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13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寻经鼻内镜最适上颌窦口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各型慢性鼻窦炎双侧均有上颌窦炎者220例.同一患者右侧在鼻内镜下切除上颌窦口处钩突尾端部分,将带有前叶及尾叶的硅胶管,放置于上颌窦口处,于术后2~12 W取出置管.左侧行单纯窦口扩大,术后复查第6个月时对比评价窦口开放,分泌物引流情况.结果 置管后窦口开放率在92%,单纯窦口扩大窦口开放率在86%,分泌物引流明显优于单纯窦口扩大侧.结论 经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置管最大可能保留了上颌窦的引流结构与功能,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联合柯-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上颌窦息肉、上颌窦囊肿、霉菌性上颌窦炎、内翻性乳头状瘤共56例病人采用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联合柯-陆氏双进路手术治疗。结果:上述56例病人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内镜下上颌窦鼻内窗口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均通畅,术后部分病例造口狭窄,但在术后随访中均加以解除。窦内黏膜光滑,无分泌物,未见肿物及炎性病变。结论:对上颌窦良性病变,即病变充满上颌窦腔或病变位于上颌窦底壁或内下壁者,最好采用上述双进路术式,使病变清除更彻底,加强术后随访以提高窦口开放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上颌窦囊肿的治疗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方法:对51例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58侧)上颌窦囊肿,其中鼻腔外侧壁切开下鼻道开窗35侧,15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同时在窗口中、下鼻道边。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平均12个月的随访,无复发,内镜定期回顾显示上颌窦口畅通无阻,鼻黏膜下平滑,对上颌窦腔黏膜恢复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5.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12):44-4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 ,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本身的病变情况 ,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 ,使扩大的窦口直径 >1cm。结果  42 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 6个月的随访 ,窦口开放率为 86.4%闭锁率为13 .6%。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 ,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方法: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2周~1个月拔除硅胶管,并获随访资料。结果:22例病人,置入硅胶管24侧,随访6~12个月,治愈16例,好转6例。结论:采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是一种疗效可靠,费用经济,操作简单的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常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2~4周,平均3.5周,将上颌窦引流支架放置到上颌窦开口处,定期随访2周、4周、2个月、4个月、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及筛窦腔和上颌窦口开放情况,本组治疗22例(26侧);另随机选择对照组24例(30侧),术后按常规定期随访换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鼻腔清洁,上颌窦口及筛窦腔开放良好,临床好转率100%。对照组鼻塞、流脓涕9侧,同时伴鼻息肉复发3侧,筛窦腔粘连闭锁4侧,上颌窦口狭窄<3mm4侧,闭锁1侧,有2例因再发头痛需行二次手术,临床好转率(21/30)70%。两组疗效相比,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的治疗作用为①预防上颌窦开口及筛窦腔粘连和再闭锁;②保证筛窦腔和上颌窦开口手术区完好的上皮化;③术后延缓全愈病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使扩大的窦口直径>1cm。结果 5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6个月的随访,窦口开放率为86.2%(444/515例),闭锁率为13.8%(71/515例)。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上颌窦真菌病行手术治疗,柯—陆氏手术和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复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18例均一次性治愈,术后2周~2个月症状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结论上颌窦真菌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关键是清除病灶,扩大窦口,确保鼻窦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利用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疗效。方法:对67例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辅助鼻窦手术,在30°7、0°鼻内窥镜引导下,利用微波辐射器可随意弯曲的特点,将微波探头经扩大的上颌窦口伸入窦内热凝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清除病变。需扩大上颌窦口者同时用微波行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治愈58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治愈率86.6%。结论:此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弥补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9例上颌窦良性病变分别采用4种不同手术径路进行治疗,其中18例采用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9例采用经鼻内中、下鼻道双径路,11例采用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及鼻腔外侧壁切除双径路,1例采用传统Caldwell-Luc径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30例,好转7例,复发2例。1例复发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再次手术后病理为乳头状鳞状细胞癌,行放疗后失访。1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术后8个月在上颌窦其他部位再发,但囊肿小且无临床症状未作处理。结论:针对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特点,在鼻内镜下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对手术疗效的提高及手术创伤的减少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保留钩突,使鼻窦、鼻腔生理功能得以维护.方法 对25例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左侧鼻腔为试验组,右侧为对照组,试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保留钩突上颌窦开放术,对照组行经鼻内镜切除钩突上颌窦开放术.结果 25例上颌窦炎患者均随访>6个月,试验组钩突仍维持正常解剖学形态,上颌窦开口引流通畅,窦腔粘膜形态正常,且0度镜不能直视上颌窦口.对照组引流通畅,窦口开放,0度镜可直视窦口.结论 保留钩突的上颌窦开放术,可避免鼻窦受吸入气流的直接撞击,以及术腔粘连,可达到与切除钩突的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理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82例采用不同途径寻找上颌窦开口并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开口方式与处理方法。结果:随访6个月,发现窦口开发率为84.22%(574/682例),闭锁率为16.88%(106/682)。结论:上颌窦口的处理方法是鼻内窥镜手术重要步骤,也是影响疗效与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个损伤少,方便快捷且效果好的鼻内镜下的上颌窦手术方案治疗上颌窦病变。方法:2002年3月至今,设计在患侧唇龈沟第三齿上方做一纵形切口1~1.5 cm,分离至犬齿窝骨质,用骨凿或电钻做1 cm左右的骨孔,清除此处的上颌窦黏膜,置入鼻内镜,检查上颌窦内的病变情况,如果为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去除囊壁,妥善止血;上颌窦自然窦口正常者,无须扩大窦口,在上颌窦内的创面上和犬齿窝骨窗处贴附止血纱布,缝合2针,也可以应用耳脑胶粘合。如果为上颌窦息肉,处理方法基本同上颌窦囊肿。如果为上颌窦曲菌病,就需要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1~1.5 cm,鼻腔内可不必填塞,如需扩大自然窦口,可填塞膨胀海绵。结果:36例均一期愈合,鼻腔通畅,症状消失,经过4个月~4年的随访观察,未见病变复发,仅2例有短暂的唇部麻木,7~8 d后康复。2例扩大自然窦口处有肉芽生长,经处理后肉芽消失。结论:本术式有视野清晰,处理病变方便,并发症少,不宜发生严重的反应,窦口引流自然,符合上颌窦黏膜的正常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上颌窦自然口个体化处理对术后窦口开放情况和窦内分泌物引流的作用。方法根据上颌窦内病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扩大自然口和扩大自然口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结果 47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治愈42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结论术中对上颌窦自然口采取个体化处理方式对术后上颌窦通气引流功能的恢复起积极作用,体现了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坠入后鼻孔的上颌窦息肉6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坠入后鼻孔的上颌窦息肉鼻内镜下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鼻内镜下充分扩大上颌窦口切除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2个月),62例治愈;3例复发,再次行内镜下手术切除。无一例出现术后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充分扩大上颌窦口有利于彻底清除坠入后鼻孔的上颌窦息肉,防止复发,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收治的41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霉菌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1年,37例自觉症状均消失,4例症状缓解,后经上颌窦穿刺鼻腔冲洗后症状消失。鼻腔、鼻窦黏膜及窦口开口光滑,引流通畅,无分泌物积存。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手术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特别是在处理筛窦、蝶窦病变时,术中能彻底清除病变且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对上颌窦真菌病根据病变情况酌情采取鼻内镜或与Caldwell—Luc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辅以电动吸割器在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理中进行疼痛评定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双侧病变接近的慢性上颌窦炎、筛窦炎,鼻息肉患者40例,治疗组使用电动吸割器扩大一侧上颌窦自然开口(2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反张咬钳、咬切钳扩大同一患者另一侧上颌窦自然开口(20例). [结果]采用四点口述分级评分法治疗组有效率95%(38/40),对照组有效率62.5%(25/40)(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局麻下使用电动吸割器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明显减轻术中疼痛, 减少术后窦腔粘连,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胡煜  孙敬武 《安徽医学》2012,33(4):423-425
目的探讨在复杂上颌窦病变中应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彻底切除上颌窦病变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6例不同类型的复杂上颌窦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翻乳头状瘤17例: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复发性上颌窦炎伴囊肿3例:复发性鼻息肉1例:上颌窦骨瘤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检查,内翻乳头状瘤行MR检查。手术先去除鼻腔和其他鼻窦病变,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再行泪前隐窝入路清除上颌窦病变,术后下鼻道开窗术。观察术中情况、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能良好显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无鼻泪管损伤、无鼻甲萎缩、坏死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内翻乳头状瘤有2例复发,1例术后3个月上颌窦口上方与眶底交界处复发,经局部切除后随访1年,另1例术后7个月筛窦局部复发并累及眶纸板,再次手术切除病灶及局部眶纸板,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腔上皮化。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并发症少,术后观察方便,疗效满意,对于复杂的上颌窦病变,特别是良性病变,是一个值得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