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霍奇金病(HD)的分型比较明确,并因其含有典型的R-S细胞而比较容易诊断,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特别是与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的难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区分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但该技术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鉴别淋巴细胞的良性和恶性增生。90年代,随着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问世和发展,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为鉴别淋巴细胞单克隆增生以及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和发现早期转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也有重要意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但由于淋巴瘤组织,除了淋巴瘤细胞以外,还包括反应性增生的B细胞或T细胞,以及基质细胞等非肿瘤细胞,这些非瘤组织细胞的基因组DNA会掩盖瘤细胞基因组DNA的扩增,从而导致PCR假阴性结果,显微切割技术可直接从瘤组织中分离瘤细胞,提取其模板DNA,结果更能反映瘤细胞基因组DNA的变化。我们对161份淋巴细胞增殖性疑难病例的石蜡包埋组织的整体标本单用PCR检测,其中39份联合了显微切割技术,拟探讨显微切割在疑难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在石蜡切片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激光显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进展期胃癌p53蛋白表达阴性或阳性的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41例进展期胃癌标本进行p5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再用激光显微切割(LMD)技术切取p53表达一致的癌组织及远离癌灶的正常胃黏膜腺体。经消化后直接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PCR扩增、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及直接测序。结果 41例进展期胃癌标本均扩增出特异的目的条带。其中有11例p53蛋白表达阳性,15例p53基因检测到突变。蛋白表达阳性者中有8例突变(8/11);表达阴性者中有7例突变(7/30,23.3%)。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具显著相关(P=0.004)。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LMD-PCR技术应用于石蜡切片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此技术可将细胞特定基因的结构状态和表达水平很好地结合起来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或称体外基因倍增,是一种体外扩增特异性DNA的技术。这项技术是由美国Cetus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于1985年联合创建的。自1985年Saiki等人首次报道PCR方法以来,仅在两年多的时间内,PCR  相似文献   

4.
用少量细胞直接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本原理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体外扩增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在基础医学和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PCR反应要求有一定量的DNA作模板,模板DNA制备方法很多,例如酚-氯仿抽提纯化法;改进的盐析法;DNA粗制品的快速制备法等等。按以上方法制备的DNA作为模板都能得到满意的扩增产物。然而当细胞或组织样品量太少,不能按常规  相似文献   

5.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细胞的全基因组DNA扩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组织是多种细胞群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三维空间结构 ,这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准确、深入地从分子水平研究某类特定细胞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肿瘤组织包括瘤细胞、其发源的正常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成分。在肿瘤分子病理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中 ,排除非肿瘤细胞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尤为重要[1]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lasercapturemicrodissection ,LCM)是在显微镜下从组织切片中分离、纯化单一类型细胞群或单个细胞的技术[2 ] 。它能有效地解除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DNA聚合酶β基因在鼻咽癌中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β,potlβ)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对26例鼻咽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进行polβ基因突变研究。结果在26例癌旁组织标本中polβ无突变;26例鼻咽癌组织标本中存在polβ基因变异的有8例,突变率为30.8%。polβ基因变异的鼻咽癌标本测序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有多种形式的改变。结论在鼻咽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polβ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二级空间结构的改变。这些突变可能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DNA甲基化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是近年来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 ,肿瘤抑制基因的CpG序列易发生甲基化 ,后者与基因的失活有关 ,从而丧失对细胞增殖的调控 ,导致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目前检测DNA甲基化的方法有多种 ,如甲基化酶孵育法、聚合酶链反应 (PCR)测序法、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以及DNA印记杂交法等。都因为花费昂贵、操作繁琐、敏感性低等缺点 ,大多仅限于科研应用 ,尚难普及于临床。我们采用晚近发展的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  相似文献   

8.
在遗传咨询及不孕门诊中发现4例患者染色体核型与表型不符,其中2例46,XX男性,1例45,X男性,1例46,XY真两性畸形。据报道.睾丸决定因子(TDF)异常是导致男女性反转综合征等性分化异常的原因,而基因水平的缺失或改变无法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本文对上述四例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同时扩增人EFY/EFX基因特异DNA序列,探讨其发病机理,获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应用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结肠癌组织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人乳头瘤病毒通用引物介导的聚合酶反应技术检测了15例结肠癌石蜡包埋病理组织切片中HPVDNA,其中10例呈阳性扩增。12例正常结肠组织经上述PCR检测均呈阴性反应。阳性扩增产物经核酸斑点杂交进行HPV型别分析,HPV16型占4例,18例1例,16/18型5例,未检出其他HPV型别。表明HPV可能对结肠癌的发生具有病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1.
朱乃硕  陈诗书 《现代免疫学》1991,11(2):125-128,114
<正>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在上万个基因或表达产物中挑选出所需要的基因,它在试管中经数小时后即可扩增成上百万个同一基因分子,供进一步分析,所以PCR被看作是一种无细胞的分子克隆技术。它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  相似文献   

12.
细胞信号转导,DNA聚合酶与体细胞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细胞基因突变并不一定是DNA损伤的结果 ,新发现的“致突变性”DNA聚合酶与细胞信号转导与突变形成密切相关。体细胞基因突变可能并非只与肿瘤形成有关。  一、基因突变并非全直接由DNA损伤触发  B淋巴细胞成熟过程中在免疫球蛋白基因经常发生突变 (somatichypermutation) ,由外界抗原通过膜受体 (表面免疫球蛋白 )驱动 ,突变率高达 1 0 - 3bp/代 ,为体细胞突变率的约一百万倍。它的发生是转录依存性的 ;由反式元件激活或定标 ;可通过模板或非模板机制形成 ;用基因剔除技术在已知的DNA重组、修复和…  相似文献   

13.
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lion,PCR)技术对40例女性下生殖道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6B/11DNA进行了检测,其中33例阳性(82.5%)。结果表明,PCR技术是当前检测尖锐湿疣中HPV感染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宫颈癌、宫颈糜烂、宫颈正常组织各50例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的检测,据结果提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密切相关性,对预测宫颈癌的发生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指出(PCR)聚合酶链反应免除了昂贵繁杂的分子杂交过程,具有极高的敏感性是监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预测宫颈癌发生的最佳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限制片段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restriclion fragment differential displa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FDD-PCR)技术建立基因表达谱,分析比较人类疾病表达谱差异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乳腺癌组织、乳腺癌转移淋巴结及正常乳腺组织,用RFDD-PCR技术平行操作,获得3种组织全部转录物组片段。然后以7%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表达差异基因片段的分离、显示,结合http://www.Qbiogene.com/display/数据库资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各组织问有表达差异的基因。结果 建立了乳腺癌组织、乳腺癌转移淋巴结及正常乳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获得基因片段5407个,其中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问有表达差异的片段为1491个,癌组织与转移淋巴结问的差异片段有1176个,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组织问的差异片段为1462个,分别占表达数的40.9%,33.9%,39.6%。这些差异片段涉及细胞增殖分化,信号转导,炎性反应,肿瘤转移等多方面功能。结论RFDD-PCR技术可以检测出大量表达基因,并同时比较3种或3种以上样本的表达差异,适用于人类疾病差异表达谱分析,筛选出疾病的候选基因。同时,还有可能找到新基因或新表达序列标签。  相似文献   

16.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建立检测HBV病毒DNA的荧光定量PCR法(FQ-PCR),并与运用常规凝胶电泳技术观察特异扩增带检测的结果加以比较。方法 合成扩增HBV DNA314bp特异保守序列的1对引物及1条带2个荧光基团的寡核苷酸探针。用PE-5700型定量PCR仪完成PCR反应及产物的荧光定量检测。同是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UVP(凝胶成像仪)检出有314bp带者为阳性或弱阳性。结果 建立了检测HBVDNA的荧光定量PCR技术,用已知HBV阳性模板不同拷贝数的标准溶液测得标准曲线Ct,原始拷贝数在10^5/ml以上者为阳性,用定量及定性PCR2种方法检测698例血清标本的结果表明:用FQ-PCR技术共检测出204例为阳性,阳性率29.2%;用定量及定性PCR2种方法检测698例血清标本的结果表明:用FQ-PCR技术共检测出204例为阳性,阳性率29.2%;用定性PCR观察到193例有阳性特异带,阳性检出率为27.65%。没有发现用定性PCR检测为阳性而用FQ-PCR检测为阴性者。结论 FQ-PCR检测HBVDNA较普通定性PCR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更高、减少发生污染可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检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osechainreaction ,PCR) ,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或无细胞分子克隆技术。 1985年问世[1] ,1989年PCR及DNA聚合酶获Science年分子桂冠[2 ] ,1993年 ,该技术创建人美国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Mullis获得诺贝  相似文献   

18.
Küppers等建立并应用"分子组织学技术"进行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单个RS细胞Ig基因重排的研究,为阐明HL的性质作出重要贡献.但初期显微切割技术所存在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子组织学研究的开展.近年来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的建立,推进了肿瘤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本实验致力于建立一套优化的LCM-单细胞PCR技术应用于HL单细胞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已成为多学科研究的交点,也是分子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PCR技术在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在实际应用时欲想得到特异性的理想结果,尚需在方法学上积累经验以及在操作上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敏感性的原位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敏感性的原位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张波,董葆,陆哲明,钟镐镐,李挺,崔文,高英堂,王秀清,吴秉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为近年来兴起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其特点是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最近,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