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之一,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针灸疗法作为一种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的特色疗法,可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有效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对肠道菌群与PCOS的关系及针灸疗法基于肠道菌群治疗肥胖型PCOS的机制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之一。近年来因人类肠道元基因组计划的驱动,以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人类疾病已成为医学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的关系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该文旨在探讨肠道菌群与PCOS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生机制,及探讨通过中医药途径平衡肠道菌群进而来辅助治疗PCOS。  相似文献   

3.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与女性生殖内分泌障碍有密切关联。PCO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PCOS是内分泌代谢紊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高雄激素血症(HA)和胰岛素抵抗(IR)是PCOS发病的基础病理生理学改变,二者相互作用加重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聚集性和双胞胎的研究证实PCOS具有遗传倾向,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确定部分PCOS的风险位点和候选基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PCOS的进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肠道菌群也参与PCOS的发病过程。现对近年来PCOS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对PCOS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治肾化痰中药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肠道菌群、糖脂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肥胖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治肾化痰的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水平、肠道菌群数、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的差异,分析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及肠道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糖脂代谢、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糖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高(TC)、甘油三脂(TG)水平、肠杆菌与肠球菌菌群数、肠道屏障功能指标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对照组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菌群数较对照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与肠道屏障功能、糖代谢、炎症因子及TC、TG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肠道屏障功能、糖代谢、炎症因子及TC、TG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对肥胖型PCOS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糖脂代谢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参与了代谢、消化、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的调节。新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途径参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不仅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还影响着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研究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T2DM)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肠道微生物即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复杂、菌群种类数量最多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动态关联,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肠道菌群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其潜在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菌群与T2DM的相关性研究可为T2DM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然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较低,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合理利用其代谢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提高免疫治疗敏感度、扩大受益群体的有效措施。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现状,提出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探讨利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增效免疫抑制剂抗肿瘤,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中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被认为是调节宿主代谢的一个器官。存在于人体肠道的大量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种类变化、数量失调、定位转移及其代谢产物等均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从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探讨高尿酸血症、痛风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肥胖是脂肪组织堆积引起的一种多基因调控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胃肠道-内分泌代谢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备受关注,肠道菌群作为一个新的影响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类宏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平台,将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精准体质量管理策略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肠道菌群干预减重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干预、微生物制剂的使用、减重手术和粪菌移植等,然而肠道菌群的调节对减重效果的影响因方法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1.
汪俊宇  张安仁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308-3311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肥胖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及宿主肠屏障功能降低会引起脂代谢异常,进而触发肥胖并引发代谢损伤。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间歇性禁食来重塑肠道菌群,可显著改善肥胖等代谢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在间歇性禁食治疗肥胖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肥胖的研究中,或可通过肠道菌群与间歇性禁食二者结合研究来促进临床转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种类最多、密度最大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肠道菌群可通过与宿主共代谢,调控宿主多种生理功能、维持体内免疫平衡,进而维护人体健康。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的骨代谢密切相关。在多种病理状态或药物等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后,可引起继发性的病理性骨丢失。随着高通量测序、基因敲除、无菌鼠繁殖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直接调控,或通过内源性物质代谢调控,或改变与骨代谢相关的激素水平影响宿主的骨代谢。拟在全面阐述肠道菌群与骨代谢关系的基础上,总结肠道菌群调控骨代谢的潜在途径和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主要骨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在临床治疗和药物靶点研究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安洁  周琴  曹珍珍  郭小晶 《中医学报》2021,36(5):1071-1077
目的:探讨健脾滋阴汤对脾肾不足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肠道菌群、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37例脾肾不足型PCOS患者给予健脾滋阴汤治疗并配合健康指导。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临床参数,并基于16S rDNA扩增子测序鉴定肠道菌群,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COS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睾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nsulin-resistance,HOMA-IR)、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D-乳酸(D-lactate,D-LA)、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与代谢相关的有益菌如Bacteroides、Bifidobacterium、Subdoligranulum、Ruminococcus、Coprococcus丰度增加,Blautia丰度下降(P<0.05);治疗后Butyricicoccus、Prevotella9、[Ruminococcus]torquesgroup、[Eubacterium]coprostanoligenesgroup与睾酮呈负相关(P<0.01),Alistipes与BMI呈负相关(P<0.05),RuminococcaceaeUCG-002与LH呈正相关(P<0.01),Coprococcus3与HMOA-IR呈正相关(P<0.05)。结论:健脾滋阴汤可以对脾肾不足型PCOS患者的临床症状、性激素、肠道菌群、肠道通透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生殖内分泌激素异常和代谢紊乱的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遗传学、生殖内分泌激素、炎症因子、肠道菌群、微小RNA、信号转导通路和胰岛素抵抗等与PCO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关于PCOS的治疗方式,西医多针对雄激素升高、排卵异常、月经不调、胰岛素抵抗等进行对症治疗;中医注重调理,通过整体观的思想对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针药结合等方式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优势,在采用西医对症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治疗方式进行辨证论治,从整体把控,疗效显著。因此,本文对近几年PCOS病因病机的研究,以及对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PCOS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88-192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膳食纤维为肠道菌群提供生长代谢底物,且优化了菌群代谢,肠道菌群通过酵解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多种信号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宿主生理病理改变。本文将对近段时间关于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有效利用膳食纤维,优化肠道菌群代谢,防治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维持微生态平衡,保护人体的健康。人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造成菌群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调节脂质代谢、改变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II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有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许多生理活动,对能量摄取、能量代谢、免疫甚至神经活动均有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明可直接导致肥胖,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维持免疫稳态可用于防治肥胖。但肠道菌群对机体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还未阐明。本文主要围绕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奚倩慧  杨华元 《中医学报》2020,35(7):1435-1439
针刺调节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代谢因子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针刺后改善外周代谢因子水平并纠正生殖内分泌紊乱。针刺对胰岛素和生殖内分泌水平可同时产生调节作用,且PCOS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效果与调整瘦素、脂联素水平有关,同时能改善PCOS生殖内分泌紊乱状态。但目前研究尚未明确针刺通过调整代谢功能恢复生殖内分泌的作用机制,涉及瘦素与脂联素方面、针刺后影响代谢因子在中枢分布水平以及下丘脑生殖中枢关键神经肽Kisspeptin水平的研究资料均较少,也未能揭示不同针刺方法干预代谢功能的效应机制。为了更好地促进针刺调节PCOS代谢功能并改善生殖内分泌机制的研究,本文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以下思考:①加强临床与动物实验,深入探讨针刺调节PCOS瘦素与脂联素紊乱的作用机制,而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可作为今后研究临床治疗PCOS脂代谢紊乱的方向之一;②目前,研究的代谢因子指标均为针刺治疗PCOS后的外周分布水平,须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通过检测针刺后代谢因子的中枢分布水平变化,探索中枢分布水平与传递代谢信息的关系,阐明针刺通过调节代谢因子影响下丘脑生殖中枢;③电针与人工针刺对代谢异常的纠正可能存在不同的效应机制,应在研究代谢因子与代谢传递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对电针与人工针刺,乃至仿真针刺调节代谢功能不同效应机制的研究,确切分析不同针刺效应的发生机制和疗效水平,为临床选择适宜的针刺疗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与人类代谢健康及疾病风险有关,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免疫反应性疾病,患者肠道中菌群具有多样性,推测肠道菌群可能参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但机制不清;此外,肠道菌群生态失调也与过敏性鼻炎有关。采用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使症状明显减轻,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通过对两者关联的不断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与过敏性鼻炎之间的关系,为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肠道菌群环境的改变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生元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特定菌群的影响,并对肠道特定菌群的功能进行注释。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3月,从前期研究确定的24例研究对象中最终筛选出6例患者(便秘组)进入本研究,同时在社区招募6例健康人进入健康组,用大便盒分别留取便秘组患者合生元治疗前后及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样本,与冰块一起运送至实验室并存放于-80 ℃冰箱,进行粪便菌群宏基因组检测,比较特定菌群的丰度水平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10种双歧杆菌在种水平被检出,其中健康组B.dentium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便秘组治疗前B.adolescentis、B.animalis丰度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便秘组治疗后B.animalis丰度水平较便秘组治疗前增高(P<0.05)。38种乳酸杆菌被检出,其中健康组L.oris、L.reuteri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便秘组治疗后L.oris丰度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埃希菌属中的Escherichia_coli经过治疗后丰度水平下降(P<0.05),健康组普氏菌属(Prevotella)中有6种菌群的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肠道菌群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主成分分析发现便秘组与健康组肠道菌群基因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便秘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肠道特定菌群存在差异,合生元治疗对传统益生菌的丰度水平改变并不明显,其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环境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