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 (GIA)检测肺部感染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含量。结果表明 :肺部感染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但随着肺部感染的控制 ,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 ( P <0 .0 1)。提示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对肺部感染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华  邓剑  向成玉 《中原医刊》2004,31(19):49-4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含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D -二聚体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D -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轻型组 (P <0 .0 5 )。结论 :血浆中的D -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 14 0 (granulemembraneoriteub ,GMP -14 0 )、D -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2 0名健康对照 ,2 4例活动期DLE患者及12例稳定期SLE患者血浆GMP - 14 0、D -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两组SLE患者血浆GMP - 14 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稳定期的SLE患者GMP - 14 0水平与活动期无明显异 (P >0 .0 5 )。活动期SLE患者的D -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稳定期SLE患者组 (P <0 .0 1) ,稳定期SLE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及纤溶改变。监测血浆GMP - 14 0、D -二聚体水平有助于SLE患者血检前状态的早期诊断、病情活动性及指导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外周微循环白色微血栓和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肾病综合征 (NS)并发肾静脉血栓形成 (RVT)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螺旋CT肾静脉连续薄层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 2mm) ,将 10 0例NS患儿分为Ⅰ组 (无肾静脉血栓组 ,88例 )和Ⅱ组 (合并RVT组 ,12例 )。甲皱微循环下观察白色微血栓 ;ELISA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水平。并以 5 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 Ⅱ组甲皱微循环白色微血栓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0 5 )。Ⅱ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组和对照组 (P <0 .0 1,P <0 .0 0 1) ;Ⅰ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NS患儿外周微循环白色微血栓阳性和血浆D -二聚体水平升高和RVT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秦进 《四川医学》2004,25(4):407-40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各种类型冠心病及其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 ,3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 3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预后差的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液纤溶和凝血状态 ,反映病人溶栓治疗情况 ,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 )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川崎病(KD)组(n=4 8)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30 )患儿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D二聚体浓度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 KD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 5 ) ;KD组治疗3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 .0 5 ) ;CAL组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均高于无CAL组,(P<0 .0 5 )。结论 D二聚体浓度对KD患儿急性期CAL有诊断价值;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改善KD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减少KD患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CPHD)血浆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意义和银杏叶注射液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5例CPHD患者采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CPH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其中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又明显高于代偿期(P<0.01),CPHD各组在银杏叶注射液的干预治疗后,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CPHD患者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CPHD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以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之一,银杏叶注射液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改善肺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5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选取同期在我院检查的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而抗凝血酶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水平呈正相关(r=0. 284,P=0. 038; r=0. 290,P=0. 029; r=0. 265,P=0. 046; r=0. 562,P 0. 001; r=0. 538,P 0. 001),而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呈负相关(r=-0. 277,P=0. 041)。低密度脂蛋白与抗凝血酶水平无相关性(r=0. 183,P=0. 231)。结论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的检测可能用以辅助低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血D -二聚体的变化 ,以探讨HSP患儿体内血液凝溶功能的改变。方法 应用ELISA法及反向血凝法分别检测 2 8例HSP急性期患儿和 1 6例正常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结果 HSP病例组患儿血D -二聚体、FDP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t=3 .88,P <0 .0 1 ;t =2 .41 ,P <0 .0 5)。结论 血D -二聚体检测显示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为临床应用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浆、尿中D-二聚体在肾脏病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进一步探讨血浆、尿中D -二聚体 (D -D)水平与肾脏病高凝及纤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 4 2例肾病综合症 (NS)、3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患者及 3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尿中D -D水平。结果 NS组、CRF组血浆、尿中D -D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NS组血浆、尿中D -D的水平明显高于CRF组 (P <0 .0 1)。NS组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和抗凝治疗后 ,血浆、尿中D -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血浆、尿中D -D水平能较好反映肾脏病高凝与纤溶状态 ,并可作为疗效监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7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4 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ACL -Futura全自动凝血仪测定PT、APTT、Fbg及D- 二聚体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和APTT明显延长(P <0 .0 1) ,Fbg明显减少(P <0 .0 5 ) ,D -二聚体量明显升高(P <0 .0 1) ;且肝硬化患者的Fbg和D- 二聚体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指标(P <0 .0 5 )。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PT、APTT、Fbg及D -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并对预防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 (LMWH)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纤溶系统的活性以及冠状动脉舒缩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发劳力型和恶化型心绞痛患者 ,入选前 48h内有一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 ,发作时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 1mm。把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硝酸甘油、硝苯吡啶、β-阻滞剂等 ;低分子肝素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 ,每日 2次 ,每次0 4ml,皮下注射 ,连续 7日。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 ,测定血浆D -二聚体、内皮素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水平。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血浆D -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 0 1 )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显著差异 (P <0 0 2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D -二聚体无显著变化。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血浆E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0 5 ) ,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显著下降 (P <0 0 5 )。两组治疗后CGRP都有轻度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促进纤溶系统的活性 ,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 ,同时还可调节机体血管活性肽水平 ,扩张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3.
1 目的探讨血浆D -二聚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2 方法SLE患者 35例 ,为近 5年住院患者 ,男 5例 ,女 30例。年龄 13~ 4 8岁。 3例发生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2例脑血栓 ,4例发生网状青斑 ,血栓发生率为 2 5 .7%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观察 ,治疗前均处于活动期。SLE的活动性采用SLAM法评价。具体按Liang评分法分活动期和缓解期。正常对照组 2 0例 ,为义务献血者。D -二聚体测定采用ELISA法。按药盒说明书操作。3 结果血浆D -二聚体检测结果 :SLE组为 (1.5 6± 0 .2 3)mg/L ,对照组为 (0 .12± 0 .0 8)mg/L。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甲酸和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D -二聚体的变化。方法 将 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维甲酸组用维甲酸 (ATRA)治疗 40~ 6 0mg/d ;砷剂组 :复方血宁 (主要成分为As2 O3 ) 10ml/d ,2 8d 1疗程。每 7日查D -二聚体 1次 ,同时作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检查 ,定期查血象、骨髓象。观察临床显性出血情况。结果 初治患者维甲酸组D -二聚体恢复至正常较砷剂组所需时间短 (P <0 0 5 ) ,复发患者维甲酸组D -二聚体恢复至正常较砷剂组所需时间长 (P <0 0 5 ) ,D -二聚体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较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短 (P <0 0 5 )。结论 在维甲酸和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 ,D -二聚体作为反映止、凝血功能的指标比Fbg、PT、PTT敏感 ,初治病例 ,维甲酸组D -二聚体恢复比应用砷剂组快 ,复发病例 ,维甲酸组D -二聚体恢复比砷剂组慢。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血浆D D聚体、抗凝血酶 III (AT III)含量及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将 70例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配对后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加通心络胶囊治疗 ,4周为 1疗程。通过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D D聚体、AT III含量及蛋白尿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浆AT III含量升高、蛋白尿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组D D聚体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治疗组疗程结束后AT III、尿蛋白定量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血浆D D聚体含量 ,提高血浆AT III含量 ,并能减少患者的蛋白尿。  相似文献   

16.
5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肝癌、肺癌、宫颈癌、直肠癌、胃癌)血浆D二聚体定性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定性试验检测了151例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各恶性肿瘤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且肝癌、肺癌、宫颈癌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较直肠癌组高(P<0.01)。结论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已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存在。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纤溶异常的影响。方法 :将 4 3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 ,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 80mg ,每天 1次 ,共 1周。对照组除不服用缬沙坦外 ,其他用药与缬沙坦相同。治疗前和治疗 1周后测量二组血浆tPA、PAI活性 ,以及D -二聚体和VWF的水平。结果 :缬沙坦组治疗后tPA活性显著增加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 ,缬沙坦组tPA活性并未达到显著意义的改变 (P >0 .0 5 )。缬沙坦组治疗后血浆PAI活性、D -D和VWF水平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而对照组却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组间比较发现 ,缬沙坦组治疗后血浆PAI活性、D -D和VWF水平比对照组更低 (P <0 .0 5 ) ,而治疗前二组间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可以明显改善CHF患者的纤溶异常 ,这可能与其降低CHF的栓塞危险和改善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62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临床表现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E D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1);(3)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发患者中明显高于复发者(P<0.01),合并浆膜炎、白细胞降低及栓塞的患者分别显著高于无浆膜炎、白细胞正常及无栓塞的患者(均P<0.01);(4)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抗dsDNA抗体阴性者(分别为P<0.01,P<0.05);(5)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沉呈正相关(r=0.428,P<0.001),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275,P<0.05).结论 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应用PGE110 0 μg·d-1静脉滴注 ,疗程 7d。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患者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 ,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并观察症状体征变化 ,同时与对照组患者及 2 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的D -二聚体和FDP显著高于健康组 (P <0 .0 1) ,治疗组病例治疗后D -二聚体及FD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症状体征显著改善 (P <0 .0 5~ 0 .0 1) ,对照组的D -二聚体 ,FDP及部分症状和体征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1)。治疗后PaO2 两组均显著增高 (P <0 .0 1) ,组间比较无差别 (P >0 .0 5 )。治疗后PaCO2 两组均降低 ,但治疗组降低幅度更明显 (P <0 .0 1)。结论 :PGE1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确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肺癌病人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晟 《浙江实用医学》2002,7(3):136-136,140
目的 探讨肺癌病人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了 70例肺癌病人 (Ⅰ、Ⅱ、Ⅲa期 40例 ,Ⅲb、Ⅳ期 3 0例 )及 60例慢支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 肺癌组病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 1 119± 0 95 1mg/L ,高于正常上限0 5mg/L有 5 7例 (81 43 % ) ;慢支组病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 0 2 47± 0 196mg/L ,有 7例 (11 67% )高于正常上限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转移组 (Ⅲb、Ⅳ期 )肺癌病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 1 5 16± 1 2 2 9mg/L ,较早期 (Ⅰ、Ⅱ、Ⅲa期 )的局限组肺癌病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 0 797± 0 489mg/L ,两组间比较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肺癌病人中测定血浆D二聚体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