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 评价2000~2005年来我院口腔科576例错[牙合]患者的治疗情况。方法 对576例进行固定矫治治疗的错[牙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工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Ⅲ类错[牙合]构成比分别为29.9%、48.6%、21.5%;工类错[牙合]与Ⅱ类错[牙合]患者拔牙与未拔牙人数(P〉0.05)无显著差异,Ⅲ类错[牙合]患者(P〈0.05)有显著差异;工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拔牙与未拔牙患者在矫治时间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本组治疗中,女性患者(63.9%)明显高于男性(36.1%),汉族接受治疗人数高于维吾尔族,工类Ⅱ类错[牙合]中,拔牙与未拔牙患者在矫治时间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可为临床上评价错[牙合]畸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探讨安氏Ⅱ^1分类低角型错[牙合]的颅面特征,为该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诊断与矫治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恒牙初期正常[牙合]60例和安氏Ⅱ^1分类低角错[牙合]48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对颅面41个测量项目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对各测量项目的均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安氏Ⅱ^1分类低角错[牙合]组蝶鞍角(N—S—Ar)、颅底的曲度增大;上、下颌骨与颅底的前后向关系均显后缩,尤其下颌后缩更为明显;上后牙牙槽高度U6-PP(mm)减小,下后牙牙槽高度L6-PP(mm)增大;上下切牙间角显著减小。结论:恒牙初期安氏Ⅱ^1分类低角型错[牙合]颅面结构具有显著特点.临床中应根据其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牙齿磨耗过重。咬[牙合]垂直距离过低。牙齿间隔缺失,无咬[牙合]接触。或缺牙多。虽然有对[牙合]牙,但咬[牙合]垂直距离过低,这类患者,都失去了正常生理咬[牙合]关系,在修复中,怎样确定正确的咬[牙合]关系是修复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去对这类患者像总义齿那样。采用息止[牙合]间隙减去2~4mm,为垂直距离的办法确定正中[牙合]位。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如下缺点:(1)息止[牙合]位不稳定(有的患者不能自我控制);(2)测量软组织间的距离精确度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AngleⅡ-错[牙合]患者的错袷机制、颅面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方法随机抽取在枣庄市口腔医院就诊的青少年AngleII^1错[牙合]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对每位患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将X线片扫描人电子计算机,通过winceph7.0X线头影测量软件系统进行定点、描图,使用Steiner分析法对颅面部的相关点、线、角进行测量,并将所得的各项测量数据与正常拾标准值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AngleII^1错[牙合]患者与正常殆进行比较,SNB、ANB、SND、1-NA(mm)、1-NA、1-1(-)、GoGn—SN、SL(mm)的8项测量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枣庄地区青少年AngleII^1错[牙合]患者上颌基本正常,下颌相对上颌明显后缩,上切牙前突,上下切牙位置明显唇倾。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牙合]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牙合]覆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cNamara分析法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进行头影测量,探讨其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McNamara分析,得到7项相关指标。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上颌突距大于男性正常胎(P〈0.05);②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下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均大于女性正常骀(P〈O.05)。③男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及下切牙突距明显大于男性非拔牙患者(P〈0.05)。④女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明显大于女性非拔牙患者(P〈0.05)。结论McNamara分析法的部分数据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及矫治设计有参考价值;男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17.10%同时上下切牙突距分别大于正常值的54.03%和60.61%时可考虑拔牙。女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36.71%时可考虑拔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 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 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 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 15岁) 12人,成年组(16~ 20岁) 18人;男性未成年组(13~ 18岁) 10人,成年组(19~ 27岁) 8人,通过严格的 Begg技术治疗,在第一期结束时,分析治疗前后的 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定上下颌与颅底及颌间关系的变化、牙颌间的变化、颏点的变化.[结果]①上下颌切牙突度明显减少,上下切牙夹角增加约 8°;②深覆(牙合)的打开是通过上下切牙的压入(约压入 3.25~ 3.5 mm),后牙槽及后牙的增高(1.1~ 1.25 mm);下颌向下前的旋转(约 1°~ 1.2° ),下颌角的增加(1.34°~ 1.41° )来进行的.③第一期结束时,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了 1.78~ 1.98 mm,上颌第一磨牙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成年病例中,颏点增加了 0.91-0.93 mm,成人在治疗前后则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结论]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是高效的,对上下切牙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改变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金花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54-155
目的探讨打开青壮年前牙深覆[牙合]的方法。方法对16例Ⅱ度、Ⅲ度青壮年前牙深覆[牙合]的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治器和乎面导板联合进行治疗研究。结果与单纯直丝弓矫治器相比,结合平面导板打开咬合较快,至正常颌时,Ⅱ度深覆[牙合]打开咬合平均(3.2±1.2)个月,Ⅲ度深覆[牙合]打开咬合平均(4.7±1.4)个月,打开咬合效果显著。结论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青壮年前牙深覆[牙合]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下颌前突伴开牙合的病例临床较少见 ,现将我科诊治 1例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 ,18岁 ,下颌畸型 10余年。 8岁发现下前牙反包上前牙渐重 ,13岁上下前牙咬合不上。 15岁下颌向前突出明显。因影响美观于 2 0 0 1年 9月以“下颌前突”收治于本科。专科检查 :左右面部软组织对称 ,面中 1/ 3明显凹陷 ,面下 1/ 3过长 ,上唇露齿 3mm ,下唇较厚 ,双侧颞颌关节动度一致 ,呈近中牙合关系即 6 颊尖咬在 7中尖窝内 ,6 近中颊尖与 7近中颊尖相咬牙合 ,右侧后牙反牙合 ,前牙呈开牙合状 ,下颌中线右偏 3mm。下颌牙弓宽大 ,牙列平整。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因前牙反[牙合]就诊.口腔检查:混合牙列,牙列式65ⅣⅢⅡ1(⊥)1Ⅲ456,⊥1 反[牙合],⊥45牙冠已萌出到[牙合]平面,5|萌出1/2牙冠,5⊥45无明显松动,牙釉质无明显发育不全,Ⅴ(┼)ⅣⅤ[牙合]面龋坏.  相似文献   

11.
武彩琚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686-4687
目的研究玻璃离子垫高后牙在固定矫治打开咬[牙合]内收前牙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50例进行固定矫治的拔牙患者,在内收上前牙需要辅助方式打开咬[牙合]时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患者运用上颌后牙颌垫活动矫治器,观察组25例患者运用玻璃离子垫高上颌磨牙[牙合]面。观察比较2组患者需要使用辅助方式的时间长短以及前牙打开咬[牙合]的距离。结果①对照组患者需要打开咬[牙合]的时间为(2.81±0.867)个月,观察组为(2.17±0.8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照组患者前牙打开咬[牙合]的距离为(3.00±0.53)mm,观察组为(3.21±0.6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玻璃离子垫高后牙在固定矫治打开咬[牙合]内收前牙中的应用发现,这一打开方式简便易行,能够尽快将前牙内收并建立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1.1 例1 男,1994年11岁时就诊,家族及乳牙反[牙合]史不详。人工哺乳。66┼66完全近中[牙合],4+5/5+6反[牙合]。前牙反覆盖6mm,反覆[牙合]4mm,下前牙及76┬67舌倾,下颌前突,面下1/3过长,上颌略凹陷,11岁拔6┬6后开始矫治,3月后反覆盖解除,开始关闭拔牙隙,做Ⅲ类牵引加颏兜高位牵引。1997年7月结束矫治,带活动保持器,矫治后当时查,后牙呈牙尖交错堂,上第一磨牙与下第二磨牙为中性[牙合]关系,3+3/3+3Ⅲ度深覆[牙合],下前牙直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前牙覆盖减小6.0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减小15.43度(P〈0.01),上中切牙突度U1-NA(mm)减小4、71mm(P〈0、01),ANB明显减小(P〈0.05)、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弹性厚[牙合]垫与弹性薄[牙合]垫治疗夜磨牙症的效果。方法分别用5mm厚度的[牙合]垫材料和2mm厚度的铪垫材料制作[牙合]垫,嘱患者夜间休息时戴用,6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厚[牙合]垫治疗夜磨牙的有效率为82.35%,薄[牙合]垫治疗夜磨牙的有效率为52.94%,经X^2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厚[牙合]垫对于夜磨牙的疗效明显优于薄[牙合]垫。  相似文献   

15.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9(1):188-188
目的 研究对云南省87名彝族正常[牙合]人的牙颌模型进行计算机辅助测量,建立云南省彝族人的牙冠宽度和高度,牙弓、基骨的宽度和长度,腭盖高度以及Pont’s指数、Bolton指数的正常值和标准差,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并对彝族人的的牙弓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以认识彝族人牙齿、牙弓、基本骨的特征.方法 (1)在普查的基础上,选取云南正常[牙合]彝族人87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别测量50例中国人开[牙合]和深覆[牙合]的ODI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中国人开[牙合]和深覆[牙合]病例各50名,每组其男女各25名,每组平均年龄15.7岁,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获得ODI值进行比较分析。并与白种人及中国人正常[牙合]数值进行比较,经t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结果:不同种族的开[牙合]和深覆[牙合]患者ODI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国人正常牙[牙合],深覆[牙合]和开[牙合]之间的ODI值有极显著差别(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的测量分析结果为临床应用ODI值对错[牙合]畸形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win 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错[牙合]治疗前后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的安氏Ⅱ’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0~13岁。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经过6~12个月(平均8个月)的治疗,面形改善明显,并获得Ⅰ类磨牙关系,并牙覆盖由6.8mm变为2.0mm,覆[牙合]由6.0mm变为1.2mm。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中下颌骨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矫治的总变化中,骨性改变占覆盖总变化的47.9%,占磨牙关系总变化的48.9%;上下颌平面角无显著变化,但上下耠平面角发生顺时针的旋转,下面高的增加具有显著差异。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于生长期的安氏Ⅱ’错[牙合]可以产生显著的生长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作用意义。方法:选取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Oo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应用氯沙坦钾治疗,对照组应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的改变,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GF-1水平的变化,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VST[(4535±6.75)mm,(47.68±5.42)mm]、LVPWIT(9.35±2.52)mm,(11.85±36)mm]和LvMI水平[(127.63±15.84)g/m2,(134.63±18.85)g/m2]均低于治疗前水平[观察组(48.65±6.86)mm、(13.04±2.53)mm、(156.75±14.74)g/m2;对照组(48.78±5.64)mm、(13.24±2.41)mm、(156.36±14.67)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IVST、LV网盯、LVMI的降低程度[(3.30±0.69)mm、(3.69±0.69)mm、(29.12±3.57)s/m2]明显高于对照组[(1.10±0.24)ram、(1.39±0.47)mm、(21.73±4.59)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IGF-1水平[(203.87±32.86)μg/L,(243.87±30.15)¨棚明显低于治疗前[(284.74±45.21)μg/L,(282.86±34.8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IGF-1的降低程度[(80.87±5.3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38.99±6.9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钾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可降低血清中IGF-1的表达,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昀  杨娜  刘娟 《新疆医学》2007,37(1):78-79
颌面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对于颌骨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坚固内固定。但由于陈旧骨折或术中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佳出现骨折再移位等,导致术后1周[牙合]关系仍有紊乱,开黯等错[牙合]畸形。我科利用固定矫正技术治疗由于坚固内固定术后引起的错[牙合]畸形(开[牙合]、偏[牙合]、咬[牙合]关系紊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