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专科诊疗路径应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所建立的适用于我国城市医院患者的2型糖尿病专科诊疗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方法和个人深入访谈,对所建立的专科诊疗路径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专科诊疗路径能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同时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结论 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专科诊疗路径作为一个疾病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所建立的适合我国城市人群的冠心病专科诊疗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试验和个人深入访谈法,对所建立的专科诊疗路径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实施冠心病专科诊疗路径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冠心病专科诊疗路径不仅规范了医疗服务,还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确实是一个具有成本效果的疾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社区照顾路径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所建立的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的高血压社区照顾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试验和个人深入访谈法,对所建立的社区照顾路径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高血压社区照顾路径,提高社区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高血压社区照顾路径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的同时规范了医疗服务,是一套非常实用的疾病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高血压临床路径的研制及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开发研制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高血压的临床路径。方法采用文献法、专家会议法、现场考察和预试验的方法,研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的高血压临床路径。结果建立高血压的社区照顾路径、单纯高血压专科诊疗路径、高血压社区-专科双向转诊技术路径和社区-专科双向转诊管理路径。结论高血压的临床路径是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既强调了诊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又突出了全科医学连续性照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高血压双向转诊路径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所建立的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的高血压双向转诊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和个人深入访谈法,对所建立的双向转诊路径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高血压双向转诊路径可以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降低再就诊率、节约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并使服务具有连续性。结论高血压双向转诊路径确实是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疾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社区照顾路径应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所建立的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的冠心病社区照顾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试验和个人深入访谈法,对所建立的社区照顾路径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冠心病社区照顾路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感到满意。结论冠心病社区照顾路径规范了医疗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是适合我国医疗实践的一种综合性的医疗管理照顾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开发设计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法、专家会议法、现场考察和预试验的方法,研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的2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路径。结果 建立了2型糖尿病的社区照顾路径、酮症酸中毒专科诊疗路径、低血糖症患者专科诊疗路径、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专科双向转诊技术路径和管理路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专科诊疗路径。结论2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路径是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在强调诊疗服务标准化的同时,突出了全科医学连续性照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社区照顾路径应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所建立的适用于我国城市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社区照顾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 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试验和个人深入访谈法,对所建立的社区照顾路径进行评价。结果 2型糖尿病社区照顾路径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满意度、依从性和糖尿病健康知识的知晓度,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结论 2型糖尿病的社区照顾路径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的同时,规范了医疗服务,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疾病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双向转诊临床路径,分析高血压患者双向转诊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 2010-03-01—2011-09-30被瑞康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瑞康医院心内科门诊和病房的高血压患者以及被瑞康医院心内科和病房转诊到瑞康医院所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患者60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时期自发到瑞康医院内科门诊、急诊和病房就诊的高血压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病例查阅、专家咨询、现场考察、试点研究、个人访谈等方法,建立高血压患者双向转诊临床路径。对比两组患者再次就诊率、首次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总费用、检查费、诊疗费、药费)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高血压患者再次就诊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高血压患者首次就诊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血压患者住院总费用、检查费、诊疗费、药费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血压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诊疗技术的满意度、对转诊疗效的满意度、对医疗费用的满意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向转诊临床路径对高血压患者再次就诊率、首次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均有影响,有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是切实可行有效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冠心病双向转诊路径应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所建立的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的冠心病双向转诊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和个人深入访谈法,对所建立的双向转诊路径进行评价。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冠心病双向转诊路径是可行的。它的运行有利于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和使医疗服务具有连续性。结论冠心病双向转诊路径确实是一个综合性的高效率的医疗管理照顾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伊宁市城镇与农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次住院状况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 ̄2005年12月,我科共收治的1431例首次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依据患者住院时的临床症状、血压分级、高血压病知晓状况、服药规律性、以及血管并发症事件的发生状况,逐一列表统计分析。结果:城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知晓状况方面比值分别为:43.13%vs42.56%(P>0.05),两者服药规律性与坚持服药方面,农村患者显著低于城镇,两者之间的比值分别为:38.04%vs26.29%(P<0.0001),血管总的并发症方面,二者之间的比值分别为:36.75%vs77.49%(P<0.01),农村患者脑血管事件与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结论:与城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住院状况相比较,农村患者在服药规律性、就诊意识方面显著低于城镇患者,从而导致农村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患者,因此,应当正确引导农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本病的重视,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农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所建立的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的2型糖尿病双向转诊路径的效果、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和个人深入访谈,对所建立的双向转诊路径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2型糖尿病双向转诊机制有利于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服务项目、节约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并使服务具有连续性。结论 2型糖尿病双向转诊路径作为一个疾病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冠心病临床路径的研制及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开发研制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人群冠心病的临床路径。方法采用文献法、专家会议法、现场考察和预试验的方法,研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的冠心病临床路径。结果建立了冠心病的社区照顾路径、冠心病的专科诊疗流程、急性心肌梗死专科诊疗路径、不稳定型心绞痛专科诊疗路径、冠心病社区一专科双向转诊技术路径和社区一专科双向转诊管理路径。结论冠心病的临床路径是以社区慢性病照顾为切入点,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突出以病人为中心和以照顾的连续性为方向的一组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Many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athways, but most have considered only single disease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atively analyz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related to the use of clinical pathways, seeking trends that could usefully benefit clinical activity. From the data warehouse of University of Miyazaki Hospital, collected from April 2014 to March 2016, we retrospectively identified 6523 patients for whom a clinical pathway was applied. Other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ingle hospitalization, the type of medical fee was comprehensive, and data were available so that all clinical indicators could be calculated. Two types of deviation from the clinical pathway were defined: cancellation (described in the clinical pathway but not implemented) and addition (not described in the clinical pathway but nevertheless implemented). If the code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describing the clinical pathway differed from that describing where the medical resource was mostly spent, we considered this as indicating a complication. We compared principal clinical indicator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mortality rate, and comprehensive-volume ratio) by completion rate for the clinical pathway. Regardless of whether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completing the clinical pathway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This finding indicated that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uld be shortened if all medical treatments described in the clinical pathway were implemente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by improving clinical pathways to include medical treatment for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