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TFPI抗原(TFPIAg)测定,采用ELISA法;TFPI活性(TFPI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抗原(AT-Ⅲ Ag)测定,采用免疫浊度法;AT-Ⅲ活性(AT-Ⅲ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肝硬化代偿期组10例,TFPIAg与TFPI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5、<0.01;AT-Ⅲ Ag基本正常,AT-Ⅲ A低于正常(P<0.05);失代偿期组20例,TFPIAg接近正常,TFPI-A高于正常(P<0.01);AT-Ⅲ Ag及AT-Ⅲ A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抗凝功能减低,并可能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59例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活性(AT-Ⅲ:A)水平,并以19例脑出血病人和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脑梗塞组血浆AT-Ⅲ:Ag及AT-Ⅲ:A水平均明显降低;在动态观察中,AT-Ⅲ:Ag在发病第1,3天降低,第6,10天接近正常;AT-Ⅲ:A则持续下降。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相比,AT-Ⅲ:A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相比则明显降低。本文就AT-Ⅲ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治和了解预后等方面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学者报道了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前期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为了探讨早孕和高凝状态的关系,作者观察了103例(215例标本)早孕妇女人工流产前后对AT-Ⅲ的影响,发现AT-Ⅲ不仅在高凝状态疾病中具有临床意义,同样在正常受孕早期亦有AT-Ⅲ含量下降。并认为其降低将持续至分娩,妊娠晚期的高凝状态早在妊娠初期即已逐渐发生,其原因由于AT-Ⅲ含量  相似文献   

4.
魏孟广  梁晋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6):563-564,567
[目的]测定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的活性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塞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脑梗塞组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均为P >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存在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现象,但难以成为脑梗塞发病的直接病因。  相似文献   

5.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T-Ⅲ:Ag和FN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T-Ⅲ:Ag和FN的关系作出评价。21例AT-Ⅲ:Ag降低(<22.96mg%)。10例FN降低(<185μg/ml),FN降低者其AT-Ⅲ:Ag值均降低。FN降低者和正常者其AT-Ⅲ:Ag分别为12.45±2.86mg%和22.23±4.87mg%(P<0.01)。AT-Ⅲ:Ag和FN值间有一定相互关系(r=0.61 P<0.01)。认为在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炎症、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促使血栓前状态发生和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AT-Ⅲ:Ag可作为早期预测血栓前状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抗凝血酶Ⅲ活性在几种易栓症疾病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以期探讨在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对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对照测定抗凝血酶Ⅲ.结果:(1)妊高征者和正常孕妇AT-Ⅲ:A:AT-Ⅲ:A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P<0.01),并且妊高征者比正常孕妇降低更甚(P<0.001).(2)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Ⅲ: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Ⅲ:A显著降低(P<0.01).(3)肾病综合征患者AT-Ⅲ: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AT-Ⅲ: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急非淋AT-Ⅲ: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AT-Ⅲ:A在易栓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T-Ⅲ基因突变及多态性与女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ST)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南方医院生育期女性CVST住院患者50例及严格配伍的健康女性52例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AT-Ⅲ抗原水平(AT-Ⅲ:Ag)、AT-Ⅲ血浆活性水平(AT-Ⅲ:A)。提取所有受试者全血DNA,PCR扩增后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分析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AT-Ⅲ)基因的启动子区,第1~6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Ⅲ抗原含量水平相当(F=0.754,P=0.472),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01)。DHPLC筛查发现突变位点1个已报道的致病突变Intron1 5+5 G>A突变,SNP位点5个,其中4个为SNP库已报道的SNP位点,1个为新发现的SNP位点。对照组亦发现4个为SNP库已报道的SNP位点。结论AT-Ⅲ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生育期女性CVST的遗传因素之一,功能性SN...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了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情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α_2巨球蛋白(α_2-MG)和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变化,发现RA活动期α-AT含量明显升高,AT—Ⅲ含量降低。对活动期组病人治疗后随着症状缓解其α-AT及AT-Ⅲ均逐渐恢复正常。缓解期组α-AT及AT-Ⅲ无明显变化,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α_2-AT及AT-Ⅲ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RA是否活动的一个辅助指标,也可以作为了解RA病情变化及观察药物疗效的一个辅助指标。而AT-Ⅲ含量的变化提示活动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正>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AT-Ⅲ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1抗凝机制肝素与AT-Ⅲ结合,引起AT-Ⅲ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首次研究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TFPI抗原(TFPI:Ag)采用双夹心ELJ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Ag采用免疫浊度法,AT-Ⅲ:A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其TFPI均增高,而AT-Ⅲ7例降低,占35%。结论:肝脏炎症使组织受损,故组织因子过度表达并有TFPI代偿性增高,肝细胞因炎症受损可致AT-Ⅲ产生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Ⅲ活性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T-Ⅲ能否作为影响HBV-ACLF临床预后的潜在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与CHB患者相比,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降低,其它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测指标除ALB和PTA减少外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与TBIL、PT-INR、PTA均具有相关性,HBV-ACLF患者预后分组中AT-Ⅲ活性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采用AT-Ⅲ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6,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52.9%,界值为16.4%;采用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敏感性76.5%,特异性55.9%,界值为28.5;AT-Ⅲ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88.2%,界值为AT-Ⅲ:20.1%,MELD评分:25.结论 AT-Ⅲ与HBV-ACLF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进展相关,临床联合MELD评分在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血浆杭凝血酶-Ⅲ(AT-Ⅲ)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8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和7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AT-Ⅲ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血浆中的抗凝血-Ⅲ水平降低,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N)、抗凝血酶-Ⅲ(AT-Ⅲ)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共入选56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IMT,同时检测FBN和AT-Ⅲ水平.以颈动脉IMT作因变量,FBN、AT-Ⅲ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13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FBN等7个变量进入方程:IMT=-0.5431+0.0438FBN+0.0831PAI-1+0.0024收缩压(SBp)+0.0023年龄(Age)+0.17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0.125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0.3733载脂蛋白B(Apo-B).结果 显示:FBN与颈动脉IMT正相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AT-Ⅲ未进入回归方程,显示其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2)FBN水平与IMT呈正相关(IMT=0.1758+0.2104FBN,r=0.7709,P<0.0001);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IMT=0.8538+0.0006AT-Ⅲ,r=0.1095,P=0.4215).结论 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时,FBN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  相似文献   

15.
邓海  夏小杰  屠洪  张燕  陈筱潮 《广东医学》2008,29(9):1535-153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浓度变化及抗高血压药对其影响,探讨EH患者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及抗高血压药减少血栓事件的机制。方法对EH患者60例,于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前后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外周静脉血浆AT-Ⅲ浓度,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EH患者降压治疗前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而AT-Ⅲ浓度明显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与钙通道阻滞药(CCB)联用治疗6周后Hc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而AT-Ⅲ浓度明显升高;收缩压、舒张压与Hct及AT-Ⅲ浓度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血压升高可导致EH患者AT-Ⅲ浓度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与钙通道阻滞药联用能改善EH患者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6.
抗凝血酶Ⅲ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是多个抗凝血酶当中最主要的一个。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而调节血液的凝固。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反馈系统。为了观察AT-Ⅲ在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变化,我们测定了内科和神经科127例病人的AT-Ⅲ的含量和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意义。方法选取COPD患者共120例,其中Ⅰ级组30例,Ⅱ级组30例,Ⅲ级组32例,Ⅳ级组28例,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COP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采用ELISA法检测FDP,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AT-Ⅲ。结果 COPDⅠ~Ⅳ级患者的TT、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Ⅰ~Ⅳ级患者FD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T-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各级COPD患者AT-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Ⅰ~Ⅳ级患者FDP和AT-Ⅲ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954,P<0.01)。结论 FDP和AT-Ⅲ检测对于COPD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的监测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脾虚肝郁证患凝血机制。方法 对30例脾虚肝郁证患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TFPI:Ag)及活性(TFPI:A)与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活性(AT-Ⅲ:A)进行了检测。结果 脾虚肝郁瘀滞型TFPI:Ag及TFPI: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Ag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差异,AT-Ⅲ: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脾虚肝郁水泛型TFPI: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差异,TFPI: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Ag值及AT-Ⅲ: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脾虚肝郁两个证型患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及抗凝血酶-Ⅲ含量明显改变,这与本组病人病种有关。  相似文献   

19.
A、B、O血型的人抗凝血系统功能的差异国外已有报道。在抗凝血酶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目前AT-Ⅲ的测定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测定AT-Ⅲ的抗凝活性。另用免疫学的方法测定AT-Ⅲ的抗原活性。本文用凝血时间法测定A、B、O血型18~60岁正常成人213名的血清AT-Ⅲ的活性。结果是A型血AT-Ⅲ活性较低,O型血AT-Ⅲ活性稍高,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材料和方法一、标本的来源:采自正常献血员及职工门诊的体格检查者及检查者(排除心血管病、肝、肾病、内分泌、血栓栓塞、血液病)。其中男性99例,女性114例,年龄18~60岁。O型91例,B型46例、A型52例,AB型24例。近年来,国内外已对AT-Ⅲ进一步研究,发现DIC、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肝肾疾病、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情况AT-Ⅲ水平明显下降。但本文已排除了上述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许志坚 《当代医学》2021,27(22):9-10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10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110例,其中慢性肝炎60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50例(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FDP、AT-Ⅲ及D-D水平,比较3组检测结果.结果 慢性肝炎组FDP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FDP与D-D水平均高于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血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组AT-Ⅲ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血意义(P<0.05).结论 检测FDP、AT-Ⅲ以及D-D水平可有效反映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