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下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冠状动脉(冠脉)急性血栓完全闭塞一般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临床发现部分冠脉急性闭塞并未伴有相应导联的ST段抬高,影响此类患者的评估及治疗决策。本文拟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识别能力。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无显著ST段抬高,且冠脉影像分析为急性单支冠脉完全血栓闭塞的患者40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及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作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胸痛持续时间,高峰心肌损害标记物肌钙蛋白Ⅰ、冠脉造影发现及介入诊治结果,以及严重临床事件及死亡率。结果: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多以回旋支、较大的对角支或钝缘支闭塞为主,占比72.5%,右冠后三叉后左室后支闭塞占10%,此部分患者梗死部位在后侧、高侧及后壁,此部位心电图检测敏感性差,且患者梗死面积相对较小,无相应ST段抬高,小部分患者为小右冠闭塞造成的孤立性右室梗死和左主干闭塞。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患者胸痛持续时间类似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明显长于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心肌损害标记物显著高于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同时亦低于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总体预后好于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多为供血后侧、高侧及后壁的冠脉急性闭塞为主,其临床特征类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缺乏ST段抬高但缺血时间显著延长,心肌损害标记物显著升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应高度警惕存在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并尽早行血运重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心电图预测罪犯血管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和不一致的患者归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比较两组间的多支病变数和冠状动脉优势型分布。结果分别有56例和12例患者归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在不匹配组明显多于匹配组(41.67%vs 14.29%,P0.05)。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患者在不匹配组和匹配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0%vs 26.78%;33.33%vs 42.86%,P0.05)。结论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是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判断罪犯血管的准确性。方法对照分析2013年~2015年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入院时心电图Ⅱ、Ⅲ标准导联的ST段抬高比例及Ⅰ、AVL导联的ST段是否偏移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梗死相关罪犯血管的对应关系。结果 100例患者中,76例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致ST段抬高Ⅲ/Ⅱ1占71例,ST段抬Ⅲ/Ⅱ≤1占5例;Ⅰ、AVL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5例,Ⅰ、AVL导联ST段压低71例;24例左回旋支急性闭塞所致者ST段抬高Ⅲ/Ⅱ1占5例、ST段抬Ⅲ/Ⅱ≤1占19例;Ⅰ、AVL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19例,Ⅰ、AVL导联ST段压低5例。结论急性下壁心肌硬死相关罪犯血管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多,少部分为回旋支病变;Ⅰ、AVL导联抬高或等电位线多见于回旋支闭塞,Ⅰ、AVL导联ST段压低则对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判断相关病变动脉的意义。方法84例首次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的病人,其中胸前导联和下壁导联同时ST段抬高者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在胸痛12h内均记录12导心电图。结果 各支相关冠状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相应的心电图变化特点。结论 根据体表心电图结果可初步判断相关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介入治疗特点。方法 收集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入院前均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发病距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1~3周。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特点为:梗死相关动脉100%闭塞;导丝通过后仍为TIMI 0~1级血流;球囊扩张后血流改善不明显;支架置入后血流全部为TIMI 3级;吸栓和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差。结论 该类病变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内未完全机化的血栓病变,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3周,右冠状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频高能超声溶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闭塞相关血管或“罪犯”血管血栓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ACS患者26例,其中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19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左前降支闭塞 10 例,左冠状动脉闭塞 4 例,右冠状动脉闭塞5例。超声溶栓后对闭塞相关血管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结果 超声溶栓后,闭塞相关血管前向血流达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 级 19 例,开通 19 例,开通率为 73%(19/26),其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成功率最高。超声溶栓成功患者胸痛能完全缓解,心电图ST段下降50%以上,但术后残余狭窄平均为(73±1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6例,残余狭窄降至(13±7)%(P<0. 05)。在超声溶栓中,7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 低频高能超声可有效、安全溶解闭塞相关血管血栓,对富含血栓的病变可进行超声溶栓,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互补手段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肢体导联ST段改变对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闭塞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84例因急性前壁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对其发病后心电图肢体导联ST段改变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降支近端病变(伴或不伴远端病变),肢体导联Ⅱ、Ⅲ、aVF多表现为ST段压低≥0.1 mV;前降支远端病变(不伴近端病变),肢体导联Ⅱ、Ⅲ、aVF的ST段多表现为抬高或无明显压低。结论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肢体导联ST段改变可以预测冠状动脉闭塞部位,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AMI)时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位置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1抬高≥2mm、STV4R抬高≥1mm、STV3压低/STⅢ抬高<0.5对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组有显著性差异,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右冠状动脉闭塞位置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血管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与无复流有关的血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0例STEAMI患者直接PCI后的临床和造影资料,无复流患者51例,由其余359例直接PCI后TIMI3级血流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正常血流组。结果: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2.44%。:两组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造影发现的罪犯血管形态学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STEAMI患者如果在造影时发现罪犯血管存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形态学改变,则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关系。方法对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V1-V4sT抬高伴Ⅱ、Ⅲ、aVFST段下移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LAD),少数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sT段抬高;Ⅱ、Ⅲ、aVFST抬高伴V1-V4 ST段下移的主要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少部分为左回旋支(LCX),极少部分为LAD;胸前导联T高尖与ST抬高导联不一致可排除LAD;高侧壁Ⅰ、AVLST段抬高多数罪犯血管为LCX。结论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能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狭窄程度与心肌灌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1例,于术中行血栓抽吸术。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测量罪犯血管直径狭窄(DS)情况。按照血管狭窄率分为不同血管狭窄组,分析其与心肌密度及灌注相关性。结果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DS50%(正常组)45例、50%≤DS70%(中度狭窄)42例、DS≥70%(重度狭窄)34例。各组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心尖部、心室侧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心尖部、心室侧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狭窄,血管狭窄越重心肌灌注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显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Ⅰ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入选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依据心电图中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中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部位,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综合确定罪犯血管病变。对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影像定量分析。然后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VH-IVUS特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坏死核心成分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坏死核心成份比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4、0.602,均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66,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4、0.427,P0.01或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斑块坏死核心成分比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明显,其血清胱抑素C水平也明显高于后者,且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与罪犯病变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以作为预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破裂风险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心肌梗死以突发、高病死率为特点,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种类型。有资料显示,前者病变出现以纤维蛋白为主的血栓形成;后者以血小板性血栓为主,常导致心内膜下的损伤,造成冠状动脉的急性次全闭塞[1]。当冠状动脉血管狭窄>70%,冠状动脉侧枝循环逐渐开放,良好的侧枝循环可以延长局部缺血心肌的存活时间,有助于挽救坏死的心肌细胞、改善左心室功能,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NSTEAMI与STE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NSTEAMI组的多支病变率为76.00%、≥75%的严重狭窄率为53.00%,侧支循环率为36.00%,三者均高于STEAMI组,而完全闭塞率为10.00%,低于STEAMI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血管的构成上组间无差异。结论NSTE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STEAMI,完全闭塞率低于后者,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相关冠状动脉阻塞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ST段改变与相关冠状动脉阻塞的关系。方法对3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2例、下壁+正后壁5例、下壁+右心室8例、下壁+前壁5例。其中单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12例,三支病变8例。右冠状动脉狭窄87.7%,左回旋支狭窄12.2%。ST段抬高Ⅲ>Ⅱ,压低aVL>Ⅰ,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0%、93.4%。V4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0.5,可诊断左回旋支阻塞,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9%和79.4%,ST段抬高Ⅰ>aVL、压低Ⅱ>Ⅲ,提示左回旋支阻塞,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2.1%和78%。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Ⅲ>Ⅱ、ST段压低aVL>Ⅰ,提示右冠状动脉阻塞,V4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0.5,ST段抬高Ⅰ>aVL、ST段压低Ⅱ>Ⅲ,提示左回旋支阻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再流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预测因子.结果 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随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闭塞处影象学为Ⅰ型病变、Ⅱ型病变、Tapered病变、Cut-off病变以及Tapered-cutoff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5、0.84、0.65、0.23与0.75,Fade-out病变、Floating-thrombus病变、Dye-stasis病变以及Big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正相关,OR值分别为4.78、1.19、1.16与1.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预测因素有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以上、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fade-out病变等.结论 梗死相关血管闭塞处有大量血栓并向近段延伸的病变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发生的造影影像独立预测因素.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等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发生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具备以上临床与造影影像特征的患者为发生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