵资料的基础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定于2014年9月13日~15日召开"祝味菊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培训班"暨祝氏内科学术思想研讨会(2014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编号:2014120202077)。  相似文献   

7.
祝味菊(1884-1951年),民国中医大家。针对当时民国时期中医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他大声疾呼,认为"以无原理原则则可寻之经验,必有原理原则可寻",并勇于纠正当时崇尚清凉的时弊。主要学术观点有:1.伤寒以五段为纲;2.外邪有无机有机之分;3.强调"自然疗能";4.八纲辨证以阴阳为首。临床上重视阳气,擅用附子,时誉之"祝附子"。  相似文献   

8.
祝氏曾谓:“吾于运用温热之法,亦三折肱矣,何尝不知温热之弊哉!”“单用热药,可能造成急暴之果,去其急暴,即善良之性存”(《伤寒质难第十六篇》)。对附子的应用是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积累而得。他认为,“中医治疗之关键,不在于单独之药物,而在于方剂之配合。”因此他十分重视药物的配伍,“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条经就走哪条经,要它归哪一脏即归哪一脏,奥秘就在于药物的配伍与监制,引经与佐使。”关于附子的配伍,他独创了很多配伍方法,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这是他用附子最独到、最宝贵的经验。归纳祝氏经验,其常用附子的配伍方法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9.
祝味菊(1885~1951)原籍浙江绍兴,早年悬壶成都,为四川之名医。后因避乱至沪,独树一帜,以善用附子蜚声于医林。生前历任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等职。很受陆渊雷、章次公等近贤之推崇。其问世之著作,有《伤寒质难》《祝氏医学丛书》等。祝氏对仲景学说之研究,具有较为独特之见解。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0.
以《伤寒质难》为依据,探讨祝味菊主要学术思想:一,注重人体自疗功能,主张针对本体治疗为主;二,认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强调温热扶阳;三,创“六经”五段论;四,主伤寒温病统一论;五,主张邪分有机、无机;六,提倡诱导疗法。另外主张中西汇通,强调以西医辨病等。  相似文献   

11.
<伤寒质疑>一书,围绕祝味菊的伤寒六经五段说展开,以六经为话题,对中医临证治疗机理作出了阐释,并引西说以解中医证治之规律,传为当时医界美谈.祝氏不满足于一般传统对于六经的解说,以五段说展开分析和归纳,注重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特别注重阳气的有余与不足,对临证有着实际的指导价值.另外,祝氏对中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术语和概念,也有深入的见解,时当时的寒温之争以及临证时寒温的用法,见解不乏公允.祝味菊为中西医学间的沟通,中医理论与临床间的沟通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不得不令今人叹服.  相似文献   

12.
祝味菊(1884-1951)先生,名积德,字味菊。上个世纪初,沪上著名中医学家,"火神派"沪上领军人物。《医林春秋》中称其:"学兼中西,擅长内科,喜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热药,尤善用附子,屡起沉疴,名噪一时,时人誉为‘祝附子’。"而《四川省医药卫生志》将祝氏列入善用温热药的"火神派",这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13.
正徐晓东老师悉心研究方剂遣药配伍三十余年,学验俱丰,用药灵巧,疗效卓著。祝味菊为海派名医,善用温热之法,对疑难重症皆嗜用"附子",习称"祝附子"。徐师深研祝氏《伤寒质难》与医案,察其在使用附子时,常与枣仁、磁石、茯苓配伍,十占七八。故徐师结合祝氏"温阳"的学术思想与自身临证经验将其四味命之为"祝四味",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笔者就此总结徐师"祝四味"临证运用经验,以飨同道。1 "祝四味"配伍思想  相似文献   

14.
祝味菊老师(1884~1952),系沪上名医,曾任前中国医学院院董和前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他勤求古训,精究方术,著有《祝氏医学丛书》、《伤寒质难》。祝师根据《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说,认为阳气在人身中特别重要,人患病时,首先致阳气受损,故谓治病须时刻注意保护阳气。他推崇仲景方论,集《伤寒杂病论》用附子(包括乌头)的31方凡53条,融汇贯通,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摘录医案数则,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5.
祝味菊先生是"海派中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学术上衷中参西,崇尚温阳,首提"八纲"一词,独创"伤寒五段""本体疗法"等思想,新解发热机制,重识四气五味,临床上善用附子,创多种温热配伍法,五段辨治疾病,临床疗效奇佳。  相似文献   

16.
<伤寒质难>是民国时期沪上著名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学术思想的代表作,该书立足于人体本身,治人为主,倡导本体疗法及自然疗能,治病疗疚时以人为本,因而疗效卓越.  相似文献   

17.
祝味菊先生,近代著名中医学家,钻研《伤寒》、《金匮》,独具见解,采取温阳扶正方法,医治不少疑难杂症,蜚声医界,因先生擅用附子,故有“祝附子”之称誉。本文所录祝公未刊医案,选自《祝氏医案录粹存稿》未刊本,以供共同研究祝氏学术观点,亦寓缅怀之意.一、伤寒案邱某,男,壮年。  相似文献   

18.
<正>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简称《伤寒》)十六卷,书成于东汉末年.原书中有关方剂量值较大,尤其是一些有毒副作用的药品如麻黄、附子(乌头)、细辛等.作者经过考查及测量有关汉代量器、衡器,并折算成今日千克米制,实际测量单味药量,发现仲景用药量有的确实很大,有的数倍、数十倍量于今.因此作者认为对现行中医教材中的折算方法,和对现今认为仲景用药与今人相差不大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杨利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4):141-142
王叔和以降 ,治伤寒学者不下百家 ,各有发挥 ,“伤寒学”因之蔚成大观。然“如何是六经本来义”、“仲景立方大旨云何”,长期以来 ,混沌难明 ,歧义层出。清代韵伯柯琴先生著《伤寒来苏集》,卓识不凡 ,直言“仲景六经 ,为百病立法”、“仲景因脉症立方 ,不拘病名、经络”,恰似拨云见日 ,对临证如何使用经方有指导作用。1 仲景六经 ,为百病立法叔和编次仲景遗篇 ,易名为《伤寒论》,并撰《伤寒例》附入 ,则王氏心目中 ,仲景之书是专为外感病而设 ,晋唐以来千余年中 ,几为定论 ,故有“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杂病踵丹溪”之说。其间虽有人指…  相似文献   

20.
张宏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93-794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清代名医,"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在《通俗伤寒论》一书中,从广义伤寒立论,以仲景六经辨证为本,融气化学说于六经辨证之内,全面论述四时外感病的辨证治疗规律,且在仲景《伤寒论》伤寒阳明证治的基础上多有引申发挥,其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