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可切除性肺癌胸内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收集我院从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的215例肺癌病例,行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分别记录淋巴结的数量及进行病理检查。分析其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原发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215例肺癌患者共清扫胸内1070组的3680个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7.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98个组的46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癌,215例肺癌患者中94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3.7%。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4组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8、3、2、1组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肺上叶癌更易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包括中叶)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较为常见: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可切除性肺癌胸内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 收集21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肺癌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215例肺癌共清扫胸内1 082组的3 680个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7.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98组的468个淋巴结存在癌转移,215例肺癌中94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3.7%.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和4组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8、3、2、1组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肺上叶癌更易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包括中叶)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叶转移规律.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较为常见.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对318例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患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1534组,其中转移淋巴结290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为58.5%(186/318),其中N1转移率为27.0%(86/318),N2转移率为31.4%(100/318)。距肺根部最近的11、10、7、4区淋巴结转移频度最高。发生跳跃式N2转移46例,占14.5%,其中上叶肺癌仅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48.2%;CT扫描淋巴结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22.1%。结论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上纵隔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区;下叶及右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纵隔淋巴结。术前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  方法  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 < 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 < 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跳跃性N2有12例, 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 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 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 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 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155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与目的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15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55例非小细胞肺癌共清除淋巴结1553枚。总转移率为58.7%(91/155),N1占20.0%(31/155),N2占38.7%(60/155),跳跃性N2共9.7%(15/155)。肺原发肿瘤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线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率在各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无差异。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区域性转移与非区域性转移均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除临床分期为T1者外,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6.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方式和规律,探讨SCLC放疗靶区的合理范围.方法 对本院150例接受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胸内淋巴结进行分组及病理检查,分析胸内各组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和规律.结果 150例SCLC患者共清扫胸内631个组的2372个淋巴结,经病理证实188个组(29.8%)的413个淋巴结(17.4%)存在转移,88例(58.7%)患者存在胸内淋巴结转移.胸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是11、10、7、5、4组,中央型、T分期晚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x2 =15.32、39.72,P=0.000、0.000).右肺上叶和中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7、10组和4、7、10、11组,左肺上叶和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5、6、10组和4、7、9、10、11组.纵隔淋巴结转移72例,其中无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跳跃性转移29例(肺上叶癌主要向上纵隔淋巴结,肺中下叶癌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结论 SCLC胸内淋巴结遵循由肺内经肺门向纵隔依次转移的规律,但存在部分跳跃性转移;对不同肺叶肺癌对应的高危淋巴结转移区域给予预防照射有可能提高SCLC的放疗增益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9.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肺癌患者胸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在118例肺癌手术中,对同侧胸内淋巴结实施分区清除,分别标记送病理检查。73例在手术时已有胸内淋巴结转移,占61.9%。其中仅有N1转移者22例(18.6%),经N1转移至N2者33例(28.0%),越过N1转移至N2者18例(15.3%)。距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转移频度最高,分别为29.7%,27.1%,15.3%,30.9%,17.0%。小细胞肺癌(SCLC)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5.7%,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60.4%),两者转移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病程与胸内淋巴结转移率的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肺癌淋巴结清除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布特点,以期为手术时淋巴结系统清除提供参考。方法:对320例肺癌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一侧全肺切除患者68例,肺叶或双肺叶切除患者252例。术中按照Naruke肺淋巴结分布图进行了系统淋巴结清除,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48.7%(156/320),其中N2转移率为35.6%(114/320)。第7和4组淋巴结转移最活跃,淋巴结转移受肿瘤部位、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上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下叶,χ2=23.54,P<0.01;肿瘤越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就越高,χ2=13.47,P<0.01;低分化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高分化癌高,χ2=5.36,P<0.05;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鳞癌高,χ2=18.09,P<0.01。结论: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转移规律,许多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肺癌切除术时无论是哪一叶均须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11.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J  Yu Q  Wu S  Gao Z  Long Z  Qiao S 《中国肺癌杂志》2000,3(4):288-290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N2)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398例肺癌患者施行根除性肺陈除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60例N2肺癌的352组纵隔转移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肺癌N2转移可呈现单组、多组和跳跃式转移,分别占41.2%、58.8%和29.3%。N2转移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第7组淋巴结,占48.8%,其次是第4、3、5组淋巴结,分别占45.6%,31.3%和25.6%;而且N2转移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术前肺门纵隔淋巴结CT检查结果和术中淋巴结情况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 ,分析探讨CT检查对于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6月 - 2 0 0 3年 5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 86例资料完整的NSCLC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术前胸部CT、术中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结果。CT和手术诊断淋巴结异常的标准是 :淋巴结最小径≥ 10mm ,CT检查和术中检查淋巴结异常相一致者定义为敏感性 ,CT发现淋巴结异常而病理报道为淋巴结转移者定义为特异性。结果 :CT检查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淋巴结的大小关系密切 ,当淋巴结短径 <10mm时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16 % (12 77) ;10~19mm时转移率为 4 0 % (5 4 136 ) ;2 0~ 2 9mm时转移率为 75 % (2 7 36 ) ;≥ 30mm时转移率为 6 6。总的敏感性为 6 6 % (16 9 2 5 5 ) ,特异性为 5 1% (131 2 5 5 )。结论 :CT对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尤其淋巴结短径≥ 2 0mm时 ,CT检查的敏感性较高。影响CT准确性的因素有淋巴结大小以及患者是否伴有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N2跳跃性转移的规律及特点,为肺癌完全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合理的廓清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科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行肺癌完全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8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41例N2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跳跃转移组14例和非跳跃转移组27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N2跳跃性转移组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和腺鳞癌,T2最多,周围型肺癌多见,主要术式为肺叶切除。结论 行肺癌完全切除时,无论是否有肺门淋巴结的转移,都应行系统的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CT横断面上肺癌淋巴引流区域的界定及勾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常有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在三维适形放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中,不同医师基于CT图像勾画的淋巴引流区域有明显差别。本研究在CT横断面上定义肺门和纵隔淋巴引流区界线,以减少靶区勾画的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1月-2005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前CT、PET/CT,选择一中等身材女性胸部CT增强扫描图像(Dicom格式)作为模板,将肺门和纵隔阳性淋巴结标注在模板CT相应位置,根据淋巴引流区域的定义和转移淋巴结的实际情况用Adobe photoshop CS软件标出界线,并在Exomio 2.0系统上进行各淋巴结区的勾画。结果:收集40位NSCLC患者胸部CT增强扫描资料(其中10位行PET/CT),在CT模板上标注了278枚淋巴结。确定了1.2R、1-2L、3A、3P、4R、4L、5、6、7、8、10-11R、10-11L组淋巴结区域的界线,在模板CT上根据标注淋巴结勾画出以上淋巴结区域。结论:在CT横断面上对肺门和纵隔淋巴区域界线的准确定义有助于肺癌转移淋巴结的分组和分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淋巴引流区勾画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病理角度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10 0 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及淋巴结清除术 ,对 334例 N2 淋巴结转移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病理类型与 N2 转移关系密切 ,鳞癌 N2 转移率显著低于腺癌、腺鳞癌 ;N2 转移率随肿瘤长径增加而增加 ;N2 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最密集的部位是第 3、7、5组淋巴结 ;中心型肺癌 N2 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结论 :为获得根除性切除 ,广泛、彻底清除同侧肺门、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Hu M  Yu JM  Liu NB  Liu LP  Guo HB  Yang GR  Zhang PL  Xu XQ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4):306-30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确诊拟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46例,术前行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和胸部延迟显像,计算标准摄取值(SUV)和储留指数(RI).结果46例患者共切取584枚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显示,有31例患者的134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常规显像淋巴结转移为189枚,双时相显像为161枚.双时相显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92.2%、92.8%、78.9%和98.1%,高于常规显像时的指标(87.3%、84.0%、84.8%、61.9%和95.7%).结论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可为NSCLC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强度和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Lu ZM  Zhang H  Wang MH  Cui DH  Yang YQ  Huang HZ 《癌症》2006,25(5):604-608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强度包括淋巴结转移数量和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度即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数和切除淋巴结数的比值。这两个指标是评估食管癌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强度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强度的因素,进而探讨淋巴结清扫术式。方法: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120例食管鳞癌患者,术中按美国胸科协会(AST)Casson修订淋巴结分组清扫淋巴结。结果:120例胸段食管鳞癌清扫淋巴结2631个,平均每例22个。胸上段食管鳞癌向颈部转移的淋巴结转移度(20.9%)大于胸中段(12.9%)和胸下段食管癌(6.8%)(P<0.05)。胸下段淋巴结向腹部胃周转移淋巴结转移度(37.5%)大于胸中段(17.5%)和胸上段食管癌(7.1%)(P<0.05)。隆突淋巴结转移以中段多见。食管癌浸润深度、食管癌分化、食管环壁生长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强度显著相关(P<0.05),食管癌病变长度与转移强度不相关(P>0.05)。经右胸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生存时间优于经左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术(P<0.05)。结论:食管癌术中应注意淋巴结转移强度高的区域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浸润深度、食管癌分化、食管环壁生长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强度的重要因素。在胸段食管癌淋巴清扫手术中,经右胸三野淋巴结清扫明显优于经左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a case of recurrent esophageal cancer with lymph node and lung metastase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systemic chemotherapy and 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 A 45-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with thoracic esophageal cancer.Radical esophagectomy with 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 was performed.After 6 months, mediastinal lymph node recurrence occurred.Although the size of the recurrent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were reduced after 10 courses of systemic chemotherapy, two new lung metastatic nodules appeared in the right segments 8 and 9.CT -guided percutaneous RFA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for the 2 lesions.However, 6 months after the RFA, a local recurrence at the RFA site of segment 9 occurred, and an additional RFA was performed for this tumor.Five years and four months after the first operation, the tumor marker level remained within a normal range, and the patient is doing very well without any signs of recurrence. RFA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controlling local recurr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when combined with systemic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20.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外科治疗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5例N2 NSCLC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为19.6%,其中根治性切除者高于姑息性切除者,鳞癌高于腺癌,行袖式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者高于常规肺叶切除者,纵隔淋巴结转移1~3枚者高于〉3枚者,术后综合治疗者高于单一外科治疗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T3、T4以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者。结论 对于N2 NSCLC肿瘤为Tl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以及纵隔转移淋巴结〈4枚者,外科治疗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肿瘤为T3的患者,外科治疗可能并非良策,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生存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术后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尤其适用于有肿瘤残留和(或)纵隔转移淋巴结〉3枚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