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择单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行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2.3%。结论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向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60例向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施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结果按照术前和术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类比,疗效可分为术前VAS(5.83±0.46)分,术后1周为(0.9±0.65)分,术后6个月(0.6±0.53)分,术后与术前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向下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2013-06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组63例,小开窗髓核摘除组71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8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小开窗髓核摘除组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少。两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开窗髓核摘除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后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少,但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并需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分析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探讨如何避免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5例,女47例;平均年龄42.9岁;L3,4突出6例,L4,5突出68例,L5S1突出58例。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各类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132例患者中,术中发生硬膜损伤1例(硬膜与髓核粘连),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肌力感觉较术前无下降,创口愈合良好;术中减压不满意立即改为开放手术2例,为伴有椎间孔狭窄及髓核粘连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短期(3个月)内复发2例,术后髓核残留3例,均通过翻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经询问原有心脏病史。术中发生高脑脊液压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学习曲线陡峭,初学者在开始椎间孔镜手术前,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手术经验,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在熟悉解剖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改良Macnab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优良率为93.75%(45/48)。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行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90 min,术中出血量2090 min,术中出血量2035 ml。术后即刻腰腿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中发生硬膜损伤、导针断裂各1例,术后发生神经根损伤、下肢感觉障碍1例,水肿反应1例。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根据改良Macan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高。仅1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下肢轻度感觉障碍,经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依据游离髓核位置的分型与分区,探讨摘除硬膜外游离椎间盘的手术方式并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硬膜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此类患者37例,FD组:16例,其中5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11例2、3区的患者采用常规FD手术。PELD组:共21例,其中4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经对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c-PTED);17例2、3区的患者应用了常规的经同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i-PTED)。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良Macnab分级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5~18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末次随访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PELD组优良率95.2%,FD组优良率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FD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硬膜外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依据其特有分型与分区恰当选用i-PTED及c-PTED可实现神经根的彻底减压,获得与FD手术相同疗效,扩大了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同时,相对于FD手术,PELD可在局麻下以更加安全、创伤更小的方式摘除游离于硬膜外的椎间盘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0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0例(椎间盘镜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2~36)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但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孔镜组与椎间盘镜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和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但相比之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88-2191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院期间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一般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3.4±36.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7±7.2)ml,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与治疗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9个月时,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3.3%(53/6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对组织损伤小,符合现代骨科微创的操作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路椎间孔镜下(PTED)治疗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01-2016-07在我院行侧路椎间孔镜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所有36患者均经腰椎动力位片证实无手术节段腰椎失稳,手术方式均采用靶点穿刺技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对患者入院时和术后当时、1天及3月进行评分。评估侧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36例患者3月随访。术后当时、1天、3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侧路椎间孔镜下治疗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穿刺方法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靶点穿刺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充分体现了椎间孔镜在多方面的微创优越性,该技术是治疗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3例,对5例实施侧后路经皮(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观察对比术前与术后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89±0.80,术后1 d VAS评分为0.90±0.79,术后3d为1.20±0.85,术后1周为(1.02±0.78);术后3、12、18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都在0~2范围;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术前、术后疼痛情况。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标准比较术前与术后3、6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20例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出现2例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后期自行消失。3例椎间隙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未发生切口感染,硬脊膜、神经根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40.16±5.33)min,术中出血量(23.92±6.10)m L,住院时间(5.20±1.02)d。术后第1天及4周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6个月ODI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复发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9-06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0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20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5个月。6例早期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L_(4、5)4例,L_5、S_12例,仅为轻微的弯腰活动诱发,1例复发2次,分别是术后第2天和翻修术后2周。6例术前均不存在腰椎不稳,1例为Ⅰ型终板炎改变,5例为Ⅱ型终板炎改变;6例均为脱出型突出,椎间盘退变程度: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3例。翻修手术中见原首次手术已摘除椎间盘的空腔位置又充满了脱出的髓核组织,且脱出的髓核组织比第一次更大更多,甚至还包含一些软骨终板组织。6例翻修术后效果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再复发。结论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复发的原因与髓核清除不彻底、椎体终板炎、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突出的类型有关,再次采用侧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早期复发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学认识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及后路椎板间腰椎髓核摘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流手术方式[1]。经历40余年的临床应用,手术器械更新换代,手术技术臻至成熟,为众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解决了疾病的困扰。随着该手术的广泛开展,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出现很多原因较为明确的并发症,比如髓核残留、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神经根诱发痛觉过敏、手术器械断裂、椎管内血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9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无神经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症状性髓核残留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5~95 min,平均(72.29±11.52) min;术后住院时间2~6 d,平均(3.75±1.04) d;29例患者获得13~25个月随访,平均(18.76±3.9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9.66%。[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