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低剂量环孢霉素A 骁悉(MMF) Pred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剂量CsA MMF 泼尼松(Pred)组(A组)和常规剂量环孢素(CsA) 硫唑嘌呤(Aza) 泼尼松(Pred)组(B组)。对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移植肾一年存活率两组无差异;但急性排斥反应及肝毒性低剂量CsA组(A组)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sA组(B组)。结论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副作用方面,低剂量CsA方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CsA方案。  相似文献   

2.
多种免疫抑制药物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三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Pred、C组:FK506+MMF+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三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三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O.05)。结论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较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后不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不同的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对移植效果、副作用及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用药组合将201例患者分为环孢素A(QA)、硫唑嘌呤(Aza)、强的松(Pred)三联治疗组,QA、霉酚酸酯(MMF)、Pred三联治疗组,CsA和Pred二联治疗组,Aza和Pred传统二联治疗组,统计分析4组患者排斥反应和肾存活情况。结果:三联治疗组1、3、5年存活率高于传统二联治疗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肾移植后三联治疗组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二联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3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Pred、C组:FK506+MMF+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3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3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比较,认为应用MMF和FKS06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霉酚酸酯(MMF)与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Pred)联用对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作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20例肾移植受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MMF2.0g/d(A组)、1.5g/a(B组)及硫唑嘌呤(Aza)100mg/d(C组)。3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相似剂量的CsA和Pred。观察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药物的副作用。结果A,B,C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7%,5.6%和36.8%;A,B组消化道的副作用多见,C组的白细胞减少现象多见,其他副作用3个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6个月A,B组患者的血清肌酐值明显低于C组。结论不同剂量的MMF与CsA和Pred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MMF除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多外,其他副作用未见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 SRL 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 霉酚酸酯(MMF) 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 lan-M e 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 SRL 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SRL+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霉酚酸酯(MMF)+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SRL+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8.
雷帕霉素联合环孢霉素A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联合环孢霉素A防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探索新的免疫抑制方案。方法将该院2004年1月~2004年8月施行的尸体肾移植的受者共89例,分成两组,分别给予“CsA+MMF+Pred”方案(43例)和“CsA+RAPA+Pred”方案(46例),观察两组受者移植后3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感染率及恶性肿瘤发生率、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RAPA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7.0%/20.9%),发生时间推迟(44.3±6.24/35.0±5.48)d,肾功能恢复提前(4.8±2.04/5.9±2.1)d。结论“CsA+RAPA+Pred”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促进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两组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评估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雷帕霉素(RPM,首次剂量6.0 mL,维持剂量2.0 mL/d)+环孢素A(CsA,5~6 mg.kg-1.d-1)+泼尼松(Pred)25例为SRL组,采用霉酚酸酯(MMF)+CsA(6~8 mg.kg-1.d-1)+Pred 35例为MMF组。比较两组用药后的血肌酐(SCr)、AR发生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SCr水平、AR发生率方面,MMF组与SRL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感染发生;除SRL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RL组抗排斥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与MMF组相似,可作为肾移植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2剂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赛尼哌在预防同种肾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已随访 1年的 32例应用 2剂赛尼哌患者的临床效果 ,并以同期肾移植 9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赛尼哌组在 3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3.1% )显著低于对照组 (2 3.9% ) (P <0 .0 5 ) ,在感染及副作用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剂赛尼哌加上CsA ,MMP ,Pred联合应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对预防同种尸体肾移植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应用普乐可复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随机将62例肾移植受者分成两组:(1)FK506组(n=24):应用FK506+骁悉(MMF)+强的松(Pred)治疗方案;(2)环孢素A(CsA)组(n=38):应用CsA+MMF+Pred治疗方案。结果随访24个月,FK506组有2例(8.3%)、CsA组有9例(23.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血清肌酐值无明显差异(P〉0.05);FK506组和CsA组分别有3例(12.5%)和14例(36.8%)发生肝功能损害(P〈0.05);分别有13例(54.2%)和22例(57.9%)血压升高(P〉0.05);分别有4例(16.67%)和6例(15.79%)血糖升高(P〉0.05)。结论 FK506具有强效的免疫抑制作用,对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严重肝功能损害等肾移植术后患者由CsA切换成FK506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用时须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恺杰  唐群业 《河北医学》2005,11(7):626-628
目的:评价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普乐可复组(n=35):主要用药为普乐可复+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环孢素A(CsA)组(n=35):主要用药为CsA+Aza+Pred。结果:观察6个月,普乐可复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0,而CsA组有9例(25.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普乐可复组的肝毒性和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均比CsA组低(P<0.05);普乐可复组有3例(8.6%)发生高血糖反应(P>0.05)。结论: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排斥发生率低,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106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霉酚酸酯治疗组(n=56例),硫唑嘌呤治疗组(n=50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时间为术后6个月内。【结果】霉酚酸酯治疗组急性排斥发生率20%,较硫唑嘌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4%低(P<0.01),霉酚酸酯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缓解率82%,硫唑嘌呤组55%(P<0.05);肝损害霉酚酸酯组发生率10%,硫唑嘌呤组20%(P<0.01);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霉酚酸酯组发生率较少,而人、肾存活率高。【结论】霉酚酸酯作为一种新的抗排斥治疗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且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4.
苗书斋  吕宇涛  蔡文利  曲青山 《医学争鸣》2006,27(24):2277-2279
目的:研究低浓度环孢素A免疫抑制剂方案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33名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的吗替麦考酚酯(MMF)剂量和环孢素血药浓度不同,将其分为三组:高环孢素浓度-高MMF剂量组、高环孢素浓度-低MMF剂量组和低环孢素浓度-高MMF剂量组. 监测全血环孢素浓度、血肌酐、尿素氮浓度、血脂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低环孢素浓度-高MMF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的患者与应用其他方案的患者相比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感染、代谢异常、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明显低于其他方案组.结论:应用低环孢素浓度-高MMF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可以有效的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